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1)

开国少将易耀彩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前,无数开国将领因常年在外领军打仗,加上当时通信条件差,很多人根本无法了解家乡情况。正因此,当这些将领在建国后回到阔别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家乡时,家中的情形让他们大吃一惊。

有的将领父母早已逝去,有的将领在外打仗时再次结婚,可当他回乡探亲时发现家中还有妻子苦等他几十年。有这样一位开国少将,他在建国后携妻子回乡探亲,发现家中还有一位衣衫褴褛的妻子苦等他20多年。

这位开国少将就是易耀彩。1956年夏天,正在苏联深造的易耀彩获得了一个月的假期。遥想1934年就踏上长征,离开家乡至今已有22年时间了,易耀彩决定带着妻子范景阳回乡探亲。家乡的变化让易耀彩很激动,当他在父母墓前祭拜后,径直回到了老家。

显然,易耀彩这次是衣锦还乡,他的名字在当地早已家喻户晓。来之前,易耀彩预测老家一定很破旧,可接下来的一幕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老家房屋变化不大,可门前院落一尘不染,显然是有人经常打扫。就在这时,房屋里走出了一位女子。女子衣衫褴褛,脸色蜡黄,一看就是营养不良造成的。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2)

易耀彩和妻子范景阳

易耀彩满脸震惊,女子不是别人,是当年父母给自己娶的童养媳张凤娥。尽管两人当年没有正式举办婚礼,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张凤娥就是易耀彩的合法妻子。如今自己带着妻子探亲,老家中还有一位苦等自己20多年的妻子,易耀彩心中五味杂陈,充满愧疚,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1917年2月,易耀彩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苑前乡螺岗村。易耀彩出生在一个革命之家,父母很早就加入了当地的赤卫队。在父母的影响下,易耀彩很小就立志要改变国家命运。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0世纪初全国各地农村童养媳现象层出不穷,很多父母因无能力抚养年幼的女儿,就把她们送给有男孩的家庭,等到两人到了结婚年龄就成亲,这样就能延续一家的香火。易耀彩父母也给儿子找了童养媳,那年易耀彩还不到12岁。

一个12岁的男孩,对于家中突然有了一个小女孩,最多的是开心,他脑海中根本没意识到这个女孩将来就是自己的妻子。当时泰和县斗争形势严重,易耀彩13岁那年,就被父母送上井冈山,将他托付给之前当了红军的舅老爷。

别看年龄小,易耀彩打仗时很勇敢,办事机灵,大家都很喜欢他。自从参军后,易耀彩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张凤娥则在家中帮助父母干家务活,一家人也算其乐融融。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3)

旧社会童养媳(影视画面)

1929年,易耀彩参加了泰和县“农民暴动”,没多久他就被发展成为共青团员。从1930年开始,易耀彩的军旅生涯正式开始,先后担任江西万泰县独立团特务连战士、班长,以及红军独立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

每次回家,当父母看到眼前儿子越来越有出息时,总是感到无比自豪。然而,悲剧很快发生了,易耀彩父母多次替红军送信,还参加当地“暴动”,这被国民党“还乡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红军还在中央苏区时,“还乡团”很是忌惮,不敢把易耀彩父母怎么样,但一直在等待下手机会。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出发前,易耀彩跟父母、张凤娥匆匆告别。易耀彩没想到,这次跟父母分别将是永别,而他再次回到故乡时张凤娥还在苦苦等待他,并且毫无怨言。

易耀彩走后,“还乡团”立即冲入家中将他父母抓捕。“还乡团”之前吃了红军不少苦头,这次他们决定以最残忍的方式杀害两人,于是将易耀彩父母钉在门板上,沉入江底。

年少的张凤娥因躲起来了,侥幸躲过一劫,后在邻居的帮助下,将两位老人遗体打捞出水,办了丧事。邻居们劝说张凤娥再找一户人家,被她拒绝了,从此她一直留在易耀彩家中,等待丈夫归来。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4)

抗战少年兵

易耀彩参加长征时已经17岁,如今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都在读高中,而易耀彩已经扛着武器跟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了。当时通信条件差,易耀彩是在长征进行一半时才知道父母遇害,他悲伤欲绝,让他略微欣慰的是张凤娥得以幸免。

易耀彩认为,张凤娥比自己大几岁,如果自己常年不回家,她应该选择嫁人,可他万万没想到了张凤娥一直在等她,为此不惜等了22年。长征前夕,闽赣军区第21师与第23师合编为红八军团,易耀彩出任红八军团23师69团的青年干事、组织干事。

红八军团属于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团一万多人,可枪支却不到3000支。这些宝贵的枪支,当时都分配给作战经验丰富的战士使用,易耀彩只分到一把标枪,但他勇敢地跟着大部队前进。

很快,易耀彩将迎来一场极其残酷的战役,湘江战役。早在中央红军出发前往湘西的路上,敌人早已布置了四道封锁线。根据安排,红八军团担任全军的右后翼防御工作。当越过三道封锁线后,红八军团又变为左后翼。

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作战命令,决定从桂北西渡湘江。红八军团的任务是跟红九军团组成第四纵队,从永明(注:如不能占领永明则从北绕过之)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县道前进。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5)

湘军战役(油画)

这意味着红八军团成为最靠南的一支部队,使得他们成为西渡湘江过程中直接受到桂军和民团正面拦截的部队。很不幸,红八军团在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还未能赶到指定位置,结果遭到敌人疯狂进攻,最后跟中央红军失去了联系。

湘江战役后,一万多人的红八军团,最终只剩下不到1000人。作为幸存者之一,易耀彩几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发誓一定要为战友报仇雪恨。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会上毛泽东的意见被党中央采纳,中央红军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策略,避免了再次陷入重重包围的危险。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决定对部队进行重新整编,鉴于红八军团仅千余人,就撤销了建制和番号,余部并入红五军团。易耀彩擦干眼泪,跟着红五军团继续走上了长征之路。过草地时,由于草地潮湿,加上蚊虫肆掠,很多战士都患上疟疾未能走出草地。

易耀彩也不幸患上了疟疾,浑身高烧抽搐。过草地本身就非常艰难,如此又要带着病员,易耀彩就主动提出让部队把他留在当地老百姓家里。但是,易耀彩的舅老爷强烈反对,他说:“孩子,千万不能留下来,你呆着不走就是死路一条,你爸爸把你托付给我,我不能让你牺牲,我就是背就是要把你背出草地。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6)

红军过草地

在舅老爷的劝说下,易耀彩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走完了长征。后来,儿子易海江问父亲靠什么走完长征,易耀彩只说了四个字:精神、毅力。

易耀彩抵达陕北后,出任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当时能进入军委一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治立场坚定、军事素养高,易耀彩能进入一局,说明组织上对他很信任,认为他是可以培养的人才,于是给予重点关注。

中央红军向来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创办抗大就是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斗争局势发展做出的重大决定。1936年5月,党中央在延川县太相寺召开重要会议,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报告。

报告中,毛泽东一再指出:“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党要有成百上千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前线上去”、“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会犯罪。”

在这种提议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即红大)成立了。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即后来声名远扬的“抗大”。抗大成立后,易耀彩成为了首批学员。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7)

毛主席在抗大发表演讲

当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也经常来抗大讲课,这让易耀彩深受教育。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主力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当易耀彩从抗大毕业后,直接参加了抗日战争,他来到120师第358旅担任作战科科长。仅仅过了两个月,易耀彩就出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注:宋邓纵队)34团营长,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跟日寇展开了殊死战斗。

晋察冀军区当时发展很快,到了1940年,易耀彩已经是晋察冀第五军分区的参谋长了。组织上考虑到易耀彩已经23岁了,加上父母都为革命而牺牲,决定给他安排一次相亲,解决他的终身大事。正是这次相亲,让易耀彩和范景阳走到了一起。

范景阳是河北阜平著名的“范家三姐妹”之一,她们来自一个革命家庭。两个姐姐也先后都嫁给八路军指战员,大姐范景新嫁给了王平,后来是开国上将;二姐范景明嫁给了王宗槐,后来是开国中将。易耀彩和范景阳结识是偶然,或者说易耀彩对她一见钟情。

范景阳参加革命后,组织上考虑到是一位女同志,加上根据地伤员比较多,急需卫生人员,就安排到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范景阳最先在医校药剂班学习司药,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第五军区司令部下面的一个医疗部门负责司药工作。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8)

范家三姐妹(大姐范景新、二姐范景明、堂妹范景阳)

一天晚上,张医生对范景阳说:“前几天组织上来人找我谈话,让我去见见易参谋长,我一个人去有点不好意思,今晚你陪着我去。”范景阳一天工作够辛苦了,可执拗不过张医生的劝说,还是勉强同意了。

晚上,范景阳陪着张医生来到易耀彩的住处,他们谈了大约三个小时。易耀彩对张医生并不满意,之后便报告组织,说是和张医生不合适。为了防止组织过于详细调查原因,易耀彩就随口说他看上了一同前来的范景阳(其实是一见钟情)。

也许冥冥中自有安排,不久,军分区组织科长肖时任找到范景阳,直接说:“范景阳同志,你家庭情况我们都调查过了,你准备结婚吧。”范景阳直接懵了,连忙问:“结婚?跟谁结婚?”

肖时任说:“这还用问啊?易参谋长啊,他看上你了!”范景阳一愣,被吓坏了。来到军分区后,范景阳听到了很多关于易耀彩的英勇事迹,加上年纪轻轻就当了参谋长,内心非常佩服。

但是,突然要跟参谋长结婚,范景阳难以接受,可服从组织命令是参加革命时的基本要求之一。范景阳一想自己跟易耀彩见面都没有几次,互相根本不了解,就提出先相处一段时间再说,毕竟结婚是人生大事。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9)

易耀彩(右)

当时八路军根据地也废除一切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主,这意味着自由恋爱代替了媒妁之言,婚姻也不再跟金钱、地位、身份等联系在一起。比如《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第一章总则中就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强迫,禁止奶婚、童养媳、早婚及买卖婚姻”;“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纳妾、蓄婢及类似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之各种婚姻。”

所以,范景阳提出要跟易耀彩相处一段时间,这种要求并不过分。可此时非同以往,根据地随时面临日寇的“扫荡”,易耀彩经常几个月都见不到人。肖时任一听,就说:“现在处于打仗呢,哪有那么多时间谈情说爱?这样,我看你们还是先结婚再谈恋爱吧,你们在我们军分区树立一个典型。”就这样,易耀彩和范景阳很快结婚了,两人成为了军分区中“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

很多人产生一个疑问,易耀彩和范景阳如此仓促就结婚,他们婚后生活如何呢?出人意料的是,两人婚后生活非常幸福,可谓相敬如宾。由于是“典型”,很多人都关心两人的日常生活。每当有人询问两人为何总是形影不离时,易耀彩总是说:“我是耀彩(药材),她是司药,两人怎么能分开呢?”

1940年8月,易耀彩率部参加“百团大战”,他参加了西子湾、赤城、围攻北平和张家口敌人指挥所等战斗,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一度令日寇、伪军闻风丧胆。到了1944年7月,易耀彩已经是冀察军区参谋长,这年他才27岁,这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10)

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抗日战场形势对八路军非常有利。当时中央决定尽快进军东北,而张家口之战则是关键战役之一。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下达作战命令:全区部队立即向北平、张家口等城进军,接受日本投降。

聂荣臻还特别指示晋察军区要立即做好准备,因为苏联和蒙古联军可能从张家口通过,要求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先占领张家口。郭天民接到任务后,立即跟政委刘道生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决定:令第12军分区察蒙骑兵1支队北上接应南下苏军;令第12军分区第10、第40团及第13军分区第20团、蔚涿支队向张家口市区进攻;令第12军分区新编第6团、龙宣怀支队破坏怀来至沙城间铁路,防止张家口之敌向东逃窜。

这是一场立威之战,决定由察军区参谋长易耀彩担任前线总指挥。战斗从8月20日清晨打响,短短3天就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消灭日伪军2000多人,缴获大量物资,仅步枪就有一万多支,还有弹药库和物资库70余座,骡马上万匹。

值得一提的是,张家口之战是我军在大反攻中收复的第一个省会。这场大胜,使得晋察冀与晋绥解放区连成一片,同时为我军进军东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11)

八路军端掉鬼子炮楼

张家口之战结束后,易耀彩先后担任冀察区党委常委、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参谋长、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到1946年解放战争前,易耀彩已经是察哈尔省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爆发后,易耀彩出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旅长。

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又称“野八旅”,作为这支部队的首任旅长,易耀彩不负众望,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组建海军青岛基地,任命易耀彩为司令员。当时国军残部经常对沿海地区骚扰,易耀彩身上肩负重要使命。

易耀彩不坐办公室,亲自来青岛沿海地区实地调研,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组织修复了岸炮阵地、飞机场等等战略实施,最后还组织研制成功40吨炮艇,这一系列有效措施明显强化了青岛地区的防空力量。

1953年,组织上鉴于易耀彩的出色表现,安排他到苏联海军学院学习,直到1958年毕业回国。1955年9月,新中国首次授衔,易耀彩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还荣获二级八一、一级独立、一级解放、一级红星勋章。

开国最年轻上校(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12)

新中国首次授衔

授衔结束后,易耀彩继续回到苏联海军学院学习,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始那一幕。易耀彩利用休假,回到了阔别22年的故乡。当易耀彩看到张凤娥时,内心五味杂陈,而张凤娥看到丈夫身边还有一个女子,她瞬间明白了,丈夫可能早就忘记了自己。

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场景,张凤娥显然无法回到易耀彩身边生活。易耀彩内心则深感愧疚,张凤娥已经年近50岁,改嫁显然是不可能了。如何化解这一尴尬局面呢?善解人意的范景阳告诉丈夫,以后每月往老家寄送一笔钱,让张凤娥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1990年10月3日,易耀彩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根据易耀彩遗言,遗体火化后骨灰一分为二,一半撒在当年工作的青岛沿海地区,另一半送到送回老家葬在父母墓地旁。仅过了6年,张凤娥也去世了。深明大义的范景阳做了一个决定,将张凤娥与易耀彩合葬了一起。

易耀彩和张凤娥从1934年分别,到1956年重逢,再到1996年合葬在一起。张凤娥的一生都在苦等丈夫,最终等来了一场空。有人说,如果不是战争,这一悲剧就不会发生。每每看到这样的评价,笔者总会想到一句话:如果不是当年这些人的牺牲,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