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人吴楚材和吴调侯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因这两人长期办学教学生读书人字,类似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而这本《古文观止》就是当时他们使用的教材。
古文观止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也。
这句话怎么讲呢?也就是说,我们编写这部《古文观止》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历朝历代的经典代表作品,看过这些,就没有必要再看其他的了。说白了就是,我这本书是最好的,其他都是垃圾,不要再看了。也许在那个时候,真是最好的一本书。
《古文观止》的选文,有的是散文,有的则是人物传记,有议论有寓言等等。可见,这本书选文丰富多彩。书中的文章篇幅较短,语言精炼,十分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尽管《古文观止》里有很多名篇,可我们也不能一一通读,今天就特地甄选了其中十六句富含人生智慧及哲理的章句,可谓是十六句至此观止也,一起来看看吧。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出处】——宋代·苏洵《辨奸论》
【注解】事情的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从细微的变化中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世间事情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相互因循,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是爱憎的感情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虑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解析】公元一零六九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对于这篇作品是否是苏洵所作,实在难以判断。
在人世间,无论是什么事情,它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能够仔细观察并把握规律,就能见微知著,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行为而在祸乱发生之前就发现作乱的奸臣。所谓,有的人没有见过汪洋,却以江河为美,有的人却能从一片落叶里,看到整个秋天。这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前一个是坐井观天,后一个是一叶知秋。所谓见微知著,乃是观一叶而知天下秋,而非坐一井而窥独眼天。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出处】——先秦·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解】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解析】这篇文章高中的时候曾学过,现在记忆犹新。这篇文章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哪怕是在今天,邹忌的忠诚与智慧,齐威王的胸怀与魄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一个单位或公司的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这里的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从这一点也可以见得,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这不正是今天的人们要效仿的吗?
【3】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出处】——先秦·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
苍生涂涂,天下缭燎,诸子百家,唯我纵横。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先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备受冷落;后又以合纵之术游说赵王,大获成功。时而连横,时而合纵,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只为取卿相之尊而奔走,是典型的政客形象。
传说,鬼谷子一生只收两个徒弟,一个是秉合纵,一个是持连横。但反观苏秦,真的是连横合纵都学会了。苏秦在古代是一位刻苦读书的形象,发愤读书、终于相赵,一时间成为楷模。然而,在苏秦说秦失败后,亲属前倨而后卑,严厉的讽刺当时世态人情合社会风气。
【4】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出处】——宋·苏洵《心术》
【注解】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解析】此文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主要讲的是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待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没错,一个将领的优劣,关乎一场战争的胜败,这就要考校一个将领的领导素养,了解自己所率领的军队的基本素质,善于打什么仗,机动性如何,怎么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等等,这都是一个将领综合素质的体现。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解】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解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摘录的段落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求索之路的感悟——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现实生活中,如果想获得成功,也要立志,也要努力,也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6】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出处】——汉·司马迁《货殖列传》
【注解】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
【解析】《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在文中,司马迁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思想,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传达的经济思想,是非常值得赞誉的。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具有那么清晰的经济自由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富脑袋才能富口袋,绝对是非常有道理的。
【7】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出处】——唐·韩愈《原毁》
【注解】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解析】这篇文章申述了毁谤产生的根本原因,他觉得,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盛行,是一种极其恶劣的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懒惰和忌妒,也就是说,他们懒得自我修养且又非常妒忌别人;如果一个人不懒惰,不懈怠,不妒忌,不记恨,毁谤便无从产生。也说明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
【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出处】——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解】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解析】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一生有三大志趣,分别是读书,饮酒,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 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出处】——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
【注解】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
【解析】这篇文章描写了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在长勺打仗的情景。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六八四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这句话在现代依然受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鼓作气,如果一击不能成功,后面再击,成功的几率就会逐渐降低。
【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出处】——汉·司马迁《滑稽列传》
【注解】那只鸟不飞也就罢了,要是飞了起来,一下子就直冲云天;不鸣叫也就算了,一鸣叫起来,就震惊世人。
【解析】这句话有一个典故,说的是楚国的楚庄王。原指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用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来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但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1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出处】——宋·苏轼《晁错轮》
【解析】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解析】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成大事的人,都有很强的毅力,就算没有很强的毅力,那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在远古时代,大禹治水的时候,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一个人想成功,不仅要把事情做好,而且还要有毅力。
【12】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解】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能够自修其身,这是有智慧的凭证。能够怜爱别人,乐于施舍,这是行仁德的开始。取和给是否得当,这是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志。看一个人对耻辱采取什么态度,就可以决断他是否勇敢。建立好的名声,这是德行的最高准则。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
【解析】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被阉了。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这篇文章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是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被阉了之后,可谓是忍辱负重的活着,非常的不容易。但受了屈辱能坚定不移的活下去,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打不垮你的磨难,都将成为你人生攀登的垫脚石,助你登上高峰。
【1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出处】——宋·苏轼《留侯论》
【注解】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解析】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过人之节、其志甚远。张良这一生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得了天下。张良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懂得韬光养晦,功成身退,所以才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局面。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14】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出处】——唐·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解】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解析】公元八零五年,柳宗元在其参加的唐宋古文运动中失败,遭到政敌的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柳宗元名义上虽是政府官员,但没有任何权力、不能过问政事,实际上跟罪人一样。在这期间,柳宗元随遇感怀,发愤读书,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这篇文章就是那时所作。
这篇文章不单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15】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出处】——唐·柳宗元《秋声赋》
【注解】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16】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出处】——明·方孝孺《豫让论》
【注解】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前保住社会的治安,使自己不受损害,主人没有危险。活着是著名的忠臣,死后做高尚的鬼魂,流芳百世,照耀史册,这才是完美的士人。如果遇到知己,不能拯救危难于动乱之前,而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献身自尽,沽名钓誉,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足取的。
【解析】战国时的豫让是四大刺客之一,因为舍身为主报仇而被视为忠义之士,历来为人所颂扬。方孝孺做翻案文章,认为身为智伯所倚重的臣子的豫让,应该尽到自己劝谏的职责,帮助智伯弭祸于未然。而充当刺客,在智伯因祸亡身后去为他报仇,并不值得称道,即所谓的小忠小义。
以上这些,你更喜欢哪一篇,欢迎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