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9月16日电(记者张逸飞、卢星吉)74岁的杨野战紧握着拳头,看着自己的血液缓缓流出。“在回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中,可能有我的父亲。70多年过去了,希望通过父亲留给我的血脉,能找到他。”杨野战说。
医务人员正在对杨野战进行抽血。受访者供图
杨野战的父亲叫杨文义,抗日战争时期是河北省曲阳县游击队队长。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杨文义又加入晋察冀野战军,也是在这个时期,杨野战出生了,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当时已被评定为军残在后方休养的杨文义不顾他人的反对,毅然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要求奔赴保家卫国的第一线。这时的杨野战还不到3岁。“那时候不懂事,也没太记事。再次得到父亲的消息就是他已经牺牲了。”杨野战说。
记者见到杨野战时,他正在整理关于父亲的资料。其中,他最为珍视的是一张父亲的黑白军装照,这也是父亲奔赴朝鲜之前留给母亲的唯一纪念。在多少个难眠的漫漫长夜里,杨野战都会拿着这张照片喃喃自语:“爸爸,我想把你接回来。”
杨文义的军装照。受访者供图
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让杨野战多年的梦想接近实现。
“喂,你好!我们这里有一项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烈士寻亲的工作希望得到贵局协助与支持……”9月6日下午,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接到一通来自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求助电话,请求帮助寻找杨文义的儿子杨野战并完成采集DNA样本以进行基因比对。
“我们通过沈河区双拥工作平台,与北部战区总医院联系,请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协助区局完成DNA样本的采集工作。同时,发动全局力量,寻找符合DNA样本冷链运输条件且具有营运资质的运输企业,负责将杨文义烈士亲属的DNA样本,运往设在北京的基因比对实验室。”沈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赵立伏说。
赵立伏探望杨野战、胡静夫妇。受访者供图
当北部战区总医院得知杨野战身患脑血栓行动不便时,立刻修改原定派专车接老人到医院采集的工作方案,改为派医疗救护车辆和医护人员到老人家中进行上门采集,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9月16日,沈阳下起中雨。杨野战眼眶湿润,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上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直播。“每年的直播我都会看,今年更多了一份希望。”杨野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