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这个故事广为流传的原因(屈原研究李孝配)(1)

关于屈原生年的研究,虽然都根据《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文字来进行研究,但还是有很多种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的说法是屈原诞生于公元前340年。我认为胡念贻在浦江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即楚宣王十七年,则最为可信。

一、屈原生年的十种不同说法

历来对屈原生年生日的研究,大体有以下十种说法:

1、清刘梦鹏首先根据屈原生平确定生于楚宣王四年乙卯(前366)夏历正月。

2、清邹汉勋根据历史年表,参照《史记》所载屈原活动年代用殷历推算,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刘师培用夏历推算,结果完全相同。

3、清陈玚用周历推算,结果同邹汉勋基本一致,为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正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4、清曹耀湘推算屈原生于楚宣王十五年丙寅(前355)夏历正月。

5、郭沫若从《吕氏春秋·序意》里记载的“惟秦八年,岁在涒滩(太岁在申曰涒滩)”推算,楚宣王二十九年(前341)应当是寅年;但这年无庚寅,因之郭沫若以为在这一百多年中太岁超了一次辰,故减去一年,为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根据新城新藏《东洋天文学史研究》所附《战国秦汉长历图》,这年正月初七为庚寅日。

6、浦江清以《史记·历书》和《汉书·律历书》都记载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太岁在寅(摄提格)的史实为起点,根据岁星一周天的年月,推算为公元前341年。但因这一年没有庚寅日,因而他提出岁星纪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岁星在星纪宫为摄提格,另一种是以岁星在娵訾宫为撮提格;据《吕氏春秋·序意》所载“惟秦八年,岁在涒滩”的记载看,战国时都是以岁星在娵訾宫为摄提格,因而挪后两年,定公元前339夏历正月十四日为屈原生日。

7、林庚从朱熹之说,认为“摄提”非“摄提格”,不是指年而是星名。正月(寅月)、“庚寅”应指正月中有特殊意义的一天。林氏认为应指“人日”(正月初七),而据新城新藏的《战国秦汉长历》,只有前335年(楚威王五年)的正月初七日为庚寅日。故定为335年正月初七日为屈原生日。

8、汤炳正据《史记·天官书》“岁星一曰摄提”的记载和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利簋铭文,确定《离骚》中“摄提”即指岁星岁星的会合周期如在夏历正月,则这个月一定是建寅之月。而这一年也就是后代说的“太岁在寅”之年。又据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周显王三年(前366)正月,岁星(木星)的位置恰恰是晨出东方,即所谓“摄提格”之年。根据木星同太阳的会合周期,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正月,木星亦晨出东方。据《战国秦汉长历》,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日又恰是庚寅日。因此,推算公元前342年夏历正月二十六日为屈原生日。

9、陈久金《屈原生年考》在汤炳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作了更为严密的论证,确定为前341年的正月。

10、胡念贻在太初元年为岁在星纪基础上重作推算,比起浦江清的结论来,多加了一个岁星周天(11.8622年)的时间,为公元前353年;这年正月二十三日为庚寅[1]。

二、屈原生年的十家说,胡念贻之说最可靠

1.到4,五家四说,刘梦鹏之推定无多证据,其他都据干支历史年表推算。然而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卷二十已指出:“古人不用干支名岁”。“古人谓干支岁,癸亥岁,非古人”。今所见战国时历史年表乃是东汉人废止岁星纪年后按当时干支纪年逆推排定,同战国时代岁星纪年的岁名并不一致。所以,这些结论均不可靠。

5.到10.六说,郭沫若之说因为前340年岁星事实上不在星纪宫,故不能成立。林庚之说是依据了魏晋之后才有的“人日”风俗所确定。当时张汝舟已指出其不可取。汤炳正、陈久金的推算依据了地下出土的天文资料,较以往各说都严密而可信程度大,唯前342年岁星在十一月下旬才进入星纪宫,那年不是寅年;而前341年正月无庚寅日。

浦江清依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太岁在寅的可靠记录推算,唯因无形中受此前学者所推屈原生年皆在前343到339年之间的影响,只在这几年的范围中确定之,故在前104年基础上直接加了二十个岁星周期的时间(11.6822×20);又因这年没有庚寅日,因而据钱大昕《太岁太阴辩》,“疑心上面所推的元前三四一是太阴在寅,欲求太岁在寅还要移后两年,应该是元前三三九年。”但浦先生以岁星在娵訾宫为摄提格并不可信,证之以《汉书·天文志》“太岁在寅曰摄提格”一句,引石氏《星经》“在斗,牵牛”,及甘氏《星经》“在建星婺女”,均是言在星纪宫的位置,非娵訾宫位置,故其前提不能成立。

胡念贻在浦江清研究的基础上,更向前推岁星一周天时间,为前353年,此年正月二十三日为庚寅。且无论周正或夏正此年正月都有庚寅日。这样看来,以屈原生于前353年即楚宣王十七年最为可信[2]。

三、从《离骚》就能看出屈原应诞生于公元前353年

胡念贻先生还从屈原的《离骚》中的内容来加以证明,其文为:《离骚》里面反复地叙述了作者和楚王的关系,这个楚王只能是指怀王不可能是指顷襄王。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在屈原与顷襄王之间,显然没有这样一些曲折的经历。

屈原作《离骚》的时间不会在怀王早年,因为时间早了,屈原和怀王之间也没有那样曲折复杂的关系。楚怀王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这几年间,是楚国执行亲秦政策时期,这是屈原所反对的,不会超过怀王二十八年。因为怀王二十八年以后,根据《史记》记载,秦楚交兵,屈原又在朝了。屈原写作《离骚》,假定在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304)吧!如果他生于公元前339年,这时屈原还只有三十五、六岁,《离骚》里面有“老冉冉其将至矣,恐修名之不立”,显然不相称。如果他生于公元前353年,这时正五十来岁,那就是很适合的了。

《离骚》里面还有“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也都符合一个五十来岁人的口吻。《离骚》里面的这些内证,都可以帮助我们说明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3]。

四、从屈原的生平看,屈原应诞生于公元前353年根据《史记·楚世家》和《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在从政上的贡献,主要有两项,一是屈原辅佐楚怀王于公元前318年合纵成功,楚怀王还担任合纵长,走上其人生的最高点;二是屈原在楚怀王的支持下,担任相当于副总理的左徒,并进行变法,只是因遭上官大夫的谗毁而使变法失败。而且,屈原在担任左徒之前,应该就是做出政绩的官员,因受怀王的赏识,才被怀王提拔而成左徒。因此,屈原任左徒,并负责合纵谈判事宜的年龄应该不能太小。如果假定屈原诞生于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318年屈原辅佐怀王合纵成功,屈原才22岁,而屈原被怀王的信任并任命他担任左徒,并负责谈判合纵事宜,至少要提前5到3年。提前5到3年,屈原才17到19岁,这是一个懵懂少年的年龄,这就太年轻了,显然不可能。

当然,历史上有秦国的甘罗12岁为相的记载,但甘罗出生于宰相之家,他有条件接触秦国的内情,所以能为秦王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而被封为相。屈原出生于偏僻的秭归,想在17到19岁左右能被怀王发现并任命为位高权重的左徒,并负责合纵谈判事宜,显然不可能。如果假定屈原诞生于公元前353年,那么,到公元前318年屈原辅佐怀王合纵成功,屈原已有35岁,屈原的行政才能跟外交才能被怀王发现并赏识的时间,屈原应有30岁,这虽然有点年轻,但还是有可能。由此可见,屈原应诞生于公元前353年,而不是诞生于公元前340年。(作者系屈原文化研究院专家)

【注释】[1][2]见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北京第2版。[3]胡念贻先生《屈原生年新考》,见《楚辞研究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