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李坤晟、商意盈)12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最美家风 ”,加出社会治理新风貌——浙江南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扬新家风,推动乡风企风校风政风建设》的报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家风家训引领社会治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风家训引领社会治理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李坤晟、商意盈)12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最美家风 ”,加出社会治理新风貌——浙江南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扬新家风,推动乡风企风校风政风建设》的报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从2017年开始,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在全区广泛开展“最美家风 ”建设活动,通过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推动乡风、企风、校风、政风建设。三年来,家风孝善好家庭、政风清德好班子、企风诚信好公司、校风淳厚好学堂、乡风和谐好村庄已成南浔品牌。
(小标题)把家风晒出来
“户名:刘水金。家风家训: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户名:陈安财。家风家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黛墙青瓦,小桥流水人家。太湖南畔陈塔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家风、家训的铭牌。
“这家三代都出教师。他们的家训是‘学高为师’。”站在村民陈安财家门前,村党总支书记杨根明向记者介绍。
67岁的息塘村村民何如荣的家风家训是“上要尊老,下要爱幼”。何家堂屋的一面墙上,除了家风家训的剪贴画,还有7张生活照片。照片中一家六口其乐融融。
在南浔区的各个乡镇,家风文化长廊、家风馆、家风主题公园与家家户户门前晒出来的家风家训相映成趣。
“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旺竹墩。”在菱湖镇竹墩村的乡贤文化馆内,沈葆桢的“义”、沈伦的“廉”、沈尹默的“节”……当地古代乡贤名人的家风故事按照“忠、孝、悌、善、德、信、勤、俭”等分类提炼。
在双林镇向阳村的档案室里,435户家庭档案全都存录了家风家训。向阳村党总支书记杨祥春希望100年后,子孙后代都能铭记祖辈的家风家训。
不只是乡村,在城镇社区,晒家风家训也成为风尚。
“我们每月有‘至美学生’评比,同学们上台讲自己的家风家训。”南浔实验小学508班班主任金风说。
“学校开设了家风课,同学们写家风、晒家风,家风栏每月更新一次。”“中国好人”、善琏镇花林小学党支部书记钱小英说。
“家风家训代代传,家庭美德人人扬”,自2017年以来,南浔区以“寻找家风孝善好家庭”为重点,开展了家风家训征集、最美系列寻找、“五美庭院”建设等系列活动。全区涌现全国最美家庭、浙江省最美家庭、省级书香家庭等各级各类示范家庭近两百个。
(小标题)家风好,民心顺
“如果不是村里搞家风评比,我都不知道家里没全家福。”指着墙上那张三世同堂的大照片,何如荣感慨。
“有的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村委会根据每家每户的特点帮他们总结家风家训。”陈塔村党总支书记杨根明说。
南浔“最美家风 ”建设,既是当地党委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抓手,也为百姓带来了“获得感”。
息塘村村民何月龙爱好空间设计。从部队转业的他发现,这两年息塘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很多。
前年,善琏镇港南村村民俞丹萍家里养的5只鸡“不翼而飞”。“现在风气好了,养鸡也放心了。”俞丹萍说。
何月龙坦言:“把家风贴出来,有鞭策督促作用。”
75岁的善琏镇窑里村村民邱小毛观点相似:“村里人走来走去都看得见,贴在门上有约束。”
在南浔镇增山社区,529户人家,每户都晒出家风家训,22个楼道被重点美化。记者走进楼道,清楚看见每个门牌号对应的家风家训。
“晒家风,有监督作用。老小区没有物业保安,但车也不乱停。”居民沈水林说。
正跟他聊天的居民王新荣接茬道:“环境好了,习惯也好了。以前在小区绿地上种菜的都有。”
沈水林和王新荣坐的石凳上,有一层用胶带固定的海绵。社区书记钱国英说,小区里有热心人担心冬天小区的石凳老人坐着太凉,便主动给石凳加了“冬衣”。
当地作家朱惠新常去中小学开家风主题讲座。他对记者说:“刚开始有人不以为然,但大家慢慢意识到家风是个好东西,就支持了。”
南浔人欣喜身边的变化,也在各自的生活中认识到家风的意义。
“子孝父严、母慈媳敬、兄友弟恭、家道始兴”,在向阳村,从河南信阳远嫁而来的张梦感慨夫家的好家风。作为孙媳妇,张梦和家人一起悉心照顾两次中风的爷爷。
在晒出家风家训的门前,她抱着一岁的孩子对记者说:“邻里之间相处得好,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对我们小的也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我们应该把孝道传递下去。”
对苏迅电梯董事总经理倪士金来说,家风家训事关企业发展。“永续经营需要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劲往一处使。摸索适合自家实际的家训,对于打造百年企业来说,是战略之举。”倪士金说。
更重要的是下一代。“做家长的都愿意自己孩子跟家风好的孩子玩。”钱小英这句话,说出了家风建设何以在南浔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小标题)为什么是南浔
凌晨4点,天还没亮,75岁的潘平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不一会儿,荻港村有名的“一元茶馆”就坐满了人。
1966年,潘平福盘下百年历史的聚华园茶馆。53年来,从当初的几分钱,到如今的一杯茶一元钱,他坚持不卖高价、不关门,低价供应茶水。
破旧简陋的老茶馆中,有张老式理发椅。潘平福用从父亲那里学的理发手艺补贴茶馆运营。父亲不仅教会潘平福手艺,还教会他做人。“父亲告诉我诚信经营,老实做人。这是我的家风。”潘平福说。
“一元茶馆”在当地被看作是传统家风文化熏染的产物。“南浔家风文化兴盛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南浔文化研究者陆士虎说。
明清时期,南浔以盛产辑里蚕丝闻名于世,商业昌盛。南浔是我国丝绸工业的发源地、民族工业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曾涌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近百家丝商巨富。
为了财富传承,这些鸿商富贾非常重视家风,从商向善的家风文化在南浔兴盛。
南浔古镇东大街38号的金氏承德堂,已被辟为南浔家风传承馆。在这里,记者看到张家“世德作求”、顾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刘家“乐善好施”、庞家“讲信修睦”……
更重要的是,当时,南浔富商中的有识之士将部分财力、精力用于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以商养文、以商助教的现象,形成了经济、文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惠及南浔百姓。
2018年6月,南浔“四象”之首刘家的后人刘世颎率领子孙回乡寻根祭祖。在家庙前的广场上,刘世颎告诉子孙们一个故事:老祖宗刘镛喜得孙子后,有人建议摆宴席庆祝。但是刘镛认为“摆宴席不如把钱花在造桥铺路之上”。
1939年,南浔“四象”之一顾福昌的后人顾乾麟秉其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遗训,在上海创办“叔苹奖学金”,并逐步扩展到北京、湖州等地,一直延续至今,累计奖励学生近万人。
“南浔古镇古村保护得比较好,传统的家风文化也传承得好。”陆士虎正在撰写《南风浔韵——门楼里的家风》。
(小标题)新时代扬新家风
“爷爷写了一面墙。有‘一寸光阴一寸金’,有‘尊老爱幼’……”南浔实验小学4年级学生沈欣妍家里有12条家训。
与当年家风家训更多出于鸿商巨贾之家不同,今天的“最美家风 ”建设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时俱进,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的家风注重教育,有的家风注重仁义,有的家风注重诚信,有的家风注重孝悌……凡此种种,不脱离南浔人‘崇商重教、信义向善、开放包容、敢闯进取’的精神品格。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一致。家风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陆士虎说。
“我爸是做家电生意的。我的家风家训就是‘诚信经营’。我爸赊账不会超过一个月,我借了同学东西也会尽快还。”湖州师范学院南浔附属小学5年级学生林子轩说。
“我妈妈是公益志愿者,常去敬老院给老人包饺子。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是‘崇礼向善,守正不阿’。我现在也帮妈妈做公益,还是学校垃圾分类宣讲团的成员。”南浔实验附小5年级学生朱金仝说。
在善琏镇窑里村,75岁的退休教师邱小毛德高望重。他家墙上有一张表,上面是全村44位70岁以上老人的名单、生日,以及他们子女的联系方式。每到老人生日前夕,邱小毛都会打电话“提醒”在外务工年轻人,记得至少给自家老人送上一个问候。
在倪士金看来,“企业当然要盈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持诚和信,才能造福社会。”
“我们面对群众的时候,要始终牢记服务宗旨,讲求善意传达,特别是作为执法部门,更要注重执法合法、合情、合理,学会换个角度去考虑监管对象。”南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穆红卫告诉记者,他的家风是“与人行善、于己为善”。
南浔区委宣传部长杨长海介绍,“最美家风 ”活动设置了“最美家风带乡风,弘扬社会公德”“寻找最美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最美家风领企风,弘扬职业道德”“最美家风扬校风,弘扬个人品德”和“最美家风促政风,弘扬从政清德”五大主题活动,基本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