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社会人们生活的指导原则、行为规范,而且已经完全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思维方式,因此,不管你识不识字,懂不懂儒家思想,你都在有意无意地践行着儒家理论,接受着儒家思想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基于此,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下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有关知识。

十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有关的知识)(1)

一、儒家思想的概念及其特征

1.儒家思想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儒家思想是一门注重“人道大伦”,推衍“爱与敬”,是承袭了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而形成的理论学派,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表达最充分的显学,它包涵三个内容,儒学、儒教和儒家。儒学意指一种学说或思潮。儒教则是指带有核心崇拜或引导意义的信仰。而儒家则是指阶层。

2.儒家思想的几个主要特征 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的儒家思想,特征众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是各门各派都以孔子为宗师和思想领袖,即宗师孔子;是崇拜尧舜,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乐经》等所谓的“六艺”或“六经”为经典,即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和“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等内容的“人道伦理”;善用或多用“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节义”等字眼,这些概念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架构和思想外壳;是学说的地位和价值,来源于为统治阶级辩护和出谋划策,以及教化民众安分守己的主张。

二、孔子及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原因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纷纷涌现,且争相向君主献媚,为何在汉朝中后期儒学能异军突起,一跃成为主流文化和哲思?概括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儒家“述而不作”,且消化和容纳了其他学说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儒家学说是冠了儒家之名的综合学说;

2.儒家学说为迎合君主而提出的三个政治主张,比其他学说更实用和圆滑。首先提出了维护专制制度“忠”的主张,“臣事君以忠”。与此同时,从利于巩固君主统治的角度出发,又对违背“道与礼”的君主提出了批评,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了;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民众安分守己的同时,告诉他们前方有一个理想国。如此这样这个理论与法家、道家等学说相比,就有了更大的弹性空间和想象空间,且谁都可以从其理论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说法或麻痹自己的精神寄托。

3.儒家思想是唯一不是靠神秘力量笼络信众,而是靠以人性理念为核心的学说,实质上就是政治伦理,道义原则,日常施政时其实难以摆脱和抛弃掉它的,不得不用之。

4. 中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删改的《诗经》、《尚书》,订制的《礼记》、《乐经》,称赞的《周易》,创作的《春秋》。汉朝时采用中原文化治世,由此,由宗经而崇儒尊孔。

总之,道家高冷的面孔和避世的主张,君主靠不上,法家又太腻乎,对君主、对权利、对现实不管怎样,一律迎合、一味肯定,一切为君是从,如此便造成了政治上的僵化,同时使自己的学说也失去了调整余地,而儒家则不然,它在肯定实际存在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同时,又不满足现状,多数时间对实际政治采取批评的态度,但他们尺度拿捏的很好,这样批评不是否定,而是以肯定为主调,希望改善和改良。

儒家政治理论在肯定了现存的政治秩序同时,在这个前提下指导人们批评现实,目的是求得贵贱有等的和谐,虽然对统治阶级有批评,但绝对是有利的。所以说孔子这个圣人,是权势者的圣人。

儒家的政治理想和基本政治原则,把肯定现存的社会基本秩序和批评弊政、改良现实妥善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即能满足统治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又能为图谋改良政治的士人的政治批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奋斗着的普通大众提供了改善处境的希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唐朝李世民与魏征的表现,就是教科书般的儒家思想应用,皇帝虚怀若谷,大臣敢言直谏,对百姓而言,昭示着苦难会过去,会好起来。

三、儒家的派别

每一个学说都不是铁板一块,儒家也不例外,孔子去世后,儒家列分为八派,后世根据八派的思想观点和作派称它们为:大儒、小儒、雅儒、俗儒以及散儒、贱儒、假儒、鲁儒等八派。八派的区分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这里就不做具体阐述了,大家从各派名称叫法上,就大体能揣摩出它们的正与偏,贵与贱了。

另外说一句,墨家在墨子死后也裂分为三,称游侠派为“秦墨”、论辩派为“楚墨”、游仕派为齐墨。至于其他学说,就不再赘述了。

四、儒家经典

儒家的言论和思想皆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儒家经典著作就是《十三经》,宋朝朱熹根据新儒学理论的框架要求,将《十三经》编纂为《四书五经》,下面我把发展变化脉络捋一下。

1.先秦时期即秦始皇统一之前,中原文化经典著作主要有六本书即所谓的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2.西汉建立初期,虽然刘邦祭了孔,但他并不赞同儒家主张,采用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治国,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以中原传统文化为统治思想,于是,将中原文化的经典著作《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称为经,因《乐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中被烧毁了,只剩下了五经,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加以研究。

3.东汉时期,在汉武帝五经基础上又加了《论语》、《孝经》两经,经书变成了七本经。

4.唐朝时期又在《七经》的基础上加上了《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等五经,这样经书变成了十二经。

5.宋朝时又在唐十二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本经《孟子》,这样经书就有十三本了,史上称为十三经。

6.南宋朱熹在十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注疏,并提出了《四书五经》说法,这个提法后来就被固定下来了,并成为了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四书有四本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

说明:(1)《礼仪》包含《礼记》、《周礼》和《仪礼》三本书的内容,也就是说,礼记》、《周礼》和《仪礼》是从《仪礼》章节中分出来的。《礼记》讲礼的规则,《周礼》讲的是周朝的典章制度,《仪礼》就是讲行礼的规范规定,《礼记》最重要,孔子的“克己复礼”,复的就是《礼记》中的礼。同时,《大学》和《中庸》又是从《礼记》中分出来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著作。(2)明清的科举考试,不考没用的诗赋,只考《四书五经》及朱熹《四书五经章句集注》的内容,《四书》内容全部考,《五经》只考一经,考试时你熟悉那一经就选考那一经,是不是也有点人性化?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减轻负担和深入研究。(3)关于“章句”、“注”和“疏”。对经典原句的解释称“章句”和“注”等,再对“章句”和“注”等进行解释,就叫“疏”了。对儒家思想而言,经典著作只是提供了理论架构,解释权更为重要。

五、儒家提出的所谓“美政善策”

拼命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鼓与呼”的儒家,为君主提出了“尊五美”、“屏四恶”的谋与策。

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娇,威而不猛。大意是: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不用耗费;驱使百姓劳作,但又不让他们怨恨;满足正常需求就行,不要追求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大意是:如果犯了错,事先不进行教育就杀,这叫虐;事先不告诫不打招呼,而要求马上做事成功,这叫暴;很晚才下达命令,却要求限期完成,这叫贼;同样是给人东西,拿出手时显得很吝啬,这叫有司。

“尊五美”、“屏四恶”是儒家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具有典型的民本思想,富有价值。

六、特别说明

1.儒家思想往往侧重从总体上论述如何巩固统治秩序,对当时的可行性政策缺乏研究,所以,容易被排斥在实际政治活动之外。

2.儒家强调的“和为贵”之“和”,不是要消灭或消除高低贵贱上下之别,而是在肯定和承认“别”中求和谐,实现“和”的路径是“忠恕”。

3.儒家提出的“惠而不费”所谓美政,类似民间“送干巴人情”的作法,要求君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要允许民众去做对那些对他们有利的事情,民得了利,君主也不费,同时还获得了美名。

4.“忠恕”的观点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忠”的意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恕”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克己”的路径有:自约、自戒、自讼、自省和自责等。

6.儒家主张人治,把政治视为道德的延伸和外化,从而掩盖了政治权力和暴力的本质,对民众有欺骗和愚弄作用。同时,把道德看的重于政治,多半会把政治拖向保守,道德可以培养出仁人志士,但更多的是教人守成,儒家难于进取,利于守成,原因就在于此。

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圣人权威丧失。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