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对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愿望就是回家过年,在外所有家人再忙,都要放下手头的事情,赶在除夕到家,来个全家大团圆,吃年夜饭、喝守岁酒,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除夕比大年初一更重要。
今年“丑牛”没有腊月三十,明日是除夕,就是腊月二十九。
俗语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意思是正月是一年的开始,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很多忌讳。而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又叫年尾,这个月忌讳也比较多,老传统的讲究更多,尤其是在除夕这天,辞旧迎新更替日越是马虎不得,老祖宗留下很多的传统习俗,都是祈望自己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顺。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腊月除夕,老传统习俗中“4要做,3不吃”,指的是什么?
明日除夕,这4事要做
1、封门
春节贴春联,也被称为“封门”。封门就意味着春节的开始,“封”是很讲究的,就是一切经济往来告一段落,讨债者不能上门,这是封门的规矩,自己也要把借别人的钱物归还,不能外出去别人家,这是不吉利的,自家办置年货也要结束,等屋里屋外卫生打扫干净,全家人回来齐全后,才能封门。
封门一般都会由家里的长者,由大门外向里贴对联、福字、年画,都是图个“好彩头”。还有按照习俗,封门之后家里是不能打扫卫生和倒垃圾,因为怕把“福运”扫走,大门口还会挂上松柏枝,有“藏运”之说。
2、祭祖
除夕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除夕祭祖是中国人过年都有的习俗,很是重视,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感谢祖先对旧时的庇佑,并求的来年保佑子孙后代,顺顺利利、富贵发达。
祭祖仪式一般是在封门,全家人到齐后进行的。在供桌上摆好祖先的遗像,牌位,恭恭敬敬地放上祭品,如猪头肉、点心、水果、酒水、大馒头等,随后烧上三柱香,叩拜祖先,随后烧纸,告诉他们明天要迎接新年,祈求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富贵,这也是人们所说的“送钱粮”。
3、迎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除夕还要迎灶神,或是“接灶神”,有的地方是大年初四迎灶神的。民间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俗语中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玉帝会根据灶神的汇报,安排这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多少吉凶祸福,因此迎灶神也特别的隆重。
迎灶神是在祭祖后进行的祭祀活动,在家里的厨房贴灶神位置,恭恭敬敬燃上三柱香,摆放上面条(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还有吉祥的水果、糖果、点心等,以表把灶神迎接回家,然后全家人才能上桌吃年夜饭。
祭拜灶神是民间传承许久的文化,它寄托了老一辈人民的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4、烧松盆
“烧松盆”是在除夕守岁时,给屋外点上的篝火,火一夜不息,越旺越好,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咱老百姓称之为“旺火”。记得小时候,烧松盆下面是粗壮的木材,上面掩盖着松柏枝,和炮竹都是12点一起点燃,父亲和爷爷两人一夜总是换着,给松盆中添加木材,不会让火熄灭。
在除夕夜里,人们讲究“灯照火旺”,就是家里面长明灯要开一夜,不能关灯,屋外篝火不灭,意思是把屋内屋外,各个角落不吉利的东西照跑,老一辈人以此迎接新年,祈求来年大吉大利,希望来年能顺顺利利,过上好日子。
明日除夕,3物不吃
1、不吃梨
在除夕的时候,家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和家人团聚,幸幸福福、热热闹闹过大年,谁都不希望与亲人分离。而梨和离是同音,有着“分离”之意,过年寓意好的吉祥水果本来就多,大家没有必要在除夕吃梨。除夕毕竟是团圆的日子,为了避免尴尬,建议大家尽可不要吃梨。
2、不吃咸菜
过去,老一辈人认为过年吃咸菜,是贫穷的象征,尤其是年夜饭,更不允许把咸菜端上宴席,被视为不吉利,怕来年要过苦日子。
除夕,家里的大鱼大肉,还有各类蔬菜都非常丰富,大家一般都会选择寓意好的菜品上桌,而咸菜是过去苦日子中,祖辈人经常吃的,所以家中老人很是忌讳,因此除夕把咸菜端上桌也不太适宜,和人们期待富裕美满生活显得格格不入。
3、不吃甲鱼
甲鱼又叫乌龟,也称“王八”,名字不好听,但营养价值较高,很是滋补,平时吃也没什么不妥,而除夕并不等同于其它时候,最重要是吃饭氛围,菜品都要讲究寓意。老一辈人认为“王八”是骂人的,所以除夕吃甲鱼很是忌讳。
还有乌龟是延年益寿的象征,以其长寿、有灵性而被当做福、禄、寿、喜、财的吉祥象征,与龙、凤、麒麟并称为“四灵”,老一辈人认为除夕吃龟会折寿,所以有的地方除夕会用甲鱼来放生,以保平安。
结语:除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大年初一更重要,它是辞旧迎新更替日,老一辈留下很多的传统习俗,讲究喜迎新春、接福纳祥,都是祈望来年能过上好日子,我们不妨尊重老传统,高高兴兴过除夕。
#红红火火过大年#
#这就是年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