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不是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在网络上总会看到别人各种晒奢侈品、晒工资,好像月薪上万的人到处都是,而自己就是月薪只有四五千,是那个拖国家后腿的人呢?

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月薪过万的人没你想象的那么多。

为什么很多人会有周围人都是月薪过万的人的错觉呢?

第一,故意让你产生错觉。因为在网上晒自己做了十万、二十万甚至上百万项目的人,大多数是打广告,吸引你的目光,让你加入他们,让你成为他们的下线,他们好赚你的钱,前几年发展很迅猛、类似于传销的微商不就是这回事吗?什么月薪上万,不过是割韭菜的套路而已。

第二,晒高收入的人是真的高工资,但是他们并不代表大多数人。你仔细想想,能够在朋友圈等网络平台晒自己工资的,肯定是比较自信的,他们大多数也是抱着让周围人羡慕的心理。你想,像我们这种月收入只有三四千的人,会在网络平台上晒自己工资吗?

因此你在脉脉、豆瓣、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看到的讨论待遇的帖子,基本上是月薪过万人的聚集地,更是月薪三四千群体“失声”的地方。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那就是看到的都是月薪不低的,工资低于一万的人只有你自己。

我们再来看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让你认清真实情况。

在看统计局数据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两个基本知识,即在工资统计调查中的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分别指的是哪些单位?

在工资统计调查中的非私营单位主要是指: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等。

在工资统计调查中的私营法人单位主要是指:在内资法人单位中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为了便于大家能够直观地看到真相,我做了一个统计图。

什么工作月收入有一万(月收入一万是常态吗)(1)

2021年31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

从图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首次超过10万元大关,为106837元,意思是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只有8908元。

另一方面,从图上来看,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的收入差距异常明显。特别是北京、上海的城镇非私营单位收入几乎是私营单位的两倍,西藏甚至超过了两倍,而其他省份的非私营单位收入也都远超私营单位的收入。

这也与职场前辈的告诫、与近年来大家的就业趋向相契合:尽量去体制内、大公司、大平台工作。不论是公务员、事业编还是国企,亦或是大型民营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他们所能提供的薪酬、福利和发展机会,都远远超过中小企业。

我们先来看看收入较高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群。

分省份看,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北京(194651元)、上海(191844元)、西藏(140355元)、天津(123528元)、浙江(122309元)、广东(118133元)、江苏(115133元)、青海(109346元)、宁夏(105266元)、重庆(101670元)10个省份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10省份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经济大省,也包括西藏、青海、宁夏三个西部省份。其中,北京与上海的平均工资均超19万元,西藏超14万。

什么工作月收入有一万(月收入一万是常态吗)(2)

意思是说仅仅有北京、上海、西藏、天津、浙江等5个省份平均月工资是上万了,连江苏(9594)、广东(9844)等发达省份都还要差一点点上万。而像河北、山西、辽宁、安徽、湖南等16个省份平均月工资都是在8000元以下的。

而且我国大部分人是在私营单位就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底,全国非私营单位的总就业人数在1.7亿人左右,而整体就业人数在7.4亿人左右,也就是说,有近乎4/5的就业人群被私营单位吸纳。而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提供的报酬都是有限的,很难拼得过大企业、大平台,整体的福利待遇也与体制内单位相差甚远,很难有月薪过万的机会。

事实上也是如此,据图示,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只有北京、上海等2个城市超过了8000元,广东达到了6103元,其余的省份均在6000以下。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21个省份仅在4000到5500元。

当然,也不是所有类型的大平台大公司薪酬就高,有些看着表面光鲜,实则不堪。那么,高工资和低工资的行业都是哪些呢?

什么工作月收入有一万(月收入一万是常态吗)(3)

2021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什么工作月收入有一万(月收入一万是常态吗)(4)

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1年,不论是在私营单位还是非私单位,餐饮业和农林牧渔等行业都惨获倒数。互联网依然是最赚钱的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能达到20万元;金融行业其次,技术科研行业因为专业性强、可替代性弱,也属于高薪行业。

但就算是高薪行业,内部也是有层次的。同一个行业,也可能存在收入鸿沟。

以大众眼中、并且近期高工资频频曝光的金融行业为例,在同样的工龄下,上海金融从业者和小县城的银行柜员,显然不是一个收入水平。据统计,银行系统里,五大行的柜员收入水平在5000-6000元左右,有的银行柜员收入仅有3000多元,而上海的金融从业者可能是10万甚至50万。

不过,对于一线城市之外的金融业人士来说,国有银行和当地税务局等体制内单位,依然是最佳选择。因为小县城做很多事情都需要人脉,而在银行系统扎下根,能够靠着行业光环,积累各个层次的人脉,能够让你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能够让你提升调动资源的能力。但是,要从收入上来比较,也很难和一线券商、投行等相比较。

而且,就算是同一个行业,差距还是很大。以券商行业为例。据财联社报道,2021年,中信证券的主营业务净收入是81亿元左右,而在券商行业排名末尾的东方财富、华鑫股份,收入分别是0.18亿元和0.76亿元,差距达到了几十亿元,头部的薪资自然水涨船高。

当然,同一行业不同地域的差别也会悬殊很大。还是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招聘要求一致的软件开发岗位,在深圳月薪可以开到3万,在成都就只有1万元,而且还是大家争着抢着去。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一是生活水平,二是一个地区的行业集聚度。

综上,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月薪过万的人根本没有那么多,只是因为互联网话语权被掌握在收入较高的人群手里,而拿着并不高的薪资的沉默大多数,只是在默默窥屏。所以大家不要被网上舆论带偏了方向,不要过度焦虑,一心只想去挣高工资,为了挣快钱而铤而走险。而是要脚踏实地提升业务能力,这样才能去大平台大公司工作,才能走上管理岗位,才能成为那为数不多月薪上万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