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赵本山拍摄了张扬导演的电影《落叶归根》,16万人打出8.4的评分,对于一个小品演员来说,成绩已经算是不错。
如果说,他之前拍过的《男妇女主任》、《家和万事兴之天伦之乐》、《幸福时光》等电影作品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赵本山小品之外的表演才华。
那么在这部《落叶归根》中,说是演技封神也不为过。
当然这只是对照他从前的作品而言,放在整个电影圈来看,《落叶归根》算不上是多么顶尖的作品,但是绝对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因为有了赵本山,你会把它当成一部喜剧来看,尤其是有郭德纲、宋丹丹的加盟,那应该是搞笑喜剧无疑。
可是如果你从头看完就会发现,老赵这次贡献的不仅仅是幽默,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也正像小沈阳说的那样,如今的喜剧作品好像结局不把观众整哭,那就不能算成功。
我不知道这个结论算不算准确,就像我们永远都看不透自己的一生到底会经历什么。
应该是有喜有悲,有失去有收获。
大多数的中国人,其实都跟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最大的奢望就是生时有来处,去时有归途。
有些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远离故乡和亲人,在陌生的他乡漂泊,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
城市有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却很难有自己容身的家,夜晚处处霓虹闪烁,却只有疲惫的身影在街道上蹒跚而行。
思念不是脆弱的借口,而归途却终将是一个人的宿命。
01《落叶归根》里,赵本山饰演的老赵是个五十多岁的农民,他南下到深圳打工,却因为好友老刘死在工地上,为了一个酒后的承诺,他就毅然决然的带着去世的老刘踏上了返乡之路。
一路上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他把老刘伪装成醉汉混上长途车,却遇到中途打劫的匪徒。
他主动交出自己的钱,却誓死保护老刘的赔偿金,赢得劫匪敬重之余,还救了一车人的财物。
但他因为暴露了尸体,反而被乘客赶了下车。
老赵口中的“仗义”和郭德纲饰演的劫匪背上纹的“假仗义”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看车上其他乘客,面对劫匪没人敢反抗,对老赵却是冷言冷语,这或许就是人性吧。
可是站在乘客的立场,似乎又不能说他们做错了,对劫匪妥协是为了人身安全,轰老赵下车是因为恐惧。
这种人性的复杂才是常态,也是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一点思考:人生大多数面对的事情都很难说的清楚对与错,内心的坚守才更显珍贵。
一路上,老赵遇到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警察、发廊女、养蜂人、卡车司机。
每一次相遇,对于老赵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实现诺言的路并不好走,也意味着一个人不论是生或者死,他与故乡的联系是纠结的。
我们怀念故乡,因为它曾给我们在童年在少年太多值得回忆的过去。
我们又想远离故乡,是因为长大以后故乡给不了我们想要的梦想与远方。
就像老赵与老刘,他们为了生存,养活一家老小,不得不去千里之外的大城市,哪怕付出再多,也不过是钢筋水泥丛林里的过客,一张张票根的起点才是他们的归途。
老刘是不幸的,他因为喝酒去世,扔下了一家老小。
他又是幸运的,遇到“良心老板”补偿了5000块钱,碰到老赵这样的好人带他回家,哪怕最后故乡已经物是人非,却也不用再做“孤魂野鬼”。
老赵也是不幸的,打工没赚到钱,为了一个酒后承诺,还要风餐露宿地带一具尸体回家。
可他也是幸运的,在这场返乡的归途里,离家近了一步,对他来说也是一次情感的救赎。
“落叶归根”,是一场直面故乡的奔赴,距离挡不住,时间消磨不去。
它是一个人从出生就刻在记忆深处的一种执念,“回家”或许就是一个流浪者的宿命吧。
远征军骨灰有一段历史,如今已经很少被人记得,如果不是偶然刷到视频,我也不知道关于中国远征军还有这样惨烈的故事。
1942年入缅,至1945年撤出,历时3年零3个月,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这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士兵选择留在当地,与家乡一别就是七十多年,他们中的有些早就故去,而有些还在苦苦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天。
这些流落在缅甸的远征军士兵有多少,我们无从得知确切的数目,有的说在三四千人左右,实际应该还要更多。
2008年,流落在缅甸密支那的老兵李锡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回到了阔别70多年的湖南老家。
在回家路上,他怀里始终紧紧抱着一本《中国地图册》,很多人都不明白,直到打开它,翻到湖南那一页时,所有人都哭了。
那一页已经被磨得破旧不堪。
2009年5月30日,9名滞留曼德勒、密支那两地的远征军老兵,走过中缅边境畹町口岸,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可是更加让我们感到伤感的是,至今仍有6万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散落在缅甸。
战争已经结束了70多年,在这片异域的土地上,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来守护它的中国士兵,他们的英魂还在苦苦等待着亲人接自己回家。
2011年9月13日,19具散落缅甸近70年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被寻回,分别沿着瑞丽畹町和腾冲猴桥两个口岸,回到他们为之献身的祖国安葬。
实际上,这一段历史,不仅仅是在国内,缅甸的教科书中也没有提及,99%的缅甸人都不知道曾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浴血奋战过。
更让人痛心的是,上世纪60年代,由于某些原因,那些遗留在缅甸的远征军士兵的墓地和纪念碑遭到当地大规模破坏。
很多墓地被推平,村民盖起了房子和学校,有的成了猪圈,那些被挖掘出来的骨头被随意地丢弃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缅甸的英军和日军的墓地都保留得很好。
英军在缅甸共有三处墓地,仰光的“Satthwadaw墓园”是其中最大的一处,共有6347座墓穴。
“绿油油的草坪上,缀满了黑色的方块墓碑,整齐排列,犹如他们走上战场时的队列”,甚至就连战马都有自己的墓穴。
志愿者孙春龙在文章中感慨地写道,“似乎,他们从未死去。”
而曾作为侵略者的日军在仰光也有专门的墓地,同样有专人看守管理。园内绿树成荫,花朵点缀,水池漂着浮萍。
在敏加拉洞墓地,醒目地“镇魂”石碑系旧日本驻缅第28军司令官樱井省三中将手书,密密麻麻的小碑上,“殉国勇士”、“大东亚战争阵殁英灵”等美化、粉饰侵略战争的字迹数不胜数。
一边是侵略者豪华的墓地,一边是远征军无处安葬的悲剧,历史真的是给我们开了莫大一个玩笑。
曾参与远征军遗骸挖掘的志愿者悲痛的说,几十年前我们的亲人浴血奋战献出自己生命,而如今他们却躺在学校的操场边,在农户的菜园里,在脏兮兮的猪圈里。
回家啊,回家!
我不知道这些牺牲在异乡的英灵,曾在多少个夜晚梦回故乡。
唐朝边塞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里写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是啊,作为一名士兵,马革裹尸也许是摆脱不了的结局,可是连埋葬在故土也成了一个奢望,又是怎样的悲伤呢?
汶川地震背孩子回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遭遇里氏8.0级地震。
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
这是一组组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数字。
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意味着一段悲伤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是我们无法忘怀的忧伤。
有一张照片,曾让无数人泪目,那是一个父亲与儿子的归途,那是汶川老百姓哭泣的缩影。
父亲叫程林祥,儿子叫程磊,是一名高中生,在离家二十多里的学校上学。
地震发生后,由于通讯中断,与儿子失联的程林祥夫妇非常担心,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的煎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来到孩子学校。
昔日里熟悉的校园早已是一片废墟,眼前的残垣断壁,让夫妻俩瞬间揪起了心,他们不停呼喊着儿子,四下寻找起来。
直到在裸露的钢筋水泥中发现孩子的那一刻,所有的希望都化为了绝望,夫妻俩悲痛欲绝。
可是再多的伤痛如今也是无济于事,程林祥决定“带儿子回家”。
这个并不强壮的四川汉子,背起已经高出他一头的儿子,在这条崎岖不堪、遍布泥泞的山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孩子身上崭新的白色校服,程林祥满是泥巴与尘土的裤子和鞋子,这样一个画面,让人看上去心里格外的疼。
20多里的山路,他走得很坚定,尽管脸上写满了憔悴与疲倦,可是他不敢停下来,他害怕儿子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里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他是一个父亲,这最后的路就让自己来带儿子回去。
这是怎样的爱啊,这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肝肠寸断,我们在他的眼里看不到泪水,却仿佛能听到心碎的声音。
小时候,听着母亲呼唤的声音,我们都曾趴在父亲宽厚的背上回家。
而现在,程林祥背起的却是一具冰冷的身体,那一声“爸爸”永远都留在了回忆里。
想想当时的他,四处是空旷又遍布疮痍的山河,一个个生与死的悲喜还在不断发生,眼前那条回家的路,从没有如此的漫长,怎么不叫人动容!
儿子被安葬在家后的山坡上,周围有水有山,有青葱的大树,那是儿子童年经常去玩耍的地方。
“尘归尘,土归土。”
每一个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能回到家里,守望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与亲人相伴即便是阴阳两隔,也算是一种无奈的幸福吧。
后记每一次归途,我们都在回忆里寻找着熟悉的往事。
每一段往事,都是我们与故乡紧密相连的根系。
在我们并不漫长的一生里,故乡就在远方默默地守望着,看每一个离去的孩子哭着笑着,等待着他们累了倦了的那一天,再回到它的怀中。
哪怕一言不发,只是沉默地睡在那里。
望不见的远方,回不去的故乡。这是生者的无奈,更是逝者的遗憾。
只愿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能安息,每一个漂泊的游子都能老有归途!
#情感点评大赏#
我是@飞鱼说情感,关注我,读更多人生情感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