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求实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本名夏目金之助,出生于江户幕府解体后混乱时期的没落地主之家,自幼喜爱汉学,曾在汉学塾二松学舍学习汉诗汉文,二十四岁进入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学习英文,同时兼任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讲师,并致力于英国文学的研究。1889年受同窗正冈子规影响首次以“漱石”为笔名开始从事创作,从此确立“以文立身”的人生目标。
1900年夏目漱石官费留学英国,1903年返回日本后执教于东京帝国大学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后来又兼任明治大学讲师。1905年漱石发表长篇小说《我是猫》大受好评,翌年发表《小少爷》、《草枕》,1907年辞去教职进入朝日新闻社,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此后陆续创作发表了《虞美人草》、《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心》、《路边草》等作品,1916年死于胃溃疡引发的大出血,殁年49岁。
根据日本学界的研究,夏目漱石文学可归结为两大主题:一是近代化过程中知识分子的我执,二是个人主义(参见日本维基百科事典“夏目漱石”词条)。关于个人主义,漱石1914年11月在学习院辅仁会题为《我的个人主义》的演讲中阐释道,“决非俗人想像的那种于家于国有害的东西,而是尊重他人存在的同时尊重自我的存在”,用浅显的话来解说,就是自我确立,漱石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贯穿了这个主题。而最尖刻体现我执这一主题的便是《虞美人草》。“我执”本为佛教用语,指执着于自我,以身为实体的观点,佛教视之为烦恼之源。《成唯识论》卷四释为:“我见者,谓我执,於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受夏目漱石影响颇深的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也曾使用我执一词:“试案尔时人生,莫不绝异其前,入於自识,趣於我执,刚愎主己,於庸俗无所顾忌。”综括上述,大致可以对“我执”进行定义:它指人的一种刚愎主己的迷执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我们并不陌生。
《虞美人草》以三对青年男女的恋爱为线索,描写了一系列的纠葛和冲突,这里有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纠葛,更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外交官的女儿藤尾容貌端丽,气质如兰,且自小接触西方文化,才学出众,然而在她心底却涌动着一股可怕的浊流,为了从同父异母的哥哥手中争夺父亲遗产,藤尾与母亲精心算计,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藤尾的虚荣与狷傲自负最终害了她自己……故事情节虽嫌单薄,但心理刻画细致丰富,夏目漱石在书中看似漫笔写来,实是痛下针砭,对二十世纪初期日本青年知识分子在思想解放大潮面前的所谓“自我救赎”和“自我升华”毫不客气地予以抨辟,无情揭破灵魂的阴暗面。
日本明治至昭和时期的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正宗白鸟在其《作家论》中点评《虞美人草》道,夏目漱石在这部作品中过于炫示自己的文笔,喋喋不休讲述一些无聊道理。的确,漱石在《虞美人草》中刻意采用了繁杂浮华的俳体进行创作,过分注重藻饰,炼字、砌句、堆叠章节,处处可见精雕细琢的痕迹,除去口语化的对话部分,叙述和议论部分文字靡丽,用词佶屈僻冷,半文不白的句子中夹杂了排比、对文、双关、借代、拈连、移就以及骈句等多种修辞表现手法,极富形式美,加之穿插大量俳句、和歌、日文训读的汉诗以及中西经典文学作品,似乎有意在炫技炫奇,让人眼花缭乱,给现今的读者阅读带来很大障碍,翻译更是困难重重,这或许也是迄今几乎无人尝试触碰该作品的重要原因。此次笔者斗胆谨诺将其译出,侥忝陕师大“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实在有些不自量力,庸陋难免,惟愿各路方家及读者雅鉴狂愚之诚,不吝指正,同时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译本出现。翻译中幸得挚友高培明先生精详无私地与笔者分享其读解心得,并提出许多独到且极有见地的建议,拙译中多已有所体现,在此顺致感谢。
夏目漱石是一位博大精深的作家。《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后的首部作品,也是他从创作初期进入中期的承上启下和转型之作,不只在其作品中可说绝无仅有,放眼日本现当代文学之林也少有俦匹,尤其是作品深刻揭示了“我执”这个人性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对应视为夏目漱石的重要作品之一,真诚地祈望读者喜爱这部奇作。
本文为@悦经典 版《虞美人草》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