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谜有哪些(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1)

上节我们说作者用《终身误》来阐释自己的一生。现在我们就来解说《终身误》这首判曲:都说是“金玉良姻”,都说是“金玉良姻”又有什么用呢?空对着皇帝的宝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晶莹的雪,一触即化。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首“枉凝眉”也就好理解了。这个“阆苑仙葩”指的是太子本人,而“美玉无瑕”指的就是“太子大宝”了,指权力,指皇位。要说有缘也有缘,从生下来不到两岁便被立为了太子。说没有缘吧还真没有缘。等了近四十年也没能等到皇帝的宝座。太子也不止一次地对外国的使臣报怨说:“哪里有等了四十年的太子!”那皇帝的宝座呵,就是那“水中月,镜中的花”,看得见,够不着,在等待的慢长过程中,要受到格种的限制,要受到其他兄弟的攻击。能有多少委屈的泪珠儿,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厦。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谁又能知道呢?

红楼梦之谜有哪些(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2)

所以才有了太子在人格上的分裂,狂疾缠身,喜怒无常,疯疯傻傻,经常胡言乱语。广招美女,豢养男宠,大把地花钱,一不高兴,便捶挞近臣,以至第二次被废时,“俱以为当废,无一堕泪者”。这都是因为孤独,寂寞,苦脑,压力过大造成的,相当于现在的抑郁症,这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同时也是因为太子在幼年时期的娇生惯养,没有一定的自制力。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太子继承了皇位,他绝对没有雍正那样的勤俭,更不能多为百姓而着想。康熙之所以选择了雍正,是“知子莫如父”,康熙最知道他的每一个儿子的性格与特点。

在《红楼梦》第三回,“智通寺”有一幅对联,最能说明作者的人格特点。这也是作者对自己最清醒的评价:“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试想一下,如果太子胤礽继承了王位,他还能缩得住手吗?我们看秦二世胡亥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看出太子胤礽的最后结局。他们都是因为从小太受宠爱,不能吃苦,只知道一味地享受,而且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从不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为天下的百姓着想,去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红楼梦之谜有哪些(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3)

作者也恨自己管不住自己,形势好的时候,对自己有利,便我行我素,欲望过度澎涨,而一但受挫,受到打击,又想回到从前,这也很符合太子胤礽的一惯作风。所以在第二次被废之后,他竟借给太子妃看病的机会,让御医带密信给普奇,推荐自己做大将军。秦二世胡亥在继位之初,也是骄横跋扈,不可一世。而当国破家亡的时候,却低三下四地恳求敌方,哪怕让自己做一个最小的官也行。早干吗去了!这就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在这句对联处脂砚斋有批语说:“一部书之总批。”为什么说是一部书的总批呢?因为这就是作者一生的写照。即便到了第二次复立,仍然不能痛改前非,依然素我。

红楼梦之谜有哪些(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4)

你看书中接着又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头来的也未可知?”这“想必有个翻过筋头来的”明显不是之杂技中的脂砚斋在这句话后又批说:“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那么什么又是禅机呢?在这里就是指作者写这部书的动机和意义。书中后面的许多话,或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也是为了表现这一主题。是什么主题呢?从这里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一写一批不难看出,作者是不甘心的,他依然认为自己,在说不定的哪一天,还能够“翻过筋头来”。这个筋头可不是孙悟空翻的那个筋头,应该是政治上的,权力上的翻身,是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筋头,是太子被废后能不能复立的筋斗。是不是这样的呢?

欲知究竟如何,且看我下节分解。

【喜欢我的别忘转发,加关注噢,敬请提出不同观点。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