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面皮

文/ 庞建宏

汉中面皮,是陕西传统特色小吃之一,距今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面皮的起源说法众多。面皮起源于汉中,并已有数千年历史。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了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有一天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薄。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便称之为“面皮”。

还有一个说法:相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曹操部下用船押运粮食途经褒河,阴雨连绵,河水暴涨,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过后,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无法运走,曹操部下将押运看管运粮船只的士兵打的死去活来 。当时给军营做饭的衡志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流泪,一则不愿让士兵挨打,二则不能让贵重的大米白白浪费,经过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浓米浆,加上适量的白糖,在竹笼里蒸成米糕馍,切成方块给士兵吃,一举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将浓米浆加入适量的水放在竹笼里蒸成薄皮,切成条状,调入盐、醋等调料,使士兵吃后大喜 。

没有来得及做的就晾干成粉,用时再加水调浆做面皮。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觉得曹操部下不问青红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会轮到自己头上,便告别军营回到故乡城固县上元观。几年过后,家乡连遭洪水,衡志四无法生计,便想起了他在军营作面皮的事,便借债设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观做起了蒸面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也用红薯粉、土豆粉、面粉单独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面皮获得成功 ,面皮开始在汉中流传。

家乡美食面皮(家乡的味道面皮)(1)

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汉中南郑新集,有一位非常贤惠、孝顺的媳妇,因婆婆有病多日,茶水不思。她问婆婆想吃点啥?婆婆说想吃一点软软的饭食。于是,儿媳妇把面粉调为糊状,经过蒸、调味,试做了很多次,终于做出了面皮。婆婆吃了连口称赞:好吃!婆婆隔三差五让儿媳妇给她做面皮吃,病竟然慢慢的好了。从此以后,面皮就成为新集的地方小吃,后经相互传授各自的亲朋好友,逐渐成了汉中的地方小吃。

也有面皮起源于秦始皇时代一说。传说在陕西户县一带干旱少雨,田里的稻谷都枯死了,百姓无法向朝廷进贡大米,有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秕谷打出的米碾成粉末加水调成糊状蒸成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过之后,连忙称赞好吃,并命令每天制作食用。从此,面皮便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我也听说过在周至户县一带(我在那里呆过),以前栽过水稻,因为产量太低,后来没有人种植,他们都以面食为主。

汉中面皮因产地于汉中地区而得名。将大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后,用石磨(现在都用打浆机)磨成米浆。将适量的米浆倒入蒸笼布上面,用勺子摊平,盖上笼盖,旺火一般两三分钟可以出笼,用蒸笼一次可以蒸三五张。

除了蒸笼,还有一种制作凉皮的工具——面皮锣。面皮锣呈圆形,用白铁皮制作而成,面皮锣的高度三到五厘米,锣的大小也不一样,家里常用的直径大概有三十公分,面皮店里的有五十公分左右。

将面粉按一定比例加水和成面团,一边揉搓一边加水,把面团洗成絮状,然后簒团继续揉搓,直到面浆发白,此时过滤面浆,把滤出的面团再加入凉水反复洗至水清,面筋和面浆彻底分离,将洗好的面浆沉淀备用。

在面皮锣上面刷一层熟菜籽油,倒入适量的面浆轻轻摇匀,再放入滚开的水中,两分钟看到面皮起泡,说明已经烫熟。一般用两三个锣轮流替换使用。把面皮折后用刀切成条状,热的可以切宽一点,凉的切细一点,可以凉拌、烩、炒多种吃法。面皮种类繁多,制作方法各异,调料各有特色,根据自己口味有所不同。

家乡美食面皮(家乡的味道面皮)(2)

热面皮现蒸现调现吃,调面皮时放入豆芽、黄瓜丝,除了盐、醋、酱油、味精、辣椒油以外,配有草果大香等十多种香料熬制的调料水。在汉中地区、各县以及乡镇村,面皮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之一。面皮柔软爽口,每天吃面皮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做面皮的食材有小麦面粉、大米浆或者其他淀粉。常见的凉皮有麻酱凉皮、秦镇米皮、汉中面皮、岐山擀面皮、面筋面皮等。按原料分还有:大米面皮、面筋面皮、红薯面皮、黑米面皮、五彩面皮、果蔬面皮、神仙树叶面皮等。

面皮是四季皆宜的天然绿色食品,大米能养肝,小麦能补心。春天吃面皮可以解乏,夏天吃面皮能消暑,秋天吃面皮能祛湿,冬天吃面皮能保暖。陕西(汉中)面皮在全国都有名,在老家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早餐多以面皮为主,一天三餐吃不腻。

汉中面皮鲜嫩、柔软滑爽又劲道,可口味美,赢得大家青睐!汉中面皮选料精良,调味讲究,不论男女老少,对面皮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面皮投资小利润大,成为小吃经营的首选之一,早已遍布城市乡村各地。在很多城市的大润发卖场,都有“陕西凉皮”出售。

说起面皮,还是新集人的功劳。是他们最先背上蒸笼、石磨和桂朝米走出家门,到各大城市落地生花,辐射全国。面皮作为南郑人的大产业,用他们的坚强的毅力和自信,把老祖先留下来的面皮产业进一步发扬光大,成立了面皮协会,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让汉中面皮走出家乡,走出国门。

漂泊在他乡,总是怀念家乡的面皮。每发现一家“陕西凉皮”或“汉中凉皮”就激动不已,如同见到老家亲人一般,进店吃一碗面皮,一边品尝一边攀谈。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问道:“老乡,你是陕西哪里的?”他们的回答:“我在陕西学的,我师傅是陕西汉中人。”听了他们的回答,似乎感到被骗的感觉!

家乡美食面皮(家乡的味道面皮)(3)

面皮店进的多了,老乡自然也多了起来。汉中(陕西)凉皮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虽然现在的网络发达,用快递也能吃到家乡的面皮,可还是喜欢到店里去吃面皮,因为面皮和老乡都像亲人。汉中面皮更是我们家乡的味道,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我的灵魂。

家乡美食面皮(家乡的味道面皮)(4)

作者简介:庞建宏,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洋县作协会员,农二哥诗社会员,有多篇文章发表本地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