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刷微博看到了一则制作售卖假大牌包的新闻,让她姐忍不住想起之前微信群里和几个朋友的聊天。
起因是朋友A说起可以南方代购大牌A货,群里的女生便争相询问有什么包包的款式,于是A就开始滔滔不绝地给大家介绍大牌A货的质量有多好,仿得多精细,等等等等。
一向爱背能装东西的帆布包的她姐自然对A货是没什么兴趣的,令她姐感兴趣的则是人们为啥对于追求奢侈品比追求爱情还要热情。
贝恩咨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奢侈品报告》就显示2018年奢侈品消费中,女性消费者占了七成,而购买奢侈品的资金,只有不足四成是消费者的个人收入,近六成来自父母资助。
虽然消费的方式都一样,但每个人买奢侈品的原因却五花八门。
有的人喜欢大牌设计师的设计线条,有的人追求用大牌为自己塑造出高级的形象,有的人只是随手拿来当日用品随便用用,也有的人买来做投资收藏。
毕竟什么样的东西之于人们是奢侈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价值观都有不一样的定义。
她姐上学那会儿,一个月生活费800块,600块钱一双的运动鞋在我的概念里已经属于奢侈品的范畴了,更别提现在几乎人手一只的iphone和华为mate,放在那时的她姐是想都不敢想的。
不过消费行业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奢侈品划分标准,是汇丰银行Erwan Rambourg在他的名为The Bling Dynasty的书中做的奢侈品分级价位来定的,2015年被刊登在Business Insider上。
从这个分级上,我们可以看出:
<100美元(约人民币700元)的非日常生活必需品,称为日用奢侈品,其实像当代年轻人日常下饭馆、买星巴克咖啡、喝进口啤酒、戴斯沃琪手表、喷设计师香氛等等,都算是日用奢侈品。
100-300美元称为轻奢品,就是可以负担得起的奢侈品,通常在人民币2000元左右,比如职场白领喜爱的MK、Coach为首的包包,大概在700-3000人民币,还有Tiffany银饰、设计师墨镜等等,这些品牌通常设计很有风格、使用高品质的材料、在高端商场里有专柜。
>300美元就是真正的奢侈品了,以此往上类推,比如大家最经常听到的LV、Prada、Gucci的包袋,再高阶一些如Hemes、Rolex、Cartier等等。
这个宏观标准是根据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来划分的。如果用这个来决定购买奢侈品的经济能力,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肯定就是看看自己的恩格尔系数!
即生存性食物支出/个人消费总支出
比较通行的国际标准认为,当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来源:第一财经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28.4%,相当于平均家庭在恩格尔系数上已经达到了经济富足的水平,也就是说想要合理地购买奢侈品,只要在保证生存(这里仅指最基础的食物性支出)支出以外有盈余就好了。
否则如果你的恩格尔系数已经很高,连基本生存需求都没满足,难道打算抱着你的大牌包包去喝西北风?
点进来看问题的大家,大部分可能都是攒攒钱可以买得起,更想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购买奢侈品。
现代人除了解决温饱问题,每个月要还房贷车贷,儿女的教育费用等等,这些方面的开支大了,如果还想购买奢侈品,就需要进行财务规划了。
我们通常认为,在家庭财务中,家庭结余比率在3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说税后收入减去支出剩下的结余,大约占收入的30%左右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
家庭支出一般包括必要支出和灵活开销,必要支出如食品杂货、住房、水电费、医疗保险和汽车保险等等。
灵活开销属于弹性比较大的支出,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比如购买奢侈品、外出旅行、吃饭等等,所以这部分支出的优先级位于家庭结余和必要支出之后。
所以我们不妨反推一下,比起把收入的百分之多少用于购买奢侈品,更合理的财务规划方式是先从税后收入中减去想要结余的钱和固定支出,剩下的就是你留给灵活开销的金额。
这样才不至于一旦超支,必须要动用固定支出或者用于储蓄的钱去填补弹性支出留下的窟窿。
确定灵活开销的金额之后,你就可以在开销内设置用于购买奢侈品的预算的比重,比如50%、30%、20%等等,然后相应增加或减少外出吃饭、旅行方面的预算。
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22岁刚毕业的大学生CC,月收入税后到手8000元,奢侈品预算是灵活花销的50%。
结余目标
基金定投:500
在她理财12单存单:1000
紧急储备金:500
合计:2000,占到手收入的25%
固定费用
房租:2500
交通费:200
水电煤气费:100
吃饭:1800
合计:4600,占到手收入的57%
灵活消费
剩余金额 = 8000 - 2000- 4600 = 1400= 到手收入的17.5%
奢侈品预算 = 700
如果CC想买包包,那么可以考虑购买一些轻奢品牌,比如Kate Spade或者Rebecca Minkoff,非常适合20岁出头的女生背,价格在1-2千元左右,两三个月就能搞定。
但如果CC想买LV的某款包袋,即使节衣缩食压缩其他灵活花销,也要花个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负担得起。
一线城市35岁职场女性Lily,已婚有小孩,夫妻税后到手收入35000元,奢侈品预算是灵活花销的30%。
财务目标
她理财大鱼计划投资:5000
基金定投:1800
保险基金:1000
紧急储备金:2000
合计:9800,到手收入的28%
固定费用
房贷+车贷:9000
汽油:850
电话、电视、网络、水电煤气费:500
吃饭:3800
孩子家教费:3000
合计:17150,到手收入的49%
灵活消费
剩余金额 = 35000 - 9800 - 17150 = 8050 = 到手收入的23%
奢侈品预算 = 2415
如果Lily想要购买一款Chanel的手包,那么攒几个月也是可以购买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购买奢侈品的原因上,来考虑一下奢侈品对人的价值。
像很多博主们宣扬的每个初入职场的女生都应该攒钱买一个大牌包包,用来激励自己努力挣钱过上真正买得起大牌包包的生活,即便负债是好几个月的工资。
这种说法只是试图把她们极端的个例去推广到普罗大众,她姐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推崇的。
即便初入职场的你咬咬牙刷卡买了大牌最新款的包,却发现真皮容易被挤出褶皱,于是本来坐公交地铁上下班改成打车出行,无疑又增添了一笔交通费用,令自己不堪重负的信用卡账单雪上加霜。
但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到需要用奢侈品来武装自己在某方面去增强自己的信服力,那么你为了职业生涯当然需要配置奢侈品,像这种功效性的奢侈品,有个三四件就足够了。
比如她姐有个做公关的朋友,公司要求她们必须穿高级大牌的衣服去和大牌的客户打交道,不过好在公司也会为她们提供一笔置装费用。
不过一般在中后期,当个人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地位的时候,就不太需要大牌的加持了,因为个人实力和行业口碑已经摆在那。
还有一种可以购买奢侈品的情况,就是想要买的这个大牌有足够好的实用性,能够让人减少购物决策后所消耗的时间成本。
她姐的妈妈经常跟她姐说“如果这件衣服你可以穿好多年,那么就值得买”。
比如她姐妈妈十几年前买的大牌羊毛衫,不起球也不缩水,平均下来一年只要两百块钱。
她姐大学时狠心买的rimowa箱子用到现在也没有出过毛病,每次出差旅游用起来都得心应手,把自己的需求搞清楚,列出优先级,自然就能知道自己应不应该购买奢侈品了。
最后,祝所有财蜜们,不管喜不喜欢买奢侈品,都能过上买得起奢侈品的人生。
今日话题
你会拿多少钱购买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