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诗(朱文杰蟾宫折桂)(1)

《郤诜传》记载:郤诜当雍州(今宝鸡凤翔)刺史,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

蟾宫即月宫,即月亮之宫。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陕西渭南人的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时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实际先自我表扬,我是先蟾宫折桂的。

宋代辛弃疾有诗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其中“先收桂子香”也指蟾宫折桂。李白诗中也有“欲斫月中桂”之句。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是一棵神树,有五百多丈高,这棵桂树永远也不会被砍伐倒,传说中的吴刚因犯了仙规被罚到月宫砍桂树,当他每次砍下去,被砍的地方立即会随砍随合。再则,桂树主贵,用它比作功名利禄也十分恰当。月中桂树,那么高,那么圣洁,可望而不可及,经常会令文人生出感叹,谁能折一枝,寓意不言而喻。

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得新奇而五花八门,神秘又趣味横生,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为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赋,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 “桂宫” “桂窟” “桂轮”等。汉长安皇城有桂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一带。笔者曾赴桂宫遗址上新建的桂宫苑一游,品尝了所谓的“萧何饼”,对一首诗还有点印象:举贤细品萧何饼,建功纵论楚 汉争,巍峨汉城今何在?愿君不虚桂宫行。

欧洲有桂冠诗人一说,中国也有以桂枝编桂冠之说,取其清香高洁之意。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

陕西韩城市曹晋老宅有清代隔扇门裙板浮雕《蟾宫折桂》,画面上屋内一老者,望着屋外一青年学子正欲举手攀折桂枝,寓读书郎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而“蟾宫折桂”。凤翔木版年画也有《蟾宫折桂》题材的年画。画面上却是两位贵妇,右边的手执一桂枝点明主题,左边却摇着芭蕉扇,寓指难明。下首一童子,左手提一串铜钱在戏金瞻,右手执一弓好似要射中三元。意象宠杂,稍嫌堆砌。总之,这两幅作品都采取以侧面反映表现主题,反映了民间艺人创作时的随意性。

朱文杰诗(朱文杰蟾宫折桂)(2)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 《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