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耳听觉特性和有关问题

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人耳听到后的感受则是一种心理现象。人耳具有分辨声音的强度、音调及音色的能力,还能够分辨出声像的方向和深度,并感受到空间感及纵深感。

二、人耳听觉特性和有关问题

人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骨传导

音频基础入门(音频基础知识2)(1)

三、听觉范围

最高最低频率可听极限一般地,青少年20~20KHz,中年30~15KHz,老年100~10KHz。

最小最大可听极限人耳有一定的适应性,常人上限为120dB,经常噪声暴露的人有可能达到135~140dB。下限频率与频率有关。

最小可辩阈(差阈) 声压级变化的察觉: 一般是1dB 3dB以上有明显感觉 频率变化的察觉: 一般是3%,低频时3Hz。

四、听觉定位

人耳判断声源的远近比较差,但确定声源的方向比较准确。

人耳判断声源的方位主要靠双耳定位,对时间差和强度差进行判断。

人耳的水平方向感要强于竖直方向感。

通常,频率高于1400Hz强度差起主要作用;低于1400Hz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这就是人为什么对蚊子的定位比较准而对电话铃声的定位比较差的原因。

五、人耳特性

哈斯(Hass)效应

人耳有声觉暂留现象,人对声音的感觉在声音消失后会暂留一小段时间。

如果到达人耳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50ms,那么就不会觉得声音是断续的。

直达声到达后50ms以内到达的反射声会加强直达声。直达声到达后50ms后到达的“强”反射声会产生“回声”——哈斯效应。

根据哈斯效应,人耳在多声源发声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判断声源位置主要是根据“第一次到达”的声音。因此,剧场演出时,多扬声器的情况下要考虑“声象定位”的问题。

掩蔽效应

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听觉灵敏度因另外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叫掩蔽效应。

声压级大的声音掩蔽声压级小的声音。

低频声对高频声的掩蔽作用大。

先发出的声音掩蔽后发出的声音。

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就是在纷乱的酒会现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音来。人耳的这种功能是与人的心理需求有关,当人把注意力相对集中于某一说话内容,而忽略或不去理会(不注意)掩蔽声的存在时,人耳在噪声中分辨信息的能力便大大提高。

如我们听交响乐时,把精力与听力集中到小提琴演奏出的声音上,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声就会被大脑皮层而抑制,使你听觉感受到的是一单纯的小提琴演奏声 。

回音壁效应

在某一个特定的声场环境中,视觉看不到音源,而听觉却能听到声音,这是声波传播过程中经多次曲射反射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叫回音壁效应。

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在环形墙的另一端说话,他人可在看不到发声人的另一端墙下听到讲话的声音,就是这种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