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2021#

中国人历来注重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很多家书、家训流传至今几百年,仍被大家广泛认可和传颂。这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了凡四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等。今天跟大家分享,明清以来一直在民间备受推崇的家训《了凡四训》。

作者袁了凡

《了凡四训》的作者是明朝思想家、佛学家袁了凡,写这本书的时候,袁了凡已经69岁了,本来的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和人生体悟的总结。但是,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作为家训的《了凡四训》此后却成为了家庭教育的教材,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广泛,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很多人通过书中留下的功过格纠误从善,获得了崭新的人生格局。曾国藩在读完《了凡四训》以后改号“涤生”,意为洗“涤”昨日的错误,读完此书后焕发新“生”。

《了凡四训》为什么今天仍在被推荐?

那么《了凡四训》作为一本家训,从诞生至今的四百多年时间里,为什么能一直同时被名流贵族和普通百姓共同推崇呢?不同于其他家训或家书刻板、教条的规则叙述,《了凡四训》是通过讲述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进劝导和训诫。这就使得劝诫的内容更加有说服力,同时,整本书的可读性和可传播性也大大增强了。

《了凡四训》整本书共有四章,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剥茧,看看各章都讲了什么。

第一章《立命之学》自述此生

袁了凡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让他弃文学医,这样一能养家糊口,二能治病救人,三能满足父亲生前,希望儿子能有一技之长的愿望。

十五岁时,袁了凡偶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仙风道骨的孔姓老人,老人告诉袁了凡不应放弃读书,来年科考,以后可以为官。还算出了袁了凡一生的旦夕祸福,并且都告诉了他。袁了凡回到家后又开始读书,自那以后二十几年的人生里,上到为官时间,下到考试名次,每一件事都验证了老人的预言。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老人的话都准确无误,没有使袁了凡感到高兴,反而使他觉得人生海海,但是万事万物冥冥中都已经有了定数,既然“进退有命,迟速有时”,那还有什么好想好做的?所以无论做事还是为人,袁了凡都提不起精神,有些消极,不再刻意去追求什么,他每天不看书也不说话,就只是静坐,想着反正跟着自己的命数过完此生便罢了。

37岁时,袁了凡成为贡生,他去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三天三夜,云谷禅师赞称袁了凡竟然心无妄念,袁了凡回答说,“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就是说我的命数都被算定了,没什么好想的。

云谷禅师笑说,我以为你是人中豪杰,没想到你也只是被命数捆绑的凡夫俗子而已。

袁了凡反问,命数难道是可以改变的吗?云谷禅师回答,“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只要从内开始发生改变,内外兼修自然可以内外兼得,改变自己的人生。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①,不离方寸②;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③;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说,就像孔姓老人算定你不得科第,不得子嗣,那么你想想你应该得科第得子嗣吗?袁了凡回答说,自己的福相薄又没能积累福祉,而且为人没有耐心、不宽容,心直口快又狂妄,确实不该得科第功名。另外,自己自私、脾气差、过于爱干净,话多、喝酒、爱熬夜,从这些方面看又的确不配拥有孩子。

于是云谷禅师告诫袁了凡,既然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就应该改正,变得积德、包容、和气,这样一来就像获得新生一样,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用云谷禅师的原话说就是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云谷禅师又举了《易经》的例子,说如果人生的命理无法改变,那么《易经》也就不会助人谋算、趋吉避凶了。也就像《易经》开篇第一章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多行好事,就会快乐富足。

袁了凡自此反省自己过往种种的不是,并且发誓改过,立下志愿,并且多行善事,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天记录一天的功过。从此以后,袁了凡的人生便脱离了孔姓老人计算的命数,开始了崭新的人生。比如,原本孔姓老人算定礼部考试袁了凡第三名,结果却是考了第一名;算定袁了凡无子、五十三岁卒,结果却是袁了凡不仅有了孩子而且活到了72岁。

这一章《立命之学》,我们看到袁了凡通过自己一生的际遇诠释了,人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要改变自己的人生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不断改善自己;要多做好事,才能为自己积累福祉和开辟豁达的心境;要坚持每天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一天的是非,才能不因为“顺应”而耽误了自己的人生。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①;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②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第二章《改过之法》

前面我们了解到,袁了凡主张人应该改正错误,多行好事,从而开启新的人生。所以,紧接着的第二章向我们讲述的,就是如何改正错误。

想要改错,首当其冲的是要认错,要做到认识错误,一个人必须要拥有羞耻心、敬畏心和勇心。

首先是要有羞耻心。袁了凡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最为重要的点之一。他说: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孟子也曾经说过

“耻之于人大矣。”

就是说羞耻对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事情。人只有知耻,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形成一个恒久的内部动力去督促自己发现和改正错误,所以知耻是改错的前提。

其次,人要有一颗敬畏的心。一个人如果不心怀敬畏,就会肆无忌惮。袁了凡说: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

就是说,虽然很多过错和邪念是私下里极难察觉的细微之处,但是天地鬼神却有目共睹,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人要心存敬畏心,时刻督促自己。这一点其实与儒家所讲的“慎独”是不谋而合的,慎独讲的就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其实,无论是敬畏心还是儒家的慎独,都是希望我们能克己复礼,养成一种道德习惯,而不是跟随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古人讲究敬畏天地神明,今天的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科学、敬畏法律等等。

最后,人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袁了凡认为,很多人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所不去改正,是因为自己的犹豫和胆怯。小错如芒刺在肉,大错如毒蛇啮指,面对过错,必须勇于当机立断、承担和改正。

那拥有了羞耻心、敬畏心和勇敢的心之后,就是如何改错的问题。袁了凡提出了“事”、“理”、“心”三个层次。也就是从事件上改正,从道理上修正,从内心里变化。比如,以前喜欢乱发脾气,今天没有,以前喜欢贪小便宜,今天没有,这些都是基于事件本身去改正的错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是不够的,比如以前总是喜欢生气,被别人的言论中伤,自己或心灰意冷或怒火中烧,今天强制压住了怒火,没有生气,改正了事件本身。可是却不能确保下一次不会生气,不会再犯错。这时候,就需要进入第二个层次,就是从道理上明确错误。原文说

“又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就说明白了怒火就像举向空中的火把,一定会自己熄灭。动不动就生气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真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心灵的层次。过错千千万万,但都生发于心。如果内心能被正念占据,一心向善,那么很多邪念和过错就会被拒于千里之外。就像高阳当空,魑魅魍魉都会无影无踪。所以,袁了凡认为最好的纠错方法就是打扫和管理自己的心灵。

拥有了羞耻心敬畏心和勇敢的心去认识错误,再从事件、道理和心灵三个层次循序渐进改正错误,一个人如果能长年累月的坚持下来,那么一定可以心神恬阔、智慧顿开。

第三章《积善之方》

这一章袁了凡通过自己在官场和生活中听闻的十个事件,向我们诠释了他十分推崇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些事件大多是某人做了好事,自己或者后辈获得庇佑的故事。比如浦田县林家上辈中有一位乐善好施的老人,坚持做粉团分发给穷人。有一神仙化为道士,三年间每天上门讨吃粉团,老人都和善施予。神仙方知,老人善心真诚,于是给予指点。果然,当年林家便有九人中举,并且此后林家一代代不断繁盛,当地也有了“无林不开榜”的说法。

其他的九篇故事也都跟这个故事类似,我们不再赘述。这一章里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做好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人可能会说,做好事那就做好事呗,有啥好分析的。其实,里面的学问大得很。好心办了坏事,或者坏心办了好事,这些事情其实也常常遇到。这里袁了凡给我们举了一个很有名也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帮鲁国赎回了在他国做奴隶的人,按照鲁国的法律,子贡是可以接受政府赏金的,但是子贡却没有接受。孔子知道后就特别生气,你可能会说,这子贡做了好事不收钱,多高风亮节啊,孔子生哪门子气?原来,孔子认为,子贡这么做等于说树立了不收赏金的标杆,那么收赏金可能就会被诟病为贪财,那么那些穷人还怎么想着去他国赎人?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救了一位溺水的人,那个人特别感激子路,就送了子路一头牛,这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礼物。子路欣然的接受了。孔子知道以后特别高兴,激动的说,这件事情传出去,很多人都会乐善好施了。带动了一方的社会风气啊。

所以,袁了凡用这两个例子是来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做善事也要讲究眼光的长远,受恩惠的范围,不能只看眼前和自己。他还总结了十条做好事的方向: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

第四章《谦德之效》

这一章袁了凡以《易经》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为主要中心,阐述了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因为,正如《易经》所说,天道之下,骄傲自满的人必然会吃亏,而谦虚之人一定会得到好处。在地道之上,会对骄傲自满的人进行改造,让他们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对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往往都会让他们变得充盈。鬼神之道,会祸害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而降福祉于那些谦虚的人。人道中,骄傲自满的人往往都遭人厌恶,而谦虚的人往往能讨人喜欢。所有卦象中,只有谦卦都是吉象。

袁了凡举了几个自己这些年来看到成功人士的例子,发现这些人在戒骄戒躁,整个人变得谦逊和气之后,人生才真正走向了高峰。

总结看来,从立命之学再到谦德之效,我们看到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然而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要改正错误,纠正心态,还要多行善事,谦逊和气,并且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当然,如果我们通读全书的话会看到由于受到时代和自我的局限性,书中也有很多荒诞甚至自我矛盾的地方,然而瑕不掩瑜,我们还是能从这本四百多年的书中,读到和吸收于我们而言十分受用的地方。

了凡四训极简思维(经典速读了凡四训)(1)

最后,以书中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如果你喜欢这本书的分享,欢迎关注、评论、点赞哦,这样以后更新就不会错过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