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我慢慢说,你慢慢听。先看一下这个插头,是不是很熟悉▼

排插两脚插头和三脚插头的区别(为什么三脚插头下面两个插脚是斜的)(1)

没错,当年我国的电器全部都是这种插头——不过很可惜,这个插头是美标插头。在大量电器都在使用两脚插头的年代(即使有三脚插头的电器,我国也没有地线,所以还不如降低成本使用两脚插头),我国率先采用了这种设计,这是个历史原因——当时我国大量的电器还是来自美国(缴获而来)。

除了这一点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种插头很适合当时的中国,那就是——便宜!插脚的形状只有三种:扁的、圆的、方的。哪种用料最少?哪种模型最容易制作?哪种插座最容易匹配?

很明显,就是这种扁插头。而且当年的插头没有图中的那么厚,它是很薄的。所以,在没有钱的前提下,想要大量普及电器,同时又要降低成本,这种插头似乎是最合适的。

这里插一句嘴,插头上的小圆孔,作用是插入插座以后,插座里的弹簧片有两个小突起,正好卡到小圆孔里,这样就更结实了。但是小圆孔的存在导致整个导体变小了,影响导电率。因此后来的国标中取消了小圆孔的设计,相应的,提高了插座内部弹簧片的硬度,同时增加了插脚的厚度,用更强有力的“夹住”,代替了小圆孔的“卡住”。

两脚插头的问题解决了,三脚插头的问题怎么办呢?美标的三脚插头是这样的▼

排插两脚插头和三脚插头的区别(为什么三脚插头下面两个插脚是斜的)(2)

下面两个插脚和两脚插头一样,第三个插脚是圆形的——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又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有时间了我在头条号文章里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我们刚才说了,圆形设计成本高的!所以,为了节约成本,我们依然选择了扁形插脚。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就出现了——不稳定!

由于扁形插脚完全是靠插座里的弹簧片把它夹住的,因此它的支撑面只有两个宽面,那两个窄边是不受力的。当三个扁形的插脚处于平行状态时,当窄边与地面垂直时,受重力影响,很容易脱落(插座是有可能翻转的,因此只要三个插脚平行,就总有窄边垂直于地面的时候)。所以,我们就不得不把下面两个插脚做成斜的,这样减小重力作用对插头的影响。

说到这里,又有人会问了,既然插头怕脱落,那为什么把两脚插头做成平行的呢?因为两脚插头轻啊,笨蛋!(事实上,两个插脚也有脱落的风险,但是由于它轻,我国就没有刻意去纠正它——和当初的美国电器也有很大关系。在澳大利亚等国家,两脚插头就是三脚插头少了中间那个脚,两个插脚也是斜的。)

所以你看,任何一个标准中,只要是这种大插头,不会有三个插脚都平行的设计,比如英标▼

排插两脚插头和三脚插头的区别(为什么三脚插头下面两个插脚是斜的)(3)

比如澳标▼

排插两脚插头和三脚插头的区别(为什么三脚插头下面两个插脚是斜的)(4)

纳尼?澳标看着很熟悉?废话,三个扁头的设计又不是只有我们能想得出来!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家,都使用了三个扁头的设计。

所以,我们如果只是为了方便,就把三脚插头做成平行的,是行不通的。不过个人认为比较可行的、普及成本最低的,是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的做法——三脚插头维持原样,将两脚插头的两个插脚倾斜,让两脚去适应三脚,不仅更方便,还能提高两脚插头的稳定性——不过这样的改造也需要成本,届时大量的插座去适配新插头,你让还留在手中的两脚电器怎么取电……到时候卖插头转换器,应该会赚不少钱!

但世界上公认的最好设计,还不是澳大利亚这种方式,而是德式插头(现在的欧标)▼

排插两脚插头和三脚插头的区别(为什么三脚插头下面两个插脚是斜的)(5)

很奇怪对不对?不是说好了三脚插头吗?你的第三个脚呢?注意看,在第三个插脚的地方,不是一个插脚,而改成了一个洞。与它匹配的插座是这个样子的▼

排插两脚插头和三脚插头的区别(为什么三脚插头下面两个插脚是斜的)(6)

看到没有,在它的上方,有一个伸缩的、可回弹的插脚。这样一来,三脚插头插进去,插座的插脚弹出,与地线连接。两脚插头插进去,插座的插脚收回,只连接零火线。这样的设计才是将插头与插座的配合发挥到了极致,不过我们是不用想了,把现行标准全部换成这种,成本实在太高了(欧洲各国插头本身差距不大,因此整个欧盟统一改成这种并不难。除了欧盟以外,尚无任何国家敢做这么大的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