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从而更好地生活着。但因为年代久远又加上后世人对其中章句进行错误理解导致此部经典不能流传于大众,明珠蒙尘,糟粕处世。其中第三章讲到“常使民无知无欲”,很多人认为这是“愚民”,是为当时封建统治者说话,便于控制民众,很明显不是,这是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若想治理好天下,按道家的思想先要治理好自己的“身心”,身心用“朴”治,国家用“法”治。

道德经关于顺境逆境(道德经其三无知无欲是)(1)

中华文明的流传之所以渊源,其根本离不开“道”,这个“道”包含着精神和物质,两者相互统一的往前发展才有了如今这个璀璨文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中国过往的历史可以看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也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如今这个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很多问题都会被放大化都会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关于“道德”关于“人性”,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物质与精神”突变年代,这场变化中每个人都是主角,谁都无法脱离。

道德经关于顺境逆境(道德经其三无知无欲是)(2)

经典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迷茫,迎接智慧之光。道家的学问可以让人们“返璞归真”,从而知晓什么合适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第三章便概述这方面的智慧,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老子让我们“不”,知晓辩证法的人这个时候该想到“向对面”。把事物发展的几种情况在脑海中模拟一遍从而找出符合当前发展的那一条道路,若能做到这点,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道德经关于顺境逆境(道德经其三无知无欲是)(3)

若“尚贤”,推崇贤明的人,这个标椎谁来定?古代的统治阶级来定,那么此“尚贤”便会导致很多人做表面文章。为什么从古至今“腐败”的人有那么多,这也许便是“尚贤”的副作用。若“不尚贤”,每个人皆具有“贤良”的品质但不会推崇这个品质有多好,让他人来学习,自己意识到且主动往“贤良”去靠拢,心中不产生邪思邪念,以端正的态度处理周边问题,如此一来天下百姓哪有什么“争斗”。唐朝时期之所以鼎盛正是运用了老子的思想治理国家百姓,所以兵强马壮,人民富足。

道德经关于顺境逆境(道德经其三无知无欲是)(4)

接下来“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所表述的含义皆差不多。通过这个发现老子总结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一虚一实,一弱一强,把躁动的心“虚”了,自己这副躯体的体魄健壮了,精神饱满了;弱掉不合理的志向,寻找正确的目标,志向由自我主观意识产生。大多数人最开始很容易“好高骛远”,主观意识太强,客观意识太少,所以适当的削弱一些“志”,少些主观多些客观,思路会更通畅。

道德经关于顺境逆境(道德经其三无知无欲是)(5)

​最后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这个“无知无欲”可不是愚昧老百姓,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无知是真知,无欲是合理的需求。通过老子说的一些实践方法运作在生活中,每每保持“无知无欲”的境界,那么自己当前的“心”必然不会躁动,脑海中的思绪不胡想,如此知晓当前最合适自己的是什么。那些饱满的精气神都投入到这样的事情中,若是学习知识一学就会,若是处理事情,马上能处理好,若是烹饪美食必是一道美味佳肴。人人都这样行动,那些有些小聪明的人便不敢胡乱作为,顺其自然的发展,阖家欢乐,社会安定,各司其职,安居乐业,一副人间美景。

这便是“为无为,无不治”的中心思想,治身,治人,治家,治邦,治国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