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

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三年之后,他的弟弟苏辙诞生。他们的父亲苏洵是《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

苏洵为父亲守孝,在家发奋读书,两个儿子一直伴其左右。嘉祐元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人进京应试。

嘉祐二年,苏轼、苏辙参加吏部考试,皆中第,一时之间苏家三父子名声大振,轰动京师!后家中传来两兄弟母亲去世的噩耗,二人随父回家奔丧。

嘉祐六年,苏轼中制科考试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参与殿试,讲政事得失,不忌宫禁朝廷之事无缘三等,名次虽有波折,但最后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3)

之后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外出为官,苏辙便上奏朝廷,要求在京城陪伴父亲,最后获得准许。

苏家两兄弟从小就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伴在父亲苏洵身边。苏轼在二十几岁时就曾有诗,“我生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由此可见兄弟情深。

苏轼任凤翔判官,是兄弟两人的第一次分别,苏辙和兄长依依惜别,一起送到了郑州西门。面对第一次分离,苏轼也很是不舍,还在郑州西马之外的马上赋诗一首送给弟弟,其中“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道出了长大出仕之后明知兄弟会分开,却依旧不舍的心情,希望弟弟能够铭记和自己的约定,要一起灯下讨论学问,雨夜听萧瑟。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4)

从苏辙送兄长到郑州西门,到苏轼不舍写诗寄弟弟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对兄弟的情谊是热烈且相互的,从小一起长大的时间里,他们心意相通,志趣相投。

之后的三年间,兄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苏轼也发出了“吾从天下士,莫如于子欢”的感慨,认为自己交了很多朋友,但都没有和弟弟苏辙待在一起让他快乐。

很多人认为三苏之中苏轼最出名,才华更胜,这一点苏轼却不同意,他不止一次表示自己不及弟弟苏辙。面对声名确实在三苏之中最盛的苏轼,苏辙为哥哥骄傲且自豪,但也没有因此对学问望而却步,兄长是他的榜样,他也成长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5)

苏氏兄弟在彼此的成长中互相追逐,都做了最好的自己,他们都活成了自己人生的主角,而不是彼此人生的配角。

治平三年,苏洵去世,两兄弟扶父亲的灵柩回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再次回京时,京城最热闹的议题就是王安石的变法

苏轼和苏辙被宋仁宗称是为子孙所寻的两个太平宰相,所以对于变法,宋神宗很看重他们的看法。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6)

面对王安石的变法,苏轼的眼光即便放到现在,那也是很先进的,辩证地对待。他没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变法,而是对其中的改革科举、青苗法等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宋神宗听了之后表示这也是他的顾虑。王安石一看宋神宗被苏轼动摇,为了能够让变法迅速实施,他找人在宋神宗那里说了一些苏轼言行上的得失。

苏轼一看,自己的话是说了,但却挡了别人的道,再说也无济于事,便要求出京任职。宋神宗准了,苏轼便去了杭州。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7)

面对变法,苏辙倒是和兄长有些不一样的看法,他上书言明自己支持变法。王安石还是比较看重苏辙的,让他对于变法的细节,“有不便,以告勿疑”。

从这我们也能看出苏轼和苏辙在性格上的一些,苏轼属于只要看到不对的,不好的,快言快语;苏辙骨子中却有回旋的余地,先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抒胸臆。

苏辙很认真地向王安石剖析了青苗法的弊端,王安石也认为他的思想是正确的,所以有几个月都没有再提青苗法。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8)

然后来河北转运判官请发度牒在陕西实行了青苗法,和王安石意见相和,也标志着之前苏辙认为有弊端的青苗法开始实行,就此王安石和苏辙关于变法的矛盾也被摆了桌面上。

苏辙认为,百姓本就生活不易,当时国家财政的亏空应该由上往下解决,也就是“节流”,裁撤掉多余的官位、军队等;王安石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从根上解决宋廷缺钱不应该是节流而是开源,要广开财路。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9)

两个人有了分歧,又加上王安石变法在地方实施起来之后暴露了很多贪腐、欺上瞒下的问题,苏辙竭力表示青苗法有弊端,老王生气了,在熙宁二年的时候,他也要求出京,最后被贬为河南府留守推官。

从苏辙对于变法的意见来看,他其实和自己的兄长苏轼想法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人在变法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另一个人在实践过后更加确定了其中弊端,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然后两个人就都出京了。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0)

熙宁六年,苏辙被文彦博征辟为学官,熙宁七年,苏轼杭州通判任期满,为了能够和弟弟离得近些,他北上为密州知州,熙宁八年,苏辙改授齐州掌书记。

至今脍炙人口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在这期间的创作,熙宁九年,他在密州,想到和弟弟苏辙自京中一别后,七年未得团聚,面对天上团圆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1)

七年没有团圆,却始终对苏辙挂怀无比,两兄弟志向一致,对百姓都有悲悯之心,面对强权,宁愿被贬也要说出自己的意见。依梨白来看,他们的父亲苏洵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学问有多好,培养的儿子多成器,而是教会了两兄弟何为手足之情和如何做自己!

熙宁十年,苏辙该任著作郎,随南京留守上任,此时的苏轼准备知徐州,两兄弟终于在澶濮详见,苏辙决定送哥哥去徐州,并且在徐州留了一百多天,哥俩终于又像童年一样过了一段形影不离的日子。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2)

这期间,苏辙作《逍遥堂会宿》两首,抒发和哥哥苏轼相遇,后又要离别的矛盾情感。作诗之前还回忆了一下自己和哥哥从童年到长大后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从小跟着哥哥读书,没有一天是分开的,后来走上仕途,游走于四方,读到“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时,和哥哥相约以后一定要提前“退休”,相约闲居守望,这也是于第一次分离时哥哥嘱咐他不能忘记的约定。

第一首诗中,苏辙写了和哥哥苏轼在雨中共宿,却因逍遥堂外雨打树叶的簌簌之声想到了两兄弟的境遇,引发了“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的无限感慨。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3)

第二首诗中,他想到之后自己离去,哥哥一人在这逍遥堂,秋雨、独醉、风吹松竹雨凄凄,看似怕哥哥孤独、寂寞、冷,其实也道出了自己对于哥哥的不舍和依赖。不得不说,这两兄弟的感情真的很让人动容,同一时期的王安石兄弟、曾巩兄弟不能说打得狗撕猫咬,却也不比不上苏轼、苏辙,更不用说现如今为了房子、为父母养老动不动就闹上法庭的兄弟们了。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4)

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按照惯例,都要给皇帝写一封谢表,类似感谢皇恩,臣一定好好干之类的。苏轼在上一站徐州干得很不错,调任湖州,他就上谢表了,然他管不住嘴什么都说的毛病又犯了,这个毛病苏辙不止一次嘱咐过哥哥,可苏轼真性情他改不了。

上表的时候除了感谢宋神宗,他还卖弄了一下自己的文采,然后笔没收住,字里行间暗讽新法和朝廷。

变法虽是王安石在推行,却是宋神宗先有这个意思的,后来即便王安石被罢相,宋神宗依旧坚定不移推行新法,而这时苏轼讽刺新法,在宋神宗看来就是讽刺自己。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5)

宋神宗已经有了雷霆之怒前兆,又加上苏轼的确之前也因为这张嘴得罪了不少人,且还有好多人嫉妒他的才华,于是很多人就开始翻看他之前的诗稿。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家伙苏轼还真是写了不少嘲讽、蔑视新法的诗词,证据呈现给了宋神宗之后,神宗大怒,点人去抓苏轼。

先得到消息的苏辙非常震惊,赶快送消息给兄长,但是皇命不可违,苏轼还是被押解进京了。被关押期间,苏轼首先想到的便是弟弟苏辙,通过狱卒传递了《狱中寄子由二首》给弟弟。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6)

第一首,“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先是懊悔自己愚昧无知酿成大祸,后将家人拜托给弟弟照顾,之后便是再说兄弟之情。苏轼表示自己死了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就是,联想到之前和弟弟相约雨夜相守的约定,现在只能留弟弟一个人悲伤,自己也难受,希望来世还和弟弟续兄弟之情。据说这首诗就连宋神宗读后也因为兄弟俩的感情很是动容。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7)

苏辙没有因为皇帝的威严和部分大臣想要置兄长死地的心思被吓到,哥哥被抓之后,他上书宋神宗,表示愿意还上所有官职来赎哥哥的过错。大家都知道古时候考个功名不容易,宋朝的文人想做官不是为了雪花银而是为了实现忧国忧民的报复,苏辙愿意为了兄长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真的很令人动容。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8)

最后,宋神宗在曹太后的劝诫之下再加上还是对苏轼的才华很是欣赏,对苏轼网开一面,将其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说白了还让黄州当地的官员监视他。苏辙也因为哥哥的关系,被贬为筠州酒监。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19)

还是那句话,即便是现在社会中的亲兄弟,锦上添花得多,携手共进退得少,苏辙并无过错,却能够抵住压力和哥哥共进退,足见他们之间的感情。

元丰五年,苏辙在黄州于苏轼相聚,游览了黄州附近的山水,梨白认为苏辙之所以到黄州,也是想要纾解兄长因为乌台诗案后被贬的郁闷心情。

尽管苏轼比苏辙要大两岁,但从两人的行事作风来看,苏辙反倒照顾兄长更多一些,他会劝解他不能逞一时嘴快,也会帮他纾解心情。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0)

这期间,兄弟俩来往信件颇多,苏辙不止一次叮嘱哥哥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少喝酒;苏轼却依旧很烂漫,知道弟弟在地方仕途并不顺畅,便不只一次告诉弟弟,不高兴大不了不干了,来找我,咱们找地儿安家,然后一起听雨。

宋哲宗上位之后,苏轼、苏辙再次被启用。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苏辙被召回朝廷任秘书省校书郎。

之后,苏轼以礼部侍郎身份被召唤朝廷,后又升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兄弟俩总算是在京师见上了。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1)

然好景不长,依旧不吐不快的苏轼又开始攻击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认为不应该全面否定变法,还揭发了保守派中间的贪污腐败之事。于是苏轼又被保守派所不容,再次攻击他,他再次要求出京,这次的地点仍旧是杭州,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同年,苏辙权任礼部尚书,出使辽国,五年,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同年升龙图阁学士。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2)

元祐六年,苏轼知颍州,后到扬州,在此期间,因为想念弟弟,他写了很多诗词,其中便有一首《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不得不说苏轼在纾解心中烦闷和想弟弟子由时,往往会有佳作诞生,为什么呢?因为有真情实感在啊!

这首词上半阙感慨和弟弟此生总是和弟弟在别离之中,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想念,然后又提起了他们想要住在一起对床喝酒的愿望。

下半阙则是希望能够和弟弟在京城一见,并且他都已经开始畅想要与弟弟到哪里游玩了,且想想还非常激动。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3)

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一直被奶奶高太后压着的他终于有了喘气的机会,又想完成父亲宋神宗变法的心愿,于是新党又上台。

新党上台预示着旧党在朝时很多被重用的人会被大家,苏家两兄弟赫然在列。绍圣元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辙则因为反对恢复新法被贬知汝州,之后又被贬左朝议大夫、知袁州,然后是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4)

此时的苏轼是真的没有什么脾气了,他没有破罐子破摔,却颇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情,在和弟弟苏辙的书信来往之中,他没有因为被贬惠州而抑郁,还向弟弟分享了自己在惠州发明的美食,类似“羊蝎子”的做法,所以也有很多人说他是发明羊蝎子的鼻祖。

而苏轼之所以能够在惠州这么的安逸生活,也得感谢弟弟苏辙,因为不怎么在乎钱财的他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到惠州之时捉襟见肘,都不能安排妻儿,最后还是苏辙给了他七千绺。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5)

绍圣四年,苏轼、苏辙难兄难弟再次被贬,到这不得不说一句,在宋朝做官真的是,当官一日,就得有被一撸到底的心理准备,甭管你之前多风光。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苏轼被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兄弟两人在广西滕州相遇,然后相约一起南下,苏轼先是和弟弟一起到了雷州,后在海滨告别。

此时,兄弟两人心中都清楚,无论是从年龄还有茫茫看不头的被贬之路,这都有可能是他们最后在一起的日子了。他们珍惜相处的每一天,苏辙像哄孩童般劝说哥哥苏轼少喝酒,注意身体,少说话等等,这些话非至亲,又有谁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说。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6)

惜别之后,兄弟两人之间多有书信往来,苏轼依旧会向弟弟分享自己在琼州的所见所闻以及吃到的美食,此时的他是真的乐观至上了,因为还能有什么比目前的境遇更糟糕呢?!

弟弟苏辙也会向兄长分享生活琐事,也分享了自己做了曾祖的喜悦。苏轼听闻此好消息,书信祝贺,认为“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为弟弟表示高兴。

苦闷的日子里,苏轼苦中作乐,会写诗调侃自己,还会和弟弟在书信中唱和诗词。此时已经六十多岁的他心中不再有多少波澜,却会因为久久收不到弟弟的信件而担心。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7)

苏轼和苏辙不光是血脉至亲,更是彼此的知己,就像多年之前苏轼在给朋友的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宋哲宗英年早逝,他的弟弟宋徽宗上位了。随着宋徽宗的上位,一些哲宗时期被贬的大臣得到赦免,其中便有苏轼、苏辙两兄弟。

元符三年,苏轼复任朝奉郎,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之后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

此时,苏轼开始书信告知多位好友,准备和弟弟苏辙一处居住,那个对床饮酒听雨声的愿望最终要实现了。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8)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卒年六十五岁。听闻兄长过世的苏辙悲痛不已,他以为终于等到了和兄长的见面机会,却只听到了噩耗。

而这也是苏轼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死前没有见弟弟苏辙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苏轼的儿子苏过按照其遗愿,将其葬在了河南郏城县,而这也是他与弟弟曾经游览过的地方,认为很像其故乡眉州,便在此买了地,要和弟弟一起安葬于此。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29)

弟弟苏辙忍痛为其撰写祭文和墓志铭,并在墓志铭中提到,苏轼在生病的时候就有书信交代他后事,表示由他来为自己写墓志铭,苏辙拿着哥哥的信,心如刀割,痛哭地说道,“我怎么能忍心为我的兄长写墓志铭”?!

后来,在为兄长苏轼的祭文中,苏辙动情地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这和苏轼在乌台诗案中的那句“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一样令人动容!

纵观苏轼和苏辙的一生,兄弟一起退隐,对床诗酒听雨声的愿望贯穿其中,却随着人生的起起伏伏终究在雷州一别之后没有实现。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30)

就像梨白所说,苏轼毕生所作的好诗好词皆是在困顿之后对于人生观的升华和对弟弟的思念!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表达感情含蓄的宋朝,苏轼毫不吝啬地一次又一次展现对弟弟的思念,想要见到弟弟的迫切心情!

和苏轼的性格相比,苏辙的性格沉静、简洁,行文方式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却也在哥哥热烈表达兄弟之情时不吝啬地回应!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31)

苏辙和苏轼像是调换了个儿,苏辙更像兄长,他从不因为苏轼的直抒胸臆被贬受牵连而怪罪哥哥,反倒在苏轼被贬或犯错之后,一次又一次上书愿意和哥哥共进退,愿意承担哥哥犯下的罪责!事情过后,他也只是站在兄长的角度劝解他要为人谨慎,毫无责怪之意,好像这就是理所应当!

这种兄弟之情是相互的,苏轼在弟弟苏辙官运亨通之时,也会自动要求外放,愿意无条件成就弟弟的仕途,这真的实属罕见!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文人社会地位高,才高八斗的人多少都有点恃才傲物,也就有了文人相轻一说。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32)

苏家,一门三才子,苏轼更是从老师欧阳修那里接棒文坛领袖的称号,很多人都会疑问一直活在兄长光辉底下的苏辙没有一丝羡慕嫉妒恨吗?!

实话是真的没有,不但没有,苏辙还为兄长苏轼的成就而骄傲,这点从其对待苏轼的态度、诗词以及为兄长所写的祭文和墓志铭便能看出,他对苏轼的才华那是发自内心地自豪!

苏轼亦是如此,他不止一次和外人说,弟弟苏辙的才华在自己之上,只不过弟弟性格沉静,不愿意显露,这一点最后也被借鉴到了《宋史》之中!

苏轼和苏辙感情有多好(苏轼和苏辙的千古兄弟情)(33)

所以苏轼、苏辙两兄弟在彼此的心中既有手足之情,也有知己之情,《宋史》在评论这两人的兄弟之情时还是比较客观的,“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对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感情,小伙伴们又有什么看法呢?赶快和梨白在评论区见吧!梨白期待大家的转赞评哦!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宋史》

《宋词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