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秀全街大 村“小禾的家”一角,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公园里的儿童乐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公园里的儿童乐园(流动儿童从此有了开心乐园)

公园里的儿童乐园

花都区秀全街大 村“小禾的家”一角。

绘本是“小禾的家”的标配。

位于番禺的一个“小禾的家”开展的阅读活动。

家门口到底有啥新变化?扫扫看!

“积分入户”“家庭收入”“亲子陪伴”“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对扎根广州23年的朱小梅而言,这些都是自己和身边来穗务工家庭之间老生常谈的话题。

多年前,他们从其他地方来到广州,成为非本地户籍的流动人口,为这座城市奉献了汗水和时间,可孩子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们——把孩子留在广州,为了生计,很难给到孩子足够的时间陪伴和情感支持;送回老家,孩子也只有老人相伴,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未来在这两个选择中徘徊,经过各种权衡,许多家长选择了把孩子留在身边。

孩子的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吗?许多流动儿童家长的心里或许已无数次叩问自己。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广州首次向联合国提交了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自愿陈述报告。报告显示,广东省千禾社区基金会在广州多个社区正联动社会多方打造“小禾的家”。这个数十平方米的儿童友好空间里,桌凳都矮矮小小的,有绘本,也有各类兴趣课程,志愿者和社区妈妈通过向来穗务工家庭提供各类公益服务,让爱和善意流淌在这座城市里,为每一位儿童的成长赋能。

目前,广州有19个“小禾的家”分布在各个社区。每个“小禾的家”都配备了书籍、书架、玩具,并定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每年直接服务社区内的300个来穗务工家庭,并持续培育良好的社区生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贾政

图/受访者提供

小禾的家@傍江西村:孩子们最爱绘本故事会

“儿童兴趣课堂(美术、书法、合唱、音乐课堂)”“社区妈妈互助社团(古筝、瑜伽、烹饪、粤语)”“社区家长技能提升培训课程”……走进番禺区傍江西村,拐过两条巷子,有一栋不起眼的三层高平房建筑,外围墙上,贴着近期的一系列社区公益活动海报和联系方式,活动丰富多样——这里就是傍江西村的“小禾的家”。房子内,一楼是活动空间,有小矮凳、图书架,可以开展绘本故事会,二楼和三楼则是功能室,用于开展兴趣课堂。

1998年,朱小梅从河南老家来到广州的傍江西村,在一家企业工作了十多年,看到过身边许多来穗务工人员的孩子和父母产生亲情裂缝:有的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竭尽全力赚钱,却疏忽了亲子陪伴的重要性;有的来穗妈妈则脱离工作,全职陪伴孩子度过童年,却也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无法带着孩子顺利融入社区……

2017年5月,朱小梅和四位来穗妈妈共同发起成立了蓝欣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协助解决流动家庭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此后,广东省千禾社区基金会提供了资助,并与蓝欣公益共同打造“小禾的家”。记者了解到,这里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都是根据来穗家庭的具体需求,并寻找和培育志愿者提供服务。其中,针对流动儿童的绘本故事会最受欢迎,在服务最密集的时候,一个月内,几乎天天傍晚都在组织故事会,从未接触过绘本的孩子们在“小禾的家”听得津津有味。

在当今家庭教育中,绘本阅读也许是较为常见的教育方式,但是来穗家庭并不具备这个条件,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无法负担昂贵的绘本,另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和资源了解时下的教育方式。在参加“小禾的家”活动之前,绝大部分孩子都没有接触过绘本。

“小禾的家”绘本故事会让孩子们走出家门,也更愿意思考问题,阅读能力不断提升。让人欣喜的是,讲故事的志愿者本身就是该社区的居民,因为他们的积极参与,让社区里的“新居民”渐渐有了归属感。志愿者蒋周琼常常跟别人分享,平时走在社区里,每走一段路就有认识自己的孩子大老远地扯着嗓门儿叫着自己的名字,热情地跑过来,“那一刻无比感动,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小禾的家@石岗东村:这里也是来穗家庭的第二个家

从石岗东村门口城墙般古朴的牌坊走进去,穿过夹杂着吆喝声、交谈声、脚步声的吃喝一条街,绕过有着恢宏门头的祖祠,再沿着一幢幢握手楼走上约莫百步,就能听到这种声音:社区妈妈在“小禾的家”给几十个孩子讲绘本故事。

石岗东村的“小禾的家”,建在一家由来穗妈妈发起成立、专为流动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绿石头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内,配备了大量符合儿童情感发展需求的书籍,并特意开辟了一个儿童活动空间。过去几年,村里的流动儿童和社区妈妈已经在这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活动网络。有意思的是,在该“小禾的家”负责人佳佳看来,这里不仅是流动儿童也是每一个来穗家庭的第二个家。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减轻家庭开销压力,该社区里妈妈们一起商量对策:“大家都希望能找一些活干,增加经济收入,最后觉得家政行业工作时间灵活,平时也都有一定基础,所以决定联合创业,打造属于来穗妈妈们的家政品牌。”佳佳告诉记者,大家决定依托绿石头社区公益服务中心,通过社区网络寻找家政订单,补贴家用。

最近一年,通过在周边几个小区派传单以及街坊之间的口口相传,来穗妈妈们初步构建了资源交互平台,已经促成了130多单的家政服务交易,30多位妈妈获得了工作机会,增加了额外收入。来到石岗东村已有16年、经常来“小禾的家”为小朋友讲故事的吴阿姐,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赋闲在家的妈妈们其实都掌握着家政服务的技巧,绿石头也会定期邀请家政服务公司做专业培训,社区妈妈也会内部总结经验。”吴阿姐说。

小禾的家@康乐村:想要成为孩子们梦想的起点

2019年9月,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与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通过盘活社区资源,在康乐村建立了一个固定开放、安全友好的儿童社区空间,配备大量符合儿童需求的书籍以及玩具,通过日常开展的社区活动、课程,为社区的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友好的学习玩耍空间。

这个空间的诞生,吸引了许多孩子的关注。

和广州“打了10年交道”的小雁随爸妈生活在康乐村。看着同龄人在学习乐器、绘画、演讲,她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分子。和这里的2万多名流动儿童一样,小雁每天穿梭在巷道里上学、玩耍,有时候还要帮忙打点家里的生意,各种客观因素让他们无法参与这些才艺班。不够自如、不够多才多艺,小雁始终是班级里自信心和胆量最小的。

一次走在去给爸妈送东西的街上,小雁匆匆瞥见“小禾的家@康乐村-尤克里里班学员招募”的海报。费了一番功夫报上了名后,小雁每周按时参加活动,努力练琴,妈妈反对她参与活动时的担忧也没有出现:小雁的学习成绩不降反升。她说:“为了参加尤克里里班,我和妈妈‘打了个赌’——练琴不会影响我的学习成绩。你猜最后是谁输了?是我。我的成绩在学习尤克里里后反而升高了很多,这说明学习成绩确实受到练琴的影响。”小雁打趣道。

然而,小雁的改变不仅止于此,现在的她能够独自和一些不太熟悉的人一起参加活动,与家人的沟通也多了,回家之后经常和爸妈讲在“小禾的家”发生的趣事。该“小禾的家”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这里可以成为孩子们梦想的起点,他们在这里能够自由表达需求、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更优的教育机会。”

小禾的家@小东村:工业园区里有个温馨空间

小东村位于黄埔区永和开发区,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园区,辖区常住人口10余万人,其中90%为非户籍人口,超过1.1万名流动儿童跟随父母在这个异乡城市生活和学习。

一家为外来打工朋友服务的公益机构在这里打造了一座小型公益图书馆,并在千禾支持下打造成了“小禾的家”。这里不断募集图书,藏书规模从最初的数百册,增加到如今的上千册。记者发现,当地的孩子们很喜欢来这里借书和看书,而这个儿童友好空间也为孩子们准备了儿童电影、流动书摊、亲子故事会等活动。据了解,该空间已通过个案辅导活动,帮助近一百个家庭了解积分入学相关政策和资料填写。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的善意并不局限于儿童。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也可以到这里借一本喜欢的书,可以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学一节音乐课,参加一次瑜伽班,此外还有职业技能课程免费共享。该小禾的家相关负责人透露,许多不同职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在这座城市安然生活的感觉。“保安大叔杜智民喜欢看历史书,风雨无阻来借书;风尘仆仆送完煤气的梁哥喜欢来这里弹吉他,为大家演奏拿手曲目;同时做着三份工作、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的杨燕青大哥,愿意在这里分享自己写的诗歌”。

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逐渐演变成一个活力集合体。社区里的居民们都希望,这个空间能继续带动流动儿童看得见自己的价值和努力。

小禾的家@大 村:多方共建属于自己的第二个家

花都区秀全街大 村综合文化室二楼,成了当地来穗家庭的第二个家。桌凳矮矮小小的,地面铺上了印有“小禾的家”的地毯——这里,便是千禾与花都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大 村来穗务工人员合作共建的“小禾的家”,建设中不乏当地街道、村委会、企业、民建广州市委员会的支持。

广东工大毕业、如今已是企业高管的袁泓是该“小禾的家”发起人之一。他回忆道,2020年,自己通过筹集口罩认识了千禾,基于守护流动儿童的共同理念,大家下定决心,希望与大 村的来穗儿童及家长共创“我们自己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除了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还会提供绘本故事会、巧手创世界(剪纸)、语言艺术(视频)、创意想象(黏土)、正向教育(心理咨询)等日常社区公益课程。

每一个进入小禾的家的人,不论是来聊家常的新手妈妈,还是来组织活动的志愿者,都在为这个公共空间增添活力,让社区的趣事不断发生。同样是发起人的王惠说,“我是大 村的爱心妈妈,在附近工厂工作有近16个年头了。为了给下一代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其将来能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为更多的受益人群服务,这些公益活动我会坚持下去。”

记者观察

一个美好的社区,可以为儿童搭起美好的未来

2021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广大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行动、责任和事业。

记者从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了解到,广州全市常住人口逾1867万人,流动人口937万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儿童随来穗务工的父母落脚广州。如何为每一位孩子搭建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保障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显得尤为重要。

据悉,自2017年开始,“小禾的家”项目通过和社区机构、教育机构、社工站等合作,盘活已有社区空间,募集社区内外资源,发掘社区潜力,为社区中的流动儿童打造一个更有归属感的安全社区环境,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融入社区,获得成长。除了政府保障和外来帮助,其实社区本身才是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主体。与传统支教不同,“小禾的家”挖掘的社区潜力来自本地居民和社区妈妈,他们不仅是受助者,也是社区建设的行动者。

阅读把原本不认识的孩子笼络在一起,教育让外来务工的爸爸妈妈们聚集在一起。这群有着相似经历、面临类似困难的社区妈妈、爸爸们互相帮助,在异乡的社区收获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讲绘本故事形成的社区网络,已经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教育之外的作用,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中,填补社区的空白。

接下来,这些儿童友好空间如何从外界撬动转变为内在驱动,并通过社会公益慈善力量的连接形成可持续的多元服务支持,依旧需要社会多方努力;而在流动儿童早期支持网络搭建完善后,流动青少年的教育、心理、职业发展支持也必须形成良好衔接,才有可能带来持续改变,青草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等广州公益机构正聚焦于此,同样需要社会多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