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歌子》

八月十八日观潮,和苏伯固二首(选一)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

飞升元不用丹砂,

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

坐中安得弄琴牙,

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简注:

乘槎侣,《博物志》卷三:天下银河通海,海边有人乘竹筏到了银河。此处言凡人可上天。萼绿华,《真诰远象》:仙女萼绿华每月六次到羊权家。此写仙人可下凡。雷辊句,形容潮声如雷滚动在杭州。杭州为吴国故地,夫差是吴国国君。海若,海神名若,见《庄子逍遥游》。海若家,指大海。弄琴牙,善于抚琴的伯牙。水仙,《乐府解题》伯牙随师成连学琴,至海上作《水仙操》,琴艺大进。

词意散绎:

海上有人乘竹筏直上银河,

仙女萼绿华常到人间羊权家。

想飞升上天也不用服食丹砂,

只要乘着这潮头便能走遍天涯。

潮声如雷霆滚动在夫差故国,

潮水如乌云翻卷在海若老家。

席上怎能有那善鼓琴的伯牙,

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个高下。

评析

钱塘江潮,天下奇观。尤以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最为壮观。苏轼有好几篇描写潮水的诗词,这是其中的名篇。

龙榆生先生《东坡乐府笺》将此词定于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据刘尚荣先生考证此词应作于苏轼知杭州的元祐五年(1090)八月,是与时任杭州盐税的苏坚(字伯固)的唱和之作,并且还另有一首。刘说考证翔实,证据充足,今依刘说,此词作于1090年。

此词上阕因观潮而想象仙人正乘潮来去。

下阕因潮声如雷而希望有琴师来谱写潮声。

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

附:同时所写的另一首观潮之作。

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

寓身此世一尘沙,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

早知身世两聱牙,

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

词意散绎:

时光荏苒中秋已过,两鬓又添萧萧白发。

人生在世,犹如一粒微尘一颗沙,

看着潮涨潮落,就断送了几十年的生涯。

道士修炼向往仙山,渔舟一叶渔民之家。

早知我一生命运多舛,仕途难通达,

就该学习李白去写《大鹏赋》,显才华!

附图六幅:钱塘江大潮

苏轼观潮古诗(苏轼词南歌子观潮)(1)

苏轼观潮古诗(苏轼词南歌子观潮)(2)

苏轼观潮古诗(苏轼词南歌子观潮)(3)

苏轼观潮古诗(苏轼词南歌子观潮)(4)

苏轼观潮古诗(苏轼词南歌子观潮)(5)

苏轼观潮古诗(苏轼词南歌子观潮)(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