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惯。

描写冬夜偶书的古诗(晨读眼前篱菊带秋风)(1)

  梅兰竹菊历来被中国的文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各自象征着不同的意义。梅象征着迎风傲骨,兰花象征着高洁典雅,竹象征着坚贞不屈,菊象征着恬淡疏散。

  我经常伫立在爸爸种的梅花树下,也精心培育着塔尔山来的蕙兰,我时常去上海植物园的竹林赏竹,可我总会有意无意地避开菊花。无论哪种颜色的菊花,它让我联想到祭奠和墓地,也会触发亲人离去后的伤感。我知道在欧洲,菊花被称为墓地之花,如今“西俗东渐”,在中国,菊花也被用于哀悼和追思故人了。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诠释菊花内涵完全与国外迥异。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尚的气节;二是吉祥长寿。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提到“采菊东篱下”,想必就是为了拾取菊花得以健康,“悠然见南山”也照应了“寿比南山”之意。可见,中国古代是以菊花祝福或赞赏活者的。

  秋季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惯。远从古代的京都帝王宫廷、官宦门第和庶民百姓,近至当今的人民群众,都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秋季去醉白池,偶遇园里正在举办菊花展,遍地姹紫嫣红的菊花在争奇斗艳。我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看过菊花,视野里的菊花安静、舒展,一朵朵似用玉或象牙雕刻而成。 我看到了金黄色的古龙须,玲珑剔透的玉珠帘,贴着岩石的绛红色的墨菊……还看到了汪曾祺在《重阳里有最美的菊花》中所描述的,有着浅红的瓣,极细而卷曲如一头乱发的“懒梳妆”。在阳光的照耀下,她们生机勃勃地充满了生命力。忽然间我感到菊花原来也是这般的楚楚动人,予人以一种低调恬静的舒适感。

  但我还是酷爱明代、称自己为“半世癫狂的好画家”徐渭画的《墨菊图》,还有近代的齐白石的《秋菊图》。那些倚着篱笆的残菊,短篱残菊一枝黄,景中含情,让人对深秋有一种凄凉的思恋。菊花入诗大概是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开始,以后便成了历代文人雅士咏志、抒怀的对象。记得苏轼的《赵昌寒菊》是这样写的:“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催时始起花。”

  我并不以为吃菊花真能延年益寿,但在深秋之际,若与知己弄几个白肚青背的大闸蟹,采撷几朵金黄色的菊花,再烫一壶暖暖的沙洲优黄……那也真是醉了。(徐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