苏轼晚年被贬到儋州,当时他从惠州离开之时,已经向亲人交代了后事,他很清楚到了儋州之后,此生再也不可能回到中原,回到他的故乡四川眉山,所以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毕竟已经垂垂老矣,儋州又远在天涯,与中原相隔几千公里,想要回去显然是不太可能。但是老天还是眷恋苏轼,当宋徽宗继位之后,为了体现自己的仁爱,于是大赦天下,苏轼得以从儋州回到中原。

苏轼最绝妙的一首诗,苏轼一首经典的七绝扇(1)

纵观苏轼的一生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后半生一直被贬,正是由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要知道变法可是宋神宗在背后支持,他反对王安石,也就意味着反对宋神宗,这与他们的理念不和,尽管他过华过人,但是在这一件事情上,宋神宗没有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是把苏轼先贬到了黄州,此后又被贬惠州,最后去到天涯海角的儋州。

苏轼最绝妙的一首诗,苏轼一首经典的七绝扇(2)

苏轼也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诗人,尽管在生活中受尽了折磨,吃尽了苦头,但是他依旧坚持了自我,并没有向任何人低头。这也是苏轼最为人称赞的地方,其实古代从来不缺乏天才,但是苏轼能够脱颖而出名气很大,除了文学上的成就,还有就是他骨子里的傲气,以及他高尚的品格。那我认为才华与品格之间,最重要的还是后者,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会受到人们尊敬。

苏轼最绝妙的一首诗,苏轼一首经典的七绝扇(3)

苏轼的诗水平很高,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只要细细品来,则是能够从中发现其中所独有的魅力,譬如这首《扇》通篇看似很一般,但是他写得同样很有趣,仅仅是开篇七个字,读来就耐人寻味,通过对于一把扇子的描写,所要表达的正是苏轼对于人生的解读,所以这样的作品最是能够体现出苏轼独特的才情,还有他过人的才华。

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彷佛旧松萝。

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时奈尔何。

苏轼最绝妙的一首诗,苏轼一首经典的七绝扇(4)

扇子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用具,类型于我们今天的电风扇,到了夏天人们为了用扇子来消除炎热,当然今天我们科技发达,扇子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艺术品。那苏轼这首诗写得就很巧妙,扇子是一种象征,而通过对于一把扇子的描写,所要表达的正是他对于人生的解读,因此这首诗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句,但是同样写得很深刻,每一句都是另有所指。

苏轼最绝妙的一首诗,苏轼一首经典的七绝扇(5)

那古代的扇子也是多种多样,有团扇和折扇,可能对于折扇大家比较熟悉,也见得多,团扇在电视剧里也是经常出现,一些宫女就会用这种扇子,下面有一把长长柄,上面要么是圆形,要么是长方形,用一块丝绸蒙在上面,还会题写诗句和画上图画,即实用又美观,使用时还可以欣赏上面的诗句和画。

这首诗第一句就耐人寻味“团扇经秋似败荷”,到了秋天之后,人们就不会再使用团扇,这就好像是秋天的荷花一样枯萎了,再也没有人欣赏,毕竟秋天这后天气转凉,人们就不会再使用扇子,上面的丹青也仿佛好像是旧松萝没有以前好看了。最后两句则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扇子也像是人一样,有用的时候被人记住,但是没有用的时候就会被遗弃,所以苏轼才会有“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时奈尔何。”的感慨。

苏轼最绝妙的一首诗,苏轼一首经典的七绝扇(6)

苏轼这首诗相对来说比较冷门,并不怎么出名,但是尽管很冷门,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写得也是很有韵味,只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的话,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苏轼对于人生的解读。那这首诗也是他晚年的作品,尽管没有明确注明,但是很多的学者认为应该是写于被贬儋州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