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为什么要加强对外开放(东看浙江西看云南)(1)

【编者按】

新时代10年,中国走过了极不寻常的发展之路。观察这10年的中国,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解析这10年,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外宣期刊《湄公河》杂志联合天目新闻、《浙江日报》海外版共同策划采访推出“东看浙江·西看云南”3组系列报道,从分居两省的外国朋友眼中看中国10年之变。

云南省为什么要加强对外开放(东看浙江西看云南)(2)

张彤 摄

潘伯良

(法国)

感谢虫胶让我圆梦云南

云南省为什么要加强对外开放(东看浙江西看云南)(3)

字剑飞 摄

“我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人。2006年第一次来云南旅游后,我就被这里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深深吸引。”潘伯良说,从此,回到云南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成了他最大的梦想。

潘伯良本科毕业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之后来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巴黎、北京生活便利、工作机会众多,但从小热爱自然的他,从未忘记一直以来的梦想——定居云南。2016年,潘伯良偶然得到一个工作机会,成为一家合资企业的总经理,在安宁市负责虫胶生产、加工项目。能来到云南工作,潘伯良十分开心。他说,这就是缘分。

“虫胶是紫胶虫的分泌物,常用在水果、巧克力、糖果表面涂层里,作用是保鲜、提亮等。在欧美国家,虫胶也用于墙面、高档木质家具等的涂料中。”他介绍,生产虫胶需要独特的树种和昆虫作为原料,云南温和、稳定的气候环境,是它们生长、生存的重要条件。

如今,该工厂生产的虫胶成品已出口到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日本、南非、澳大利亚、以色列、墨西哥等多个国家。“中国在出口退税、帮助企业降低物流及仓储成本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都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让出口变得更便捷。”他高兴地表示,最近,工厂还通过中老铁路进口了几批虫胶原料,速度比以往快了不少。

工作之余,潘伯良是一位热爱登山和露营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每个周末,他几乎都会和朋友、家人自驾外出,在山水间领略云南的自然美、人文美。“我感谢虫胶,是它让我最终圆梦云南,生活在这里。”

郎瑞玉

(缅甸)

带着人字拖来到陇川

云南省为什么要加强对外开放(东看浙江西看云南)(4)

李文君 摄

“人字拖是我们缅甸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缅甸的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人字拖。”10多年前,郎瑞玉从缅甸曼德勒只身一人来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打拼,开了一家以销售人字拖为主的“泰世界”鞋店。

位于中缅边境的陇川县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章凤口岸和9条通道与缅甸互联互通。受经商的父辈影响,郎瑞玉打小就知道陇川章凤口岸是中缅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郎瑞玉说,人字拖穿脱方便,根据经验来看,陇川的销售市场会很广。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那时,当地人爱穿皮鞋、运动鞋和凉鞋,几乎没有人来她店里购买人字拖。

如何改变经营困局?“陇川人愿意尝试新事物,我也应转变经营理念。”郎瑞玉找到泰国、越南等国家的源头生产厂家,进口了凉皮鞋、拖鞋、布鞋等多种产品,让陇川人能买到更多的进口货。于是,小店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瑞陇高速公路、腾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章凤至缅甸八莫公路加快建设……路通了,陇川的营商环境随之改变,郎瑞玉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今年7月,郎瑞玉把店铺迁移到了陇川民族步行街。除了早已成为熟客的中国客人,店里还迎来了越来越多的缅甸客人。在陇川务工4年的依依梦来自缅甸仰光,她是郎瑞玉店里的常客。“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陆续落户陇川工业园区,缅籍务工人员有很多,我和他们共同享受着陇川开放带来的机遇。”郎瑞玉说。

李炳男

(韩国)

洛舍镇的钢琴“李部长”

云南省为什么要加强对外开放(东看浙江西看云南)(5)

供图

在“中国钢琴之乡”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60岁的韩国人李炳男是个名人,大家都叫他“李部长”。“李部长”年轻时就取得了韩国钢琴调律师协会专业证书,曾在雅马哈、STEINWAY等钢琴厂就职,参加过首尔、北京奥运会演出钢琴的调律,也为许多世界级钢琴艺术家整过音。他是韩国钢琴调律、调整、静音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

2012年,缘于中国朋友的牵线,李炳男受一家公司的邀请,来到德清洛舍小镇,担任该公司技术总监。初到洛舍,李炳男心中充满着疑问和不安。“这样一个农村,怎么可能造得出好钢琴呢?”

实际上,李炳男在洛舍的这段时间,正好参与和见证了钢琴产业在这个小镇的腾飞。

洛舍镇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钢琴制造业,2010年前后开始产业升级。这个人口只有1万多人的小镇,如今拥有100多家钢琴企业,年产钢琴超过6万架,承载了全国近20%的钢琴市场。他们的钢琴产品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洛舍不大,全镇只有一条主干道。但是洛舍的钢琴产业链很长,在这条主干道上,你能找到钢琴任何一个部位的零件生产商。”李炳男对此很惊讶。

在工作中,李炳男的要求特别严苛,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个热心人,镇上其他同行向他请教,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李炳男说:“我很乐意为中国钢琴制造业贡献一份力量。”

刚来德清时,李炳男不太会说普通话。现在他的中文已说得很顺溜,也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工作之余,他喜欢和朋友一起打桌球。李炳男特别喜爱中国美食,特别是火锅,邀上三五中国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是他工作之余最开心的事了。

马西莫

(意大利)

杭州“洋中医”痴迷中国文化

云南省为什么要加强对外开放(东看浙江西看云南)(6)

供图

最近,一段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打太极的视频在海外社交账号上引起了近20万次浏览和分享。视频中的外国人就是从小痴迷中国文化的意大利人马西莫。

2013年,马西莫和妻子来到杭州。面对全新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饮食习惯,初来乍到的马西莫夫妇并没有感到不适。马西莫说,这或许与他们一家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有关。

如今,马西莫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他们的4个孩子都在杭州读书,最大的17岁,最小的4岁。“我们接触到的朋友、同事基本都是中国人,孩子们也都在公立学校上学,我们喜欢和中国人在一起生活工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马西莫说,在中国学中医绝非易事,不仅要过中文关,还要学习理论知识、诊疗手法,对外国人来说难度很大。好在学习过程中,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老外当中医,靠不靠谱?马西莫坦言,起先他义诊时,确实引起了不少患者好奇。但没过多久,大家就被他认真专业的态度吸引,请他诊疗的人越来越多。马西莫说,大家的信任使他更自信,他希望毕业以后能在中国当医生。

工作学习之余,马西莫也会和妻子做一些公益活动。在社区的帮助下举办针对儿童的太极拳公益课程,参与垃圾分类、亚运文化宣传、义诊等志愿者活动。

马西莫一家留在杭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人情味让他们的异国生活充满温情。在他们所居住的滨江区东信社区,邻居们都愿意与这一家老外交朋友。有时候,大家互相帮忙照看孩子,一起唱歌、做中餐、写春联,参与社区治理,其乐融融。

声音

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章建民——

以“试验田”推动高水平开放

今年以来,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但全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特色产业集聚,外贸依然实现了快速增长,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特殊功能区,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今年7月,“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正式发布。制度创新指数主要围绕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环境五个维度开展系统性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的开放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截至5月,中国各自贸试验区已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了278项。另外,自贸试验区使国内消费者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国外优质产品与服务,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和正在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再出发,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支持各片区开展差异化探索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发展格局。活力浙江更具活力,七彩云南更加多彩。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郭璇——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铁”担当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这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多年来,铁路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了“铁”担当。

纵贯山川,跨越江河。在云南,中老铁路开通9个月以来,国际货运总值突破100亿元,国内承运范围已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服务国内企业超过1500家。在浙江,“义新欧”中欧班列不断增点拓线,辐射欧亚大陆50个国家和160多个城市,已累计开行4500列,发运量突破36.8万标箱。

铁路作为便利快捷、安全稳定、绿色经济的新型国际运输组织方式,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实践,已成为沿线国家广泛认同的国际公共物流基建产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过程中,中欧班列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实现逆势增长,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助力国际抗疫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铁路的作用和力量。如今,一条条铁轨如一道道交相辉映的线条,勾画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

老挝国立大学科研与学术处主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西提赛·赛雅翁——

老挝共享中国对外开放红利

1995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山东济南大学学习国际贸易学。同年,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请。

2014年我再次踏入中国,时隔多年重游西安、武汉、上海、天津、成都、青海等城市。此时的中国铁路、公路、通信网络四通八达,国际航线倍增。这些让我感觉到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步伐加快了。

1995年我从老挝万象坐长途汽车到昆明花了3天时间,从昆明乘坐绿皮火车辗转到济南用了40多个小时。而现在通过老中铁路从万象到昆明朝发夕至,坐高铁十几个小时就能从昆明到达济南。

除了基础设施“硬联通”,老中“心联通”的成就可圈可点。在促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方面,1995年,赴中国留学的老挝学生只有40多人;目前,已有6000多名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学历层次的老挝留学生从云南学成归国。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企业与老挝合作投资的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磨丁经济特区、老中铁路、水电能源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有力带动老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当地发展速度的同时,还为老挝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现在,很多老挝人不仅在自家门口就可就业,还有部分移民外国的老挝人看到发展前景后回国创业。

今年,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共同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意味着区域内贸易准则更加统一、人员货物流通更加顺畅,产品减免关税范围更加广泛,老挝也将在区域内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柬埔寨国家广播电台FM96Mhz频道办公室副主任森金航——

中国高水平开放惠及全球

中国高水平开放步伐稳步向前,为全球和区域经济稳定增长持续提供推动力,为世界上更多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0余年,我曾多次到中国参加采访和考察活动,其中广州、昆明等城市的开放水平令我印象深刻。广州的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等全产业链建设发展迅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汇聚了全球企业投资和高水平人才;云南正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与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南亚东南亚各国联系与合作更加紧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不断展现出中国开放的决心与行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到柬埔寨投资合作,积极参与多个柬埔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8年12月,柬埔寨中国华能桑河二级水电站建成投产。2021年12月,中国援建柬埔寨国家体育场项目正式启用。2022年3月,考斯玛柬中友谊医院正式启用。柬中两国高质量、务实合作重点项目——金港高速公路将于2022年10月1日试通车。这些让我们真真切切享受到柬中合作带来的成果与红利。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同日,《中国—柬埔寨自由贸易协定》生效,这是柬中双边经济关系的里程碑,两国合作将持续深化。我们期待着与中国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

撰文:王韵雅 王靖中 张莹琳 肖艳艳 杨春梅 沈燕来源:云南日报编辑:张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