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内容(小学语文学什么)(1)

孩子上一年级,也是时候关注一下他的学科学习了。

不是说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吗?再说,不是有老师吗,为什么家长还要参与呢?

首先,孩子学习动力的维持,需要家长。

孩子要想搞好学习,起码先得“想学”。

相信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愿意学习的,因为觉得好玩。那为什么有的孩子后来就讨厌学习了呢?因为没有成就感,要么是努力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收获;要么是有收获,却比不上身边的同学,久而久之,就觉得学习没劲。

学校和老师也有努力在帮助孩子,比如减少对成绩和排名的公布,增加奖励的覆盖面,加强师生之间的谈话沟通等等。可是,学校在办学绩效上有自己的压力,有时很难做到平衡;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且事务繁忙,再加上教的学生又多,很难全面兼顾。这时,家长的参与,能让孩子找到前进的力量。

其次,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

孩子要想搞好学习,光靠“想学”还不够,还得“会学”。

会学,意味着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形成习惯,推动自己持续地进步。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目标的引导、反复的练习和有效的反馈,无论是哪一项,都离不开足够的陪伴。

问题是,学校里的老师很难做到这一点。就拿写字习惯来说,面向全班同学,老师可以讲解正确的姿势和相关要求,多安排一点时间给大家练习,还可以选出部分作品进行点评。可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老师就很难陪伴到位,特别是有时教学进度紧张起来,能把课讲完就不错了。这时,家长的参与,能让孩子保持前进的脚步。

当然,如果孩子的学习动力和习惯已经搞定,家长可以大胆地放手;如果没有,还是建议家长参与一下孩子的学习。

怎么参与呢?

有的家长选择紧跟随老师的步调,老师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有的家长选择找身边牛蛙的父母请教,别人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还有的家长选择凭自己的感觉,认为什么该做就做什么......

问题是,哪些做法适合自己的孩子,哪些又不适合呢?

如果每种做法都试一遍,成本未免太高。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阅读课程标准,它像一份地图,告诉我们每个科目的目标在哪里。

我这几天刚好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拆解了一遍,借这篇文章,把梳理的结果分享给您。

小学语文到底学什么呢?

课程标准主要有四大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以及附录。

“前言”部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身上有两大任务:

为了落实这两大任务,“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提供了一份“总体目标与内容”清单。这份清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其中,“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描述比较抽象,可能是蕴含的内容太多了;不过,“知识与能力”这方面的描述倒是很具体,可以从五个维度展开: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

为了进一步细化,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我在这里把前三个学段的内容,从五个维度进行汇总。

维度1.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维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情绪

2.识字

①学会汉语拼音,一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二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三能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②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①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②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三四年级多了一个查词典的要求,五六年级只是简单提及“较强”,没有新的要求。

3.写字

孩子要认识多少个字,又要会写多少个字呢?

维度2.阅读

阅读维度,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1.情绪

3.深度

4.对象

一二年级主要是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做到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三四年级扩大到叙事性作品,能做到复述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六年级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上一个台阶,要做到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另外,还增加了三个对象:

①诗歌,能做到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②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③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一二年级主要是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四年级主要是优秀诗文,能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五六年级还是优秀诗文,能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一二年级主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重点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三四年级增加了对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的体会,还有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五六年级增加了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的体会。

5.积累

一二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还要扩展阅读面。

一二年级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三四年级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五六年级没有额外的积累要求,但提出要扩展阅读面。

维度3.写作

从课程标准看,小学阶段还谈不上“写作”这个层次,更具体一些,一二年级是“写话”,重在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三四五六年级是“习作”,重在有逻辑地把自己的书面语言组织成文。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情绪

2.输入

3.处理

4.输出

维度4.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维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普通话

2.倾听

3.表达

维度5.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一是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二是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表达

2.讨论

3.解决问题

上文提到过,语文课程的两大任务是培养能力和传承文化。可是,从拆解的结果来看,似乎学段目标更偏向于“培养能力”,那么“传承文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对于这点,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熏陶感染

什么是“熏陶感染”呢?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学语文与“熏锅屋”》,里面打了一个比方:学语文跟“熏锅屋”是一个道理,新砌的“锅屋”墙是白的,经过三五年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三五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十年后,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同样,学习语文是个慢功,不能指望短期突击,而要长期接受语言实践的“熏陶”。

课程标准也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从这里可以看出,培养孩子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吸收优秀文化,进而在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对了,我拆解的语文课程标准是2011年版,目前教育部官网还没发布新版本,如果以后有发的话,再作调整就好了。如果你想找义务阶段课程标准的原文,不妨到教育部的官网下载,一下就是一整套,网址如下:

moe.gov/srcsite/A26/s8001/201112/t20111228_1673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