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馨懿

独居女孩一个人住到底有多危险(陌生男进了房间)(1)

图文无关

刘瑶(化名)搬家了,搬到了一个没有阳台的家。

这意味着衣服只能用室内通风吹干,晾晒棉被得下楼。但这也意味着刘瑶可以不再害怕——不再害怕听到阳台的那个声音。

刘瑶是杭州市584.4万女性(截至2021年末)之一,今年是她独居的第六年。六年里,刘瑶在老小区和公寓中辗转,以一居室为主。过去,刘瑶更看重小区的交通和整体环境,但那件事发生后,她发现,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独居早已不是稀事。2018年,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占总人口15%左右,而其中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独居女性超四成。根据COSMO及数字100发布的《城市独居女性调研白皮书》,2021年,18~35岁的女性中,超7成独居2年以上。而安全问题,是她们面临的难题之一。

2021年,上海长宁区一名独居女子遇害。同年,厦门一名独居女子遭中介杀害。在社会新闻中,一些独居女性还面临着被跟踪、被电话骚扰、被偷拍等威胁。反映独居女性安全问题的电影《门锁》一度引发热议,上映3天票房破亿。

在国际妇女节来临之时,刘瑶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讲述了独居女性的自由与困扰。

以下是刘瑶的自述——

凌晨三点,陌生男人进了我的房间

事情已经快过去一年了,但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21年4月的一天。那天,我刚出差回到家不久,很疲惫。

当时我住在一间LOFT式的双层公寓。在杭州,这样的公寓不少见,一套房子分成上下两层,每层又分为两套一居室。我住在下层,门口正对着整套房子的大门——几乎常年不锁,隔壁的邻居搬走了,新的租客还没有到,相当于整个下层只有我一个人住。

独居女孩一个人住到底有多危险(陌生男进了房间)(2)

刘瑶手绘的公寓示意图,图中B为刘瑶房间的门,A是隔壁的空房间门。

独居女孩一个人住到底有多危险(陌生男进了房间)(3)

刘瑶手绘的公寓示意图。

刚搬来时,就有一只流浪猫不时从阳台跳进屋子,鸵鸟心态作祟,又迷迷糊糊,我居然又睡了过去。

但这次昏睡并没有持续多久,阳台门“吱嘎”一声打开的声音,以及一个蹿进屋的黑影,让我彻底清醒。

我万分肯定有人进来了。我可是住在38楼。虽然阳台没有安装保笼,但有半人多高的栅栏,两个阳台之间还有隔断,邻居间看不见彼此。

但我的确看到,有个影子蹿了进来,是人的样子。而且,应该是男人。

我明显感觉到身体僵住了。我不敢说话,更不敢动。我希望他是一个小偷,希望他偷了东西就走,我可以假装一直睡着。

阳台就挨着卧室,挨着我的床。他没有再出声音,直到一只冰凉的手开始抚摸我的小腿,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颤抖,彻底出卖了我已清醒的事实。他迅速掐住我的脖子,跨坐在我的肋骨上低声威胁:“不许叫,不要反抗,我来过你家,你的东西我都翻过,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在哪里工作。”听起来是个年轻男人。

我想起来,阳台上晒着我的衣服,女人的衣服。本能让我拼命挣扎,脑海中闪过的尽是《鉴证实录》里聂宝言剪下受害人指甲提取DNA的画面,所以我拼命用指甲挠他。

挣扎半分钟不到我就屈服了,男女力量悬殊之下,我只想活着。

惊魂一小时,我劝说歹徒离开

我是一个公认的有力量的女生,学过防身术、拳击,也常常撸铁运动。但在刚醒来时,我对这种处境真的使不出一点力气,我最大的希望是:他不要是个穷凶极恶的歹徒,不至于杀人灭口。

屈辱、恶心、无助……诸多情绪随着他的动作不断涌上心头,人生二十多年,我第一次因为绝望而流下眼泪。

突然,脑子灵光一现,我乞求他:“我来例假了,求求你放过我吧!”

我没有骗他,因为他很快发现,我的确穿着安心裤。此时不知是出于对例假的厌恶,还是突然良心发现,他停止了进一步的侵犯,甚至语气温和地说:“那也没办法。”

气氛开始变得古怪,他中止犯罪后钻进我的被窝,自在得就像在自己家一般。这让我燃起了把他劝走的希望。我壮着胆子开始跟他闲聊。他问起我是做什么的,月收入有多少,有没有对象,还说在我挣扎的时候, 他也很紧张,现在很后怕,怕万一真的杀了我。

我不断让他与我产生共情,关心他翻阳台的安全,体谅他一个人打拼的艰辛,告诉他,我们有一样的感受。

他开始抱怨我把他抓伤,我适时提议我会消毒包扎。得到他的允许后,我起身拿出药箱。但他仍警惕地不让我在灯光下看到他的外貌。

我也想过,是不是可以趁拿药箱的机会逃跑,但我很害怕等不到电梯来,就被他解决。

我只能通过给他递药箱的机会,站在他身边判断他的身高,触摸他衣服的材质,以便在报警时给警察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他问我:“你不会报警吧?”

我回答:“我家里传统,这不是光彩的事,我一点不想别人知道。”

他甚至问我,要不要做“炮友”,我说:“我现在还很害怕,没法答复你。”

他接着问我:“我以后还想来找你,你同意吗?”

我答:“那你得提前跟我打招呼,不许从阳台外爬进来吓唬我啊,你这样也不安全。”他说:“可以。”

我问:“那怎么联系你呢?”

由于我再三要求,他留下了QQ号。

最终,我以第二天要上班,现在要休息了为理由,将他从大门送了出去。

一个月后,我决定换间没有阳台的屋子

他刚关上门,我立刻看了一眼时间,是凌晨4:00。转身我马上锁上了家门和阳台门窗,拨通110。

接线员是个女生,在我近乎嚎啕地诉说着案情和地址的时候,我透过门缝看到了门外走廊的感应灯又亮了,他双脚的影子赫然还在门外。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迅速从厨房抽出了菜刀,躲到卧室衣柜边,颤抖着压低声音告诉接线员,人还在我门口徘徊。

接线员说:“别怕,兄弟们在路上了。”

那双脚何时消失的我并不知道,接线员一直与我保持通话直到确认民警到达后。来了七八个人,有民警,也有小区的保安。我把我记住的特征都告诉了民警,他们查了监控,搜查楼层。不到半个小时,民警就从我家对面的一套公寓里抓到了他。

紧接着,便是刑侦电视剧里的场景,取证、做笔录、签字,等我从派出所出来时,已经是早上7点多。

实施抓捕时,我躲在暗处,瞟到了他的背影,穿着针织上衣,一条牛仔裤。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我也不想再看到他。

后来的程序里,我签了很多字,立案通知书、物证检验单通知书……但开庭时我没有去,只在宣判后领取了判决书。他的家人试图通过律师与我谈谅解,甚至想当面道歉,被我一一拒绝。

他叫什么、他是什么样的人、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都在这份判决书里给出了答案。

他有过强奸的前科,曾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依然游手好闲,后来找到了一份工作,住在公司安排的集体宿舍里,这个集体宿舍就在我家正对面,那天,是他入职的第一天;我隔壁那间空置的房间门锁坏了,他就这么进了房间,又爬到了我家的阳台。

司法程序到这此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我来说噩梦远远没有结束。

我不敢回家,像流浪儿童一般在各个好朋友家借宿,但依然有严重的失眠和惊恐,直到上班的时候晕倒,确诊为焦虑型抑郁症。

一个月后,我回到那个噩梦发生的屋子,决定搬家。这次搬家,我只有一个要求:没有阳台。

独居女孩一个人住到底有多危险(陌生男进了房间)(4)

朋友们都劝我找个对象,但这不是解决方法

说出这件事,没那么容易。我一个人处理完所有事情后,回到了老家。

我以为我是坚强的,但卸下压力后,情绪反而产生了极大的反弹。

因为一直阴郁地躺着不起床,害怕招来父母的责怪,我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爸妈。妈妈显然被吓坏了, 坐在床边抱着躺平的我不停哭。他们再次提议我回老家工作。

我当然不想回去,自由是我的座右铭。我喜欢杭州,也喜欢独居,最喜欢家里“乱七八糟”,以及一个人在家“横七竖八”的自由。

一间自己居住的屋子,意味着回家后的时间是属于我自己的。我不用急着处理家务事,不用提早起床抢占洗手间,不用担心太晚回家洗澡会吵到谁。只要回了家,我就自由了。

我也试着和朋友们说了这件事,朋友会劝我找个对象。我会开玩笑地回一句:“那不如你们给我众筹一个保镖。”

我并不打算用找保镖的标准去寻找爱情。在合适的时机和人选出现以前,我更愿意享受自由的独居生活。

不过,我现在的安全意识更强烈了。睡觉前检查所有门窗,是基本操作。

这件事对于我的人生来说,并不可耻,也不光荣,但我愿意分享,是希望告诉别的女生(或者男生),独自一人遇到危险千万要冷静,甚至可以做好独居遇险预案。当然,希望大家最好都不要遇到这样的事情。

过去了这么久,我的生活重回平静了。我还是很享受独居的日子,很享受在夜里开着车,去钱塘江边漫无目的地兜风。夜里,看着“大莲花”,江风吹在脸上,很舒服。

独居女孩一个人住到底有多危险(陌生男进了房间)(5)

给独居女性的安全小tips:

1、睡前与出门前,确认门窗锁好。

2、快递、外卖地址不透露具体门牌号,收货后可涂去个人信息。

3、可以安装防范用品,如可视门铃、智能门锁、智能摄像机、智能人体感应器、抵门器等。

4、设置紧急联系人,存储片区派出所电话,遇紧急情况立即报警。

5、不向不熟悉的人透露独居情况,尽量不要发布含有居住定位的信息和图片等。

新闻

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关注女性安全

多国推出反跟踪法

2021年12月20日,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此次重大调整关注女性安全等问题。

草案明确禁止因婚恋纠纷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禁止以恋爱、交友为由或者在结束同居、离婚之后,纠缠、骚扰妇女,泄露、传播个人隐私。

草案明确受侵害妇女维权途径: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妇女联合会等妇女组织求助。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当地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司法机关应当给予帮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通全国统一的妇女权益保护服务热线。

2019年4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将滋扰、纠缠列为软暴力的一种形式。

此外,多国推出反跟踪法。

1990年,美国加州通过了反跟踪法。1996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1996年州际跟踪惩罚和预防法案》。

1997年3月,英国的《保障免受骚扰法令》颁布。

2000年,日本出台《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该法在2016年经过一次修订,将社交媒体上的持续骚扰也纳入到跟踪纠缠行为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