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者荣耀游戏中,射手百里守约是众多英雄之中攻击距离最远的,而且行踪极为隐秘,常常杀人于无形之中。其实百里守约的历史原型是取自唐朝名将裴行俭。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1)

裴行俭,字守约,山西人,其父裴仁基是隋末的名将,曾担任过隋炀帝的侍卫,后官至礼部尚书。裴行俭的哥哥裴行俨也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出色将领,绰号“万人敌”。不幸的是,裴行俭并没有见过他的爸爸和他的哥哥。公元619年,裴仁基和裴行俨死于叛军之中,同年裴行俭呱呱坠地,幸运的是裴氏家族在当地势力很大,而他的爸爸裴仁基又为人忠义,在生前积攒的许多人脉,因此他虽然没有父亲,裴行俭的童年,倒也不至于悲惨凄苦。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小便进入官办的弘文馆学习,他勤奋苦读,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明经及第,之后被任命为左屯卫曹参将军。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2)

正是在这时,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苏定方,苏定方是当时的名将,曾经创下过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伟大功绩。苏定方在战场上,可谓是用兵如神,而他在识人方面也有过人之处。当时已官居大将军的苏定方认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裴行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就对裴行俭说,“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意思就是说我用兵的谋略在事业上没有可以传授的人,老夫看你还不错,就传授给你吧。于是,苏定方将毕生积累的用兵之道,悉数传授给了裴行俭,一如武侠小说中遇到了高人指点的少年,接受苏定方衣钵的裴行俭开始在战场上大发神威。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3)

裴行俭一生中最著名的战事有两场,一是震西域,二是破突厥。公元675年,西突厥部族联合吐蕃,不断地骚扰唐朝的边境,唐高宗准备派大军前去征讨,裴行俭在朝堂上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说吐蕃正在边境虎视眈眈,若大举出兵征讨西部突厥,吐蕃必定会趁机进攻,因此不宜出兵,他顿了顿,又缓缓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能平定突厥的叛乱,此时,波斯王的国王刚刚过世,他的儿子泥涅师还在长安做人质,如果我们派遣使者送泥涅师回波斯继承王位,经过西突厥的时候,便可以趁机进攻,大事可成。于是,高宗便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使,带上册封波斯王的诏书,把军队打扮成使者,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上路了。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4)

在走到莫贺延碛沙漠时,遇上了沙尘暴,黄沙漫天不见天日,他们迷失了方向,一时间人心惶惶,军队随时有哗变的可能,危机之时裴行俭站得出来,他先是找了法师举行的祭祀,然后召集将士故作神秘地说,大家放心,风沙即将消失,在前面不远处便有水泉。可神奇的是,真如裴行俭说的那般,《新唐书·裴行俭传》记载“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众皆惊。”此事之后,裴行俭名声大噪,在军中威望极高,很快他们走到了突厥边境,为了麻痹突厥人,裴行俭制造舆论说:因为正值夏天,天气过于炎热,他们的使团要等到秋天之后再继续去前行。听到这个消息的突厥人放松了对唐军的警惕,没有设防。而后裴行俭借着散心的由头,组织一次上万人的打猎行动,他们突然出现在西突厥军队的营帐旁边,完全没有防备的突厥军,丢盔弃甲慌不择路,首领被抓,突厥人群龙无首很快叛乱就平息了下来。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5)

没有大军压境,没有战场的厮杀,裴行俭轻轻松松地就把西突厥给搞定了。唐高宗听闻之后,自然是喜出望外,他称赞说,裴行俭孤军深入敌后万里,仅运用权略,就兵不血刃地平定了叛军,我很满意,这样文武兼备的人才,朕要授予他两种官职,于是裴行俭即日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不久之后麻烦又来了,东突厥也叛唐掀起了战事,刚刚平复西突厥之乱的裴行俭,再次出征,与此前出征不同,这一次他前后集结了30多万唐军出征,军队连绵千里。史书记载,“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6)

此次平乱,可谓是一波三折,行军路上常有突厥兵前来抢夺军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裴行俭听闻了这个情况之后,立即制定了战略,他安排了三百架假粮车,每辆车埋伏五名骁勇的士卒,带着斩马的长刀,强劲的弓弩,用瘦弱的士卒拉车前进,还派精兵秘密地跟在他们的后面。突厥人果然前来劫粮,老弱士兵一哄而散,等突厥人把粮车拉到安全地点时,伏兵冲出大砍大杀,加上后面的伏兵恰好赶到,前来抢粮的突厥军全军覆没,自此之后再没有敢来抢军粮的突厥军了。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7)

此后裴行俭率军先后进行了朔州之战,黑山之战等正面战争,接连击败突厥,胜利班师。而在回师途中叛乱又死灰复燃,裴行俭再度大兵压境,这一次他并没有复制上一次的招数,而是依靠唐朝大军给突厥人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使用了离间计,使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一名叛军首领杀掉了另一名首领乖乖的投降。正面战场指挥得当,屡战屡胜,又能运用计谋而不战而胜,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裴行俭的文韬武略可见一斑。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8)

被誉为儒将之雄的裴行俭,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将领,在政治上也卓有建树。当唐高宗废皇后王氏而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裴行俭认为这必定会给国家带来忧患,于是他与太尉长孙无忌私议其事,这事被武则天知道了,很快裴行俭被发配边疆贬为安西都护。但是裴行俭在担任安西都护期间,把边疆少数民族管得服服帖帖,西域的诸多国家慕名而降。在边疆的卓越功绩使裴行俭再一次能够回到朝中担任吏部侍郎,而在朝中他的才能受到了同朝官员们的称赞。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9)

他始创了长名姓历榜,并引铨注之法,创新的选才授官的制度,后来这个制度不断沿用,成为了封建王朝考核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对于今天事业单位的选拔人才,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人做官,但是要先试用,试用之后合格者留下继续做官,不合格者就放回老家。不得不说,这个方法确实超前。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10)

而且裴行俭还是一位书法大家,唐高宗曾让裴行俭用草书抄写《昭明文选》一部,只见裴行俭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很快就抄完了数百卷。高宗看后大加赞赏,赏赐给其五百段精美丝绸。公元682年,裴行俭病逝,享年64岁。朝廷追赠幽州都督,谥号“献”。

三国演义百里守约(儒将之雄百里守约)(11)

裴行俭的一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精明能干,政绩能力突出,被赞为能臣,他精通阴阳历法,每每能做出准确的预测,被将士们奉为神将,所以在历史上,我们都尊称他为“儒将之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