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长大后的我们忧伤地唱着”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却不知道童话故事本身就并不美好。那些美好的结局,不过是身处在绝望生活里的人们,通过遥远的想象让自己活下去的勇气,毕竟在残酷的现实里,只有我们的心是唯一自由的,只有我们的思绪可以抵达任何地方。
每一个童话都不是作家的捏造,也不是文人们的再创造,而是来自深层的人民内部,或是在劳作过程中排遣无聊与痛苦的即兴创作,或是在家庭聚会时慰藉彼此心灵的固定曲目。如果人们听到一个触动心灵的好故事,这些故事就会在听者和讲者之间迅速传播开来,并一遍一遍地讲述。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童话故事的讲述与断文识字毫无关联,它只与人类的普遍情感和讲述者感到的现实有关。因为只有讲述并非记述,所以同样一个故事,在每个人的每次讲述中都会有所不同,而中心思想和核心梗概却永远不变,甚至会通过一遍一遍的讲述得以加强。
而这种通过千万遍讲述,中心思想和核心梗概得到加强的故事,则更可能在文字教育普及之后,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用以更广泛的传播,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或听到的童话故事。
因为我们现在听到或看到的童话故事只留下了当初故事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梗概,让我们更加容易以为童话故事不过是出于某种催人奋发目的的心灵鸡汤,是某种植入性广告,因此在我们长大后,面对现实的一场场暴击,就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
但来自生活最深处的苦难者们讲述的故事永远不可能是骗人的,他们那些逃也逃不脱的苦难,只有通过某种夸张的想象才能得以逃脱,只有通过某种想象出来的暴烈报复才能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而这些非常逃离现实的成长故事能以一种没有现实依据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直至今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给身处绝望和困境中的广大人民带来了心灵的抚慰和疗愈,让他们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活得不至于太痛苦,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贫困与人们的冷漠中于新年的烟火中死去,却仍可以带着最圣洁的幸福微笑去迎接这世上最终极的苦难与绝望。
一个孩子的心永远是那么明亮而简单,他们的愿望无非是获得食物和关爱,但由于他们自身的弱小和无辜,永远只能靠别人的给予和馈赠,然而这些简单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易得,特别是在父母也是残忍冷漠和没有心灵感知能力的人时,孩子的苦痛就更加深重了。
一、童话以家庭关系为创作土壤,揭示出了弱者在真实生活里最无望的生存状态《白雪公主》里那个令人极度不适的继母,在格林童话的第一版里是生母,后来为了销售量,改得更适合成为儿童的睡前故事,文中的生母成了继母。格林童话的许多故事都做了这种净化处理。
家庭,本是一个由爱产生,用爱联结的场所,但在极度缺乏教化的时代,一切都只不过是弱肉强食。在我国,因为很早施行仁政教化,很少有人承认家庭不是一个父慈子爱、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姐妹和睦的状态,但真实的情况并不真正乐观。
而来自德国的格林童话从人民内部搜集世界角落里随处散落的语言,很多生活深处的真实故事就这样显露出来。
《白雪公主》中对女儿嫉妒的生母,《灰姑娘》中对最小女儿和妹妹迫害的生母和姐姐,《兽皮姑娘》中逼婚亲生女儿的国王,《会唱歌的骨头》中合谋杀死自己亲弟弟的两个哥哥……无不让我们看到那些人性中透着彻骨寒意的极致残暴。
童话故事中的那些被害者无不是家庭关系中的最弱者——父母之于儿女,哥姐之于弟妹——他们有什么还手之力呢?或许在他们的生命里,他们在一开始就认定这些人是他们心底最坚实的倚仗呢!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次莫名其妙的伤害和绝境突围,才明白一切并非命运的使然,而是自己蒙昧的天真和良善所赐?
毕竟在人世里,无论我们有多强大,只有面对他们,我们才会彻底不设防啊!
毕竟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有多理智,只有是他们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才会拚命地去把故意理解成情非得已啊!
然而,至于他们一次又一次把我们置于真正绝境的理由,却是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被净化处理后的格林童话,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乌托邦的美好,但在童话原初版本的真实情境里,我们要越过怎样的心理跃迁和智力挑战啊,毕竟在真实的场景里,从来都不会有什么超能力的加持。
二、童话沿着想象的光,带给善良而苦难的人们一丝安慰与振奋,让他们可以告慰自己的灵魂越是在那些最无望的深渊里,人们越是会本能地向光驱近。那些跌入在命运谷底的孩童、平民,要如何度过那些生不如死的日月,只有童话!
那一抹假想的光,虽然不太真实,但与他们所处的绝境正好匹配。因为任何绝境之下的感受,都有点不真实——明明在青天白日下,身边的人都在自在的生活,而你却被迫进入炼狱般的苦难中不得逃脱——你的真实处境是与真实生活隔绝的。
这种隔绝造成的抽离感,刚好是想象的温床,它可以暂时地混淆现实与想象,让你在一种似梦似幻下得以生存。而想象出来的那些超现实的美好,不仅可以让你刚好忘却你现在所处的痛苦,甚至可以重燃一些你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就像白雪公主来到野兽出没的森林,在小矮人的屋子里享受甜点、家务、关爱。在这段被亲生父母抛弃甚至还要被致死的绝境里,我们可以看到,白雪公主是平静快乐的,是享受当下每一分每一秒的。其实真实的情况下,在这些伴着不现实的超常经历的想象中,主人公可能正经历着最核心的炼狱生活。这些超现实的想象,可能只是极端痛苦做了转换式呈现,就像电视剧中故意省略掉的某些不适观看的核心情节,此处用广告部分穿插一样。
现在,你大概明白了那些故事中的超能力是如何来的,正是那些超过人承受极限的痛苦时刻——灵魂开始与身体分离,灵魂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的时刻。所以可以说,是想象救了那些致命受难者的命!
童话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来自于最真实的生活与最真实的感受,因为童话产生的年代,人类的活动都是以家庭为核心展开的。这说明人最深层的生存危机并非来自于自然界,而是来自于人,特别是你身边最可能提供帮助的亲近之人。
如果你生活中的亲近之人,能回应你相同的善意,再糟糕的生活你都能保持相应的平静,而如果你生活中的亲近之人总是利用你、诱骗你、压制你,无论你拥有多么美好的生活表象,你都不会感受到快乐。
而童话故事中,在最绝望的情境之下,人也有改变的可能,也能够获得最终的幸福,这给了我们无解的生活难题一个最优解,让我们的心开始泛着一圈圈圣光,去迎接生活的最残酷。
三、在无限幸福的生活里,还需不需要童话?越是在那些最无望的深渊里,人们越是会本能地向光驱近;越是在最平淡无奇的光里,人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黑暗。
幸福从来都不易得,那是无数的孩童与弱者以生命与鲜血、意识与非意识堆叠起来的厚重结果。而现在的孩子处在了衣食无忧、充分独享家庭之爱的时代,却对暗黑游戏充满了兴趣,不得不令人枉然。
时光倒错,孩子的心再也感受不到疼痛了,也就无法了解真正的绝境之下,一颗孩子的心有着怎样一种渴望了,于是他们渴望着受虐,渴望一些危险陌生的领域。这不是现代孩子的通病,是处在所有时代养尊处优的孩子的通病。
所以,孩子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不是只给他们好的撤掉全部坏的,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感悟,去感受现实的真正疼痛,让他们不再去拼命争取某种虚幻的受虐感觉。
也许,一个能真正读懂童话的孩子,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在成年后不再说出那句“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话,才能对他者貝有同情心,才能对这个世界更包容,不再做愤青。
结语这本《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写给大人看的书》能一眼万年,看穿人最深层的恶毒与渴望,它们交相辉映在我们的人生,编织出无比奇诡而又无望的故事,最终成为我们每个人心底的秘密与渴望。无论是最残忍的施害者还是最无辜的受害者,他们都能在童话里获得最广泛的共鸣,并统一把自己装扮成最无害的受害者。
童话,让你看到最绝望情况下的希望,而童话门后的秘密,让你我真正正视这个世界最残酷的真相和最无解的期望。正是我们,才让这个世界交织着罪恶和欲望,一轮一轮地缠绕下去,永无终结。
走入道的模式,用自己的无为和有为去打开人类心灵的最终极死结吧,或许我们就不再需要这些又苦又甜的故事来给我们的心灵一些战栗般的麻醉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