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的底线在哪里---读李玫瑾心理抚养有感)(1)

图片:来自网络

育儿书看过挺多的。但李玫瑾老师的这本书需要用一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 因为这本书讲述的切入点和其他从正面论述的书完全不同。

如果说每个家庭都有其特点而无法总结出统一的家庭教育天花板的话,李玫瑾老师的书便划定了家庭教育的底线。

首先介绍一下李玫瑾老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李玫瑾老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家庭养育息息相关。

那么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什么,是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让家庭幸福,社会祥和的人。 一个心智健全、有人性、有品格、有能力的人。简而言之,不是的一个危险人格的人。

什么是危险人格?

李玫瑾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的底线在哪里---读李玫瑾心理抚养有感)(2)

危险人格分类两类。其中,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人格障碍,与后天的环境并没有多大关系。这类不属于家庭教育讨论的范畴。

后天养成的危险人格主要分为两类,犯罪人格缺陷人格。这两类危险人格的形成与早年家庭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本文的讨论主要是基于这两类。

01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匮乏型抚养,是指没有情感关爱的抚养。这类抚养问题现在多见于留守儿童或者家庭抚养人不稳定的情况,孩子无法从幼儿时期与抚养人建立有效的亲密链接。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他无法感觉到被爱护,被关注和被抚养人完全接受。

这种孤独成长的经历让他们成人之后很难有共情心和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能满足快乐的就是没有感情的物件,这种冷酷的情感在长大之后会很快摧残他们的心。即便不形成犯罪人格,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自我治愈才能拥有信赖他人、爱护他人以及获取幸福的能力。

这点在其他的书中也有另一种维度的论述。抚养人不稳定或者无法建立有效亲密关系,会让孩子的心智在普遍状态中都处于惶恐不安中,需要不断对抗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不断寻求可靠的安慰。

在孩子最需要发展心智的年龄阶段,他们被生活的其他事情困住了心神,而无法平静地去成长,去学习,去思考,去全身心投入周边的环境进行探索

所以父母需要怎么做呢?

1.给孩子以及时照顾和反馈

做好他的坚强后盾,给他充足的爱,给他充分的关注。成为从心底在乎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的喜怒、并努力呵护他的人。

当他发现了一个新玩具,第一次翻起身、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在他的身边用言语和表情鼓励他,让孩子知道你在时刻关注他。爱孩子的第一步就是“事事有回应”。而这一步,对于之后的性格教养非常重要,是教育孩子的“情感资本”。

当你存储够了情感资本, 孩子被看到、感受到、关注过,爱护过,他才会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性,才会对别人有同理心,才有建立亲密情感的基础。此时的孩子愿意信任你,依靠你,你的想法他才会倾听,会真正去思考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用过这样的描述,

“到我七周岁的时候,责打太监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我的冷酷无情、惯发威风的性格已经形成,劝也劝不过来了。只有乳母告诉我,别人和我同样是人。不但我要吃饭,别人同样 不吃饭要饿肚子;别人也有感觉,别人肉皮打了铅弹会一样的痛。这些用不着讲的常识,我并非不懂,但在那样的环境里,我是不容易想到这些的,因为我根本想不起别人......只有乳母在的时候,才会由于她的朴素的言语,使我想到过别人也是人的道理”。

2.在孩子看向你的时候,想让你和他交流的时候,多和他说话。

在《心理抚养》中有一章节名为“寂寞杀手多有言语匮乏的抚养背景”,这是一个由案件统计出来的结果,印证了孩子在一个缺乏语言的环境中最坏有可能会长成什么样子。

但事实上,多和孩子说话的益处不要太多,在《父母的语言》中有更多的科学的印证。孩子在三岁之前,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孩子的大脑。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岁前听到的单词数量远远少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其词汇差距有多少呢,有3000万之多

02 缺陷型人格

只要孩子能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稳定的家庭中成长,第一点都不会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与之相对的另外一种缺陷人格,却是爸妈养育中的重中之重。

另外一种缺陷型人格又称为溺爱型抚养。溺爱型抚养在生活上包办,在行为上无原则地放纵,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说谎等不良习惯。

这个类型更多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或者隔代养育的家庭中。这个类型的养育主要强调的是在孩子六岁之前给予适当的教导

给孩子适当的教导,这一点说起来特别容易,孩子不对,教他就行了,如果教育孩子就像修正程序一样说修改就从源头上修改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操碎了心的家长了。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初中,或者小学五、六年级才看出一点长歪了的苗头,准备要大展拳脚修正一番,但孩子肯定会用实际行动反馈,too late!

所以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怎么样孩子才会听

1.幼儿期的情感资本是对孩子进行教养的基础。

李玫瑾老师认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阶梯状的,也就是说之后每一步的发展都依赖前面阶梯的铺垫。

李玫瑾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的底线在哪里---读李玫瑾心理抚养有感)(3)

来自《心理抚养》

0-3岁的情感抚养是心理发展的第一步台阶。孩子在这个阶段形成对抚养人的稳定依恋,当依恋能够得到持续的满足,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抚养人就有资本对孩子say no ,为下一阶段的性格奠定基础。

3-6岁是性格教养的过程,性格教养主要目的是规范和约束孩子。帮他认知什么是对和错,好与坏,帮他建立荣誉感和羞耻感,也就是帮助孩子自尊与自立。

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树,现在就是进行修剪的阶段了,修剪就意味着斩断和阵痛。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感滋养作为纽带,孩子很难信任和接受这种凭空来的修剪,性格养成就难以为继。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如果基础性格养成还没有实现,那才真正是爸妈头疼的时候。

2.错过了依恋期的教养,父母怎么对待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更多地追求自我的发展,包括独立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实现。这个阶段孩子的养育,最考验父母的养育智慧

如果没有在幼儿期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这个阶段如何处理孩子逆反情绪就尤为重要。在《正面管教》中提到了父母对于孩子教养的总体态度“温和而坚定”,这个原则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同样非常适用。不与孩子直接正面冲突,温和地与他沟通,尝试理解,但对于底线和原则性的事情,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

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违法或者犯罪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家庭教育已经失败。这个时候就需要外部干预,把孩子送到有特殊教育资质的学校中。


李玫瑾老师看到更多其实是家庭教育引发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社会经济的变化。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不得不出去上班带来的隔代育儿难题。

有些难题个人很难去真正解决,即便现在国家和政府都在努力去解决,各省都在努力延长育儿假,“双减”之后不断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努力真正把孩子还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但意识到问题本身有时候比解决它更重要。意识到我们必须在家庭教育上投入更多的心思,意识到在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除了交给爷爷奶奶和补习班之外,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护、理解、沟通以及共情融入。简而言之,俯下身走进孩子的世界去看看吧!这是身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同样也是身为公民对社会的责任。

END

推荐关注全网同名号:小象妈妈不焦虑

往期推荐

低幼孩子如何养成阅读的习惯

孩子早期心智成长的关键词:重复!

你是否接受孩子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婴幼儿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

那些回不去的童年

什么是有效高质量的陪伴

李玫瑾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的底线在哪里---读李玫瑾心理抚养有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