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童年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回想起来不免微微一笑。
我们都向往童年,因为童年是无忧无虑,开开心心,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对于我们80后的童年来说,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
但是我们一样很开心很快乐,昨天无意中听到一个儿歌《捉泥鳅》。
听着听着不知不觉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老了!再也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
这首歌成功勾起光头对于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捉泥鳅。
不管是“稻田边、池塘边、小沟渠”,都是我们的乐园,只要出去玩,肯定就在水边。
约上几个小伙伴,穿着短裤拖鞋,提着家里的小水桶,你追我赶来到水边。
拖鞋放在岸边,撸起袖子,小心翼翼走到水边,弯起腰伸开双手,摸水边草丛里、泥土里有没有泥鳅。
捉泥鳅摔倒的孩子
泥鳅有时候躲在水边草丛里,有时候躲在水边淤泥里,任它“狡猾如狐”也逃不出我们的双手。
只要用手触碰到它们滑滑的身子,马上两只手合拢,把它捧在一起,或者扔向岸边。
小伙伴们你挤我扛,在水边捉泥鳅,偶尔有人捉一条大的泥鳅,就会像胜利的斗鸡抬起下巴说:“妈呀,这么大一条,泥鳅王!泥鳅王!”,引来同伴羡慕的眼神……。
马上就有小伙伴跑到他的位置,开始用手摸,说不定也能碰到一条大的。
然而岸边湿滑,一不小心滑倒水边的泥潭中,连滚带爬站起来,抹去脸上的泥水,又从新加入战斗。
你争我抢摸泥鳅
当时最羡慕的是哥哥姐姐们钓泥鳅,一个竹竿,一根鱼线,2个鱼钩,一个芦苇做的浮漂。
在家里水井旁边挖点蚯蚓,搬个小板凳,提个小桶来到沟渠边,也不打窝,蚯蚓挂在鱼钩上。
抛入水中,几分钟就能钓上来一条泥鳅,相对于我们在水里摸的泥鳅大多了,并且还省事。
常常引来很多小伙伴驻足观看,每当泥鳅上钩时,总能传来七嘴八舌的惊异声。
稻谷成熟的时候母亲带着孩子抓泥鳅
每当抓泥鳅回到家,就会让父母帮忙杀泥鳅,因为泥鳅太滑了,杀泥鳅是一件很费力的事。
其实在杀泥鳅的时候,已经着急的口水就流出来了,已经在想着泥鳅的美味。
虽然泥鳅上面没有放任何调料,只有一点点盐而已,但是那时候才是真正的美味。
每当母亲煎好泥鳅的,总能把它吃的一点不剩,泥鳅卷饼,泥鳅拌饭,真是太香了。
捉了一条泥鳅
无意中停了这首歌后,想起自己幸福的童年,真的是感慨万分。
一眨眼的时间,快30年了,时光怎么过得这么快?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老了,但是想起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泥鳅为什么这么少了?
不管钓鱼的时候,还是稻田里,还是水沟里,还是河里,怎么没有泥鳅了?
为什么几乎见不到野生泥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泥鳅的生长方式。
香煎泥鳅
泥鳅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泥鳅的美味,那么泥鳅是怎么生长的呢?
1)、泥鳅的外观
泥鳅是鳅科、泥鳅属鳅类。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
头小嘴尖,口在下面,嘴上有胡须总共有5对,眼小,鱼鳃小,鳞片很小,鳞片深入皮内。
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黄)色。
泥鳅的外观
2)、泥鳅的分布
泥鳅的分布非常广泛,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水温的高低对于泥鳅的生长影响不大。
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同样分布很广。
小小的泥鳅是一种小型鱼类,用它的生长方式征服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
泥鳅的分布
3)、泥鳅的习性
泥鳅喜昼伏夜出,为底层小型鱼类,视力比较差已经退化。
泥鳅在水底的活动,主要依靠它的触须和测线,靠触须和测线感知水底的动静。
泥鳅耐低氧的能力非常强,除了能用鳃呼吸外,还能用肠呼吸。
在缺氧的环境下,只要保持泥土湿润泥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也是在池塘没水的情况下,泥鳅进入淤泥里躲避的原因,对于生存环境要求不高。
在淤泥里的泥鳅
4)、适合泥鳅生长的环境
泥鳅为底栖小型鱼类,在静水或者缓流的水域中都能生存,最喜欢腐殖质多的水域,和有淤泥的水域生存。
湖泊、河道、池塘、稻田、沟渠、水库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
生存范围很广,也能说有水泥鳅就能生存,只是偏爱有淤泥或者腐殖质的水域生存。
干枯的河底,泥鳅进入淤泥内
5)、泥鳅生长的温度
泥鳅对于水温要求不高,最适宜水温为22-28℃。
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活动明显减弱。
水温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
冬季泥鳅钻入淤泥20-30厘米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温达10℃以上时,出来活动。
抓一条大的
6)、泥鳅的食物
泥鳅也杂食性鱼类,什么都吃,水底的藻类,浮游生物,各种水底小动物等都是它们的食物。
但是成年泥鳅偏爱肉食性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等。
这也是我们钓友钓泥鳅的时候,用蚯蚓效果很好的原因。
不要看它小,他什么都吃
7)、泥鳅的产卵
泥鳅性成熟一般需要2年,产卵期集中在4-7月,水温19°以上开始产卵。
泥鳅能够一年产卵多次,产卵量根据泥鳅的大小而定,泥鳅越大,产卵越多。
泥鳅的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水温20℃以上时,孵化期为2-4天。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对于泥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泥鳅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在池塘没有水后,它们也能够钻入泥土内不吃不喝生活很久,等待下次下雨涨水,然后钻出地面,从新开始活动,这也是干枯几年的池塘,泥鳅从哪来的原因。
捉泥鳅的场景已经很少了
那么泥鳅去哪了,为什么田边的溪水边到处没泥鳅?是它们自己不愿意生长?还是我们把它赶走了?
1)、气候变化
市区的朋友估计不会注意,农村干旱严重,降雨越来越少,小时候经常下暴雨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
天气干燥,池塘里小河道里,很多年没有一滴水,即使下雨后有水,几天内就没了。
降雨越来越少,地下水越降越低,土地干枯,遍地水草和鱼虾的场景一去不复返,气候的变化也是导致泥鳅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干枯的河底
2)、环境污染
绿水青山只存在于偏僻的地方,或者是风景画之中,不管市区还是农村,都在走环境污染的路上。
环境污染这个没办法改变,至少是现在是没办法。只能我们做好我们自己,自己保持环境的整洁,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
现在的环境相对于以前来说,相差不是一般的大,也是导致泥鳅消失的一个原因。
摸泥鳅的场景
3)、农药使用
农药化肥的使用,也是造成泥鳅消失的一个原因。
但是以前的农药化肥使用很严重,有些甚至是剧毒,泥鳅和小鱼小虾有很多,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光头觉得这只是一个原因罢了。
幸亏这条泥鳅没逃掉
4)、电鱼横行
提起电鱼大家都痛恨欲绝,但是有利益的事都会有人去做。
背着电鱼机去河里转一圈就是钱,号称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没有本钱的买卖,很多人“趋之若鹜”,更有一些人“职业”就是电捕鱼,这也是造成泥鳅消失的一个原因。
稻田里摸泥鳅
5)、捕捞严重
捕捞严重泥鳅根本生长不起来,绝户网的网眼和蚊帐差不多,大鱼小鱼都捞走。
除了绝户网,还有迷魂阵,迷魂阵号称鱼类的“坟场”,鱼类误入迷魂阵,逃出的几率渺茫。
很多未成年的鱼苗、小鱼小、虾,被绝户网、迷魂阵抓捕,造成越来越少。
抓泥鳅活动
6)、栖息地被破坏
栖息地被破坏是指水边硬化,稻田边排水渠已经变成坚硬的水泥。
不管是市区河道,还是农村河道,很多河道为了绿化的需要被硬化,硬化的水面不在适合泥鳅的生长。
有些河边禁止水草的生长,经常去捞水草,没有水草食物减少,泥鳅和一些鱼类的栖息地被破坏,也是减少的一个原因,
环境的变化生命力这么强大的泥鳅都不能生长,其他有些鱼类更不能生长,甚至已经濒临灭绝,希望我们真心保护我们的环境,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黄色泥鳅很漂亮
综合:泥鳅消失了,主要是环境不适合它们生长了,它们不得不消失。是我们“谋杀”了它,跟随泥鳅消失的并不仅仅是泥鳅,光头小时候很多常见的鱼类都不见了踪影。
斗鱼、黄豆豆、花斑鱼(这是当地土话,现在也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等小型鱼类以前品种很多,现在好多年没有见过它们,不知道以后它们还会不会从新在池塘里生存,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见到它们。
保护环境真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大的和谐。光头在这里也呼吁钓友们,留大放小,给鱼类一个生存的空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不要忘了鱼类的感受。
这是光头对于泥鳅消失的一点理解,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头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光头鱼司令》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