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唐诗虞世南什么时候学(唐诗赏析蝉.虞世南著)(1)

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初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有《北堂书钞》等。因正直的人品和博学之才,深得唐太宗的器重和信赖,太宗视其为伯牙知己。

蝉唐诗虞世南什么时候学(唐诗赏析蝉.虞世南著)(2)

虞世南轶事:以身请代

江都之变时,宇文化及反叛杀君,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任内史侍郎,也将被杀,虞世南抱着虞世基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 ,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损异常,形销骨立,品行天地可鉴。

《蝉》鉴赏

以蝉喻人,除首句刻画蝉的形象和习性外,其余三句都是从蝉声上作想的。是一首具有暗示层面的咏物诗。

“緌 ”是古代绅士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又叫冠缨。蝉喙细长如带,位于颔下,被类比成“冠缨”。

古人不知道蝉吸食树汁以存活,以为它餐风饮露。诗文虽然不科学,但无碍于文艺造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风”。这两句耐人寻味,通向暗示的层面,即借蝉喻人的层面。将蝉声之所以远达的原因,归结于“居高”,而不归结于“藉秋风”。

“藉秋风”指外力、指运作、指广告,“居高”正好相反,照应首句的“饮清露”,可知不是指高位,而是指品格、指修养、指造诣。

接受理论告诉我们,同一句话出自不同人之口,其效果也不同。一方面是人微言轻,一方面则相反。说话者越有权威、话的分量就越重。“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有这个意思,所以令人神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