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年前,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认为,未来只有2-3家车企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此话一出,引来轩然大波,更是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李书福在炒作自己的品牌,但实际上李书福并不需要炒作。现在看来,这一“愿望”好像真的快实现了,尤其是外商投资准入清单中明确表示外国车企在中国可以100%独资控股企业独资生产。

五大汽车集团旗下的品牌(央企旗下的汽车品牌)(1)

这意味着,真的有一批车企面临倒闭或者解散的边缘。而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车企在这几年里面逐渐地消失在公众面前。例如华泰、力帆、海马、君马等一大批车企已经倒闭或处于倒闭的行列当中,而退出只是时间问题。最后只剩下恐怕不会超过三家,可能不会包含国企或者央企旗下的汽车品牌。

不会走路的孩子,做什么都需要别人“搀扶”

从1985年一汽大众正式落户以来,合资车已经存在了整整35年的时间。之前引进只是为国产汽车品牌打下夯实的基础,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合资车突然吃香了,更是引爆了汽车市场格局和份额,迄今为止一汽大众仍然是国内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乃至经销商,市场份额和产品布局不可小视。但是作为合资的另一方,一汽集团除了红旗汽车,而且是高端超跑等稍微有一些知名度,其余的产品(家用汽车类)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

五大汽车集团旗下的品牌(央企旗下的汽车品牌)(2)

同样,上汽、广汽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这些央企或国企就像一帮不会走路的孩子,没有人搀扶就不会走路。除了提供足够的场地问题和政策问题,其余的好像都与自己没有关系,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别人携带技术“进厂”,然后自身出资和场地、人工等等,最后取得51%的股份万事大吉。以至于最后才发现,辛辛苦苦干了很多年,钱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自家以前存在的很多车型都被搞没了。

但是,只有合作才能让自己“发展”得很好

除了走路需要搀扶,你会发现除了能够投资和提供场地,这些国企或央企的“孩子”没有任何用处。在各个车型上面,要不是合资车,要不是国产车,而在国产汽车领域,基本上没有了这些大型国企或者央企的身影。但是每年的报表出来一看,居然赚的是盆满钵满,因为只有合作才能让自己“发展”得更好。

五大汽车集团旗下的品牌(央企旗下的汽车品牌)(3)

这是因为,既然是亲儿子,自然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地给地,要政策给政策。但是这妥妥的就是一个大坑,永远都无法填满。那么合作真的能让自己发展得更好吗?很多人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一个合资车企会发展得如此之好。其实这也是父亲对于儿子的关照,并不在乎什么市场经济,优越感只不过是父亲给儿子的。

很好理解,没有了一对一的帮扶,这些国字属性或者央字属性真的很好吗?当然不是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或许会更加直观。比如某地的公共交通、J车、政府单位用车等,你会发现清一色的都是合资车,更不要说这些用车,就算把路标换成外企都可以(盐城就是典型的例子)。除了上述用车要“派发”,某些企业为了能够曲线救自己,更是无事献殷勤地去帮助某些地方来完成汽车采购量。显然这样一搞,管你是谁,但是我的销量却是上去了。

五大汽车集团旗下的品牌(央企旗下的汽车品牌)(4)

绝对不是第一个死的,但是死得会很难堪

李书福曾经说过,中国的汽车企业最后可能会剩三家。其实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这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而回头一看,燃油车上面的民营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合资车也在慢慢地走下坡路。到了新能源汽车,更是民营企业走在了前列,合资车给人的感觉是在下一盘大棋,可是看不到结尾。

五大汽车集团旗下的品牌(央企旗下的汽车品牌)(5)

而央企或者国企的这些车企,当然不可能是第一个消失的,但可能会很难堪。2021年的12月28号外商投资准入获得发布,意味着外国的车企可以在中国100%独资控股而生产。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目前很多民营车企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而外资为了能够获得利润最大化,自然要考虑到是否还有合作的必要。

五大汽车集团旗下的品牌(央企旗下的汽车品牌)(6)

到最后才发现,这些央企或者国企最后只剩了一地鸡毛。这么多年没有任何技术的沉淀,剩下空落落的工厂和很多下岗的工人,甚至是把自己引以为傲的车型彻底地放弃。因为未来的汽车并不是体现在资金、政策、土地、人工上面,而是转移到技术、质量、体系、品牌等众多高要求的方面,从而验证出即使有钱并不能为所欲为。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华荣也曾表示,“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到了寒冬时代,在新形势下,弱小的企业与资本将无法支撑汽车产业强大的投入,小规模品牌加速分化,大批弱势车企将出局,关停并转成为一个常态。”央企和国企,这些名下的车企,是有功于中国汽车的发展,还是成为中国汽车发展的绊脚石,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