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CCTV-7精品纪录片《洪学智》

1986年10月,洪学智应邀率中国军事后勤代表团赴美国访问,就在飞机即将起飞前的两个小时,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罕见地临时改变访问日程,在北京主动要求会见了洪学智,借此表达他对洪学智的敬重和对代表团访美的重视。

洪学智1913年出生于金寨县,1929年参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我军历史上仅此一例。金寨县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作为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儿子杰出代表,洪学智将军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他一生情系桑梓的赤子情怀,让故乡亲人深深缅怀和永远追忆。

五虎上将临死前说过的话(戎马一生七回故乡)(1)

洪学智

戎马一生七回故乡

戎马一生的洪学智将军一直思念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思念着长眠在故土的战友和亲人,思念着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家乡人民。

1953年8月,朝鲜停战刚刚实现,洪学智利用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之机,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看望。洪学智轻车简从,只带了一名警卫员。那时,金寨县的交通非常落后,汽车只能通到县城金家寨。他下车后,步行30多里路赶到老家双河。区委领导提出:“家乡刚解放,社会治安情况还比较复杂,请将军在区委机关食宿。”洪学智听了风趣地说:“我是请假回来探亲的,如果食宿都不在家里,那还叫什么探亲呢?”他谢绝了县区领导的安排,住到堂弟洪学成家。乡亲们听说洪学智回来了,争先恐后要与他见面、叙谈。此时,陪同的地方干部和警卫从安全考虑,极力阻拦。洪学智见状,忙说:“我离家这么多年,乡亲们想来看看我,这是人之常情嘛,你们不要再阻拦了。”接着,他又热情地对乡亲们说:“来来来,大家靠近一些,我要和乡亲们合个影。”警卫员赶忙拿起相机,拍摄下洪学智和家乡人民骨肉情深的珍贵一幕。洪学智和乡亲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

五虎上将临死前说过的话(戎马一生七回故乡)(2)

1986年4月,洪学智在金寨老家与乡亲们合影

1986年4月,70多岁的洪学智第二次返乡探亲。这次随将军返乡的有夫人张文、长子洪虎等人。在参观了县革命博物馆后,他建议,县里要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后面建一所红军纪念堂。因为在外地工作的老红军都十分思念故乡,百年之后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同时博物馆前面可以搞一个将军陈列馆,作为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在经费上你们自己解决一些,我们再想办法帮助筹集一些。”

洪学智年事愈高,恋乡爱乡之情愈浓。他不顾年高路远,又先后于1990年10月、1991年11月、1994年6月、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回到家乡探亲、视察。2002年5月,已经90岁高龄的洪学智回到金寨。他无限深情地说:“人到老年倍思乡啊,我这次回来沿途所见,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金寨这几年变化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很高兴。”当时他老家双河镇正在修路,不方便行走,陪同的人都劝他不要回去了。老将军的脸上露出几丝失望,但坚决让自己的3个儿子一定要回去一趟,代替他看望一下家乡的父老乡亲。当儿子们带回从老家双河拍摄的录像时,老将军认真地观看着,边看边笑,还鼓起了掌,像个开心的小孩。

洪学智一生都以出生在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骄傲。2004年9月,金寨县修建好红军广场,想邀请他再回来看看。将军听了立刻表示“愿意”。但身边工作人员从他身体状况着想,不同意他远行。他只好说:“等天气暖和一点,我再回去看看吧。”哪知道老将军最终没能再回来了。

五虎上将临死前说过的话(戎马一生七回故乡)(3)

2002年5月,洪学智重回故乡受到当地干群热烈欢迎

攻克“两地病”再“上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金寨县境内兴建梅山、响洪甸两座大型水库,库容量48亿立方米,大批粮田、茶竹等经济作物被淹没,老区人民又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和牺牲。洪学智始终把库区群众的生活困难记在心里,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满腔热情,竭心尽力,想方设法为家乡人民解决困难。

1974年金寨县旱灾严重,很多人家都断炊了,有位孕妇联合将军的亲戚给洪老写信,向洪老求助。一个月后,县里调来了一大卡车红薯干。洪老电话特别委托县里的同志转告她们:收到信后很着急,从部队的军粮中调配了几卡车红薯干送来。要求县里将这些红薯干分给全县的怀孕妇女以度荒年,并说部队也很紧张,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让县领导代他向老家人表示歉意。那年,怀孕的妇女都知道是洪老救了自己,有的妇女还留下一小包红薯干小心地用布包好,好留给孩子长大后做纪念,为的是不忘洪老的救命之恩。

金寨县“两地病”(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较多,流行严重。洪学智得知十分忧虑,于是及时向中央军委反映,经与相关部门协商,军队和地方医疗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县医疗卫生工作。1984年5月,中央军委派出医疗队到金寨调查医治疑难病症及甲状腺肿、克汀病等地方性多发病。1985年3月,总后勤部和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发出了《关于组派医疗队支持老区卫生建设的通知》。随后,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先后向金寨县派出7批医疗队,走村串户,治病防病,并支援了大批药品和器械设备。南京军区总医院还在金寨创办了金寨县卫生学校中专班,为金寨培养了一大批“带不走的医疗队员”,帮助建立了三级防治培训网和碘盐监测网。在地甲病的防治过程中,洪学智亲临金寨视察和指导。在家乡双河,将军还亲自为乡亲们发放药品,宣传防治地甲病的重要意义。1988年底,金寨县通过国家级地方病检查验收,地甲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17.4%下降到2%以下,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县。

为救助金寨困难群众,从1979年至1987年,洪学智组织动员部队官兵捐赠棉衣棉被24万多件。1991年又捐赠棉衣7.4万件,解决了不少老百姓过冬的难题。为帮助金寨发展运输业,1984年,洪学智将解放军换装后剩余的20多辆军用卡车送到了金寨。为了让更多的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洪学智还主持总后起草了一个文件呈报军委,建议全军拿出2000辆退役堪用汽车,支援100个老区。1985年国庆节前后,金寨县又得到25辆“解放牌”汽车,当时分管运输的县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立即组建了“双扶”汽车运输公司,这也是金寨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汽车运输公司。

小小板栗浓浓情

洪学智一直非常关心金寨的经济建设发展。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向中央领导汇报,与有关部门通气,并联系港澳爱国人士,从而取得多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洪学智对家乡经济的关注,绝不是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指示”上。他的关心非常具体、也非常管用。他曾多次对金寨县的同志们说,像大别山这样的山区,如果光靠种粮食,农民是永远都富不起来的。应该多种一些适合山地的经济作物,比如说板栗、茶叶和野菜等,特别是要多种板栗。金寨县从1983年开始广泛地种植板栗,通过多年的种植,金寨县板栗特色产业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1990年10月30日,洪学智又特意为金寨题词:“发展板栗,大有作为。”如今,板栗已成为金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金寨县的板栗产量已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板栗大县”。

洪学智关心家乡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宁西铁路初步设计从岳西擦大别山而过,家乡人得知这一消息,市领导到北京找到洪老,希望能争取宁西铁路从六安经过。洪老听后说:“好啊,孙中山早年就有在大别山修铁路的设想嘛,六安早就应该通铁路了!”半个月后,有关方面改变原有设计线路的批文就下来了,六安有史以来第一次通上了铁路。2003年,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前往东莞给他老人家祝寿。当谈到家乡人民期盼合肥至武汉高速公路能够途经金寨时,老将军又立即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表达了家乡人民期盼的急迫心情,从而结束了金寨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不许为他唱赞歌

洪学智为人低调,他从不希望别人为他唱赞歌,甚至在这方面实事求是都不行。

2002年,金寨县有关部门计划编写、出版一本《解放军金寨县将军传》。洪学智无疑是金寨县最具知名度的老将军,县里认真地组织人员为他撰写了“洪学智篇”。文章写好后,送给洪学智审阅,没想到老人家看过后竟然非常生气,他说:“这哪是在给我写传呢?这是在吹捧我啊!”第一稿没有通过,县里又组织人员写了第二稿,考虑到第一稿中很多实事求是的内容,都被洪老给删掉了,便在文章的末尾增加了他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的一段文字。这次洪老看了,虽没再发脾气,但却建议将这一段文字也给删掉。他说:“你们不要这样写行不行呢?你们这样一写,好像我洪大麻子(当年彭德怀元帅给洪学智起的绰号)心里只想着自己的老家,不关心其他地方似的。”

洪学智将军常说:“作为立夏节起义的参加者和红军中的一员,我为老区红军和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自豪,并对老区人民和牺牲的革命先烈充满着感激和怀念之情。”1991年,金寨县建起红军八角帽式的纪念堂时,洪学智将军题写了“金寨县红军纪念堂”8个大字。获悉长岭乡长山冲红军烈士墓地得到很好保护时,洪学智将军饱含深情地题写了“红军烈士墓”寄回家乡。2004年,《金寨红军史》(送审稿)呈到洪学智手中,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亲自进行了认真的审稿。此外,金寨举办板栗丝茶文化节开幕时,他专门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这一切,无不饱含着洪学智将军对家乡的浓浓深情。(孙戎)

讲述洪学智老将军的电视剧

《上将洪学智》

将于2019年1月21日至30日

登陆央视八套

每晚19:30准时播出

提醒:1月21日20:36播出第1集、第2集后

每晚连播3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