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学到了不少经典的文章。

不过,有好多文章是被删减的,你知道都有哪些吗?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1)

语文教材中的“已删节”原文有多厉害,你猜到猜不到。

有人做过统计,目前这套在全国使用的语文教材,删改范围还是很大的。初中三年的全部课文,有删改的在50%以上,其中删改比例最小的九年级下册也将近30%,而改动最多的八年级下册则高达近七成。具体到单篇课文,例如节选自《沙乡年鉴》一书的课文《大雁归来》就存在一百余处改动,涉及十四种删改方式,作者见了课文大概都要重新熟读。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2)

或许因为改动文言文的难度较高,课本中收入的文言文还主要以小幅删减为主。一到现代文部分,删改就变得特别常见。无论老舍、萧红、林海音,还是茨威格、雨果、莫泊桑,几乎都被改了一遍。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例如收录在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的《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的原文有2500余字,课文只保留了1300余字。或许是篇幅所限,文中巨细靡遗而又趣味横生的北京民俗,被缩写成相对简单的介绍文字。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3)

《城南旧事》中关于旧时光的愁绪,很难在课本的篇幅中体现,也很难为小学生理解,还需要阅读原著。/ 电影《城南旧事》

林嗣环的《口技》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4)

一则关于林嗣环的《口技》的删改最引人注目。很多人不知道,原文在“妇人惊觉欠身”与“既而儿醒,大啼”两句之间,其实还有一句“(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早在1935年夏丏尊、叶圣陶编著的《国学百八课》里就已将此句删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5)

1933年的课本就删去了美人出浴这一比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收入民国的国文课本时,也以“浮薄淫靡”的理由删去了将荷花比喻为“刚出浴的美人”以及引用梁元帝《采莲赋》的部分。

作为旧时民间技艺,口技艺人用荤段子招徕听众无可厚非,但这种内容出现在课堂上就的确不合时宜了,所以在今天的课本中仍然沿用了这一处理。而随着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当年《荷塘月色》的删改早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而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方浩然还原林嗣环《口技》中的口技表演。

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当时提倡五讲四美,同时考虑到闻一多的形象,在将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收入课本时,删去了文中“抽红锡包烟漂白了屋子”和“三个月不下楼不梳头”的表述。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6)

据说编辑将改稿送给臧克家过目时,老先生开始还有些不太高兴,编辑指着文中“众物腾跃”一词说:“这个形容很漂亮,虽然讲的是桌子上东西太乱了,但我坚持保留。”臧克家听后嘿嘿一笑,放了编辑一马。

鲁迅先生的《社戏》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7)

例如鲁迅的名篇《社戏》,原文中还有前半部分“我”长大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不太愉快的经历。原文不仅利用北京戏园里的人事,来反衬儿时平桥村的快乐,而且还通过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残破。然而因为《社戏》所在的单元是“民风民俗”,为了紧扣主题,前半部分完全被删去,相当于给迅瓮的文章换了个主题。

曹禺的《雷雨》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8)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雷雨》选段,选自曹禺作品《雷雨》的第二幕。第二幕的主要情节包括四凤与周萍商量私奔、繁漪逼问周萍道出二人私情、繁漪出于嫉妒辞退四凤以及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在周鲁相认的这一段,课本编辑下了“剪刀手”,不着痕迹地删掉了一句对话(斜体部分):

朴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在原著中,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认后,是有那么一瞬间的柔情的——虽然面前这个男人当年无情地抛弃了她,让她三十年来备受生活折磨,同时还承受着母子分离的痛苦,但鲁侍萍还是没有忘记他。如果我们把剧情反转一下,让周朴园低三下四地求鲁侍萍原谅并表态要再次迎娶她,说不定鲁侍萍还会犹豫一阵。曹禺先生设计的这句对白,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可谓恰到好处。

当然,真实的剧情是周朴园变脸比川剧还快,鲁侍萍也彻底放弃了对这个男人的幻想。或许是认为这句对白影响了鲁侍萍的人物形象,语文课本编辑下了“剪刀手”。其实,人的感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鲁侍萍泛起柔情又很快被现实打压,更能展现周朴园的残酷与伪善,这样的删节大可不必。

周立波的《分马》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9)

课文《分马》节选自周立波先生(不是拿个搞脱口秀的!)的小说《暴风骤雨》。这段文字出场人物较多,人物语言和形象都比较生动,能在一篇数十万字的小说中截取这样一段来做语文课文,足见课本编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只不过,这段节选中也挨了一刀“剪刀手”(斜体部分):

郭全海添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老实说,这次“剪刀手”下得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不是遇到我这种吹毛求疵的读者,只怕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原文还多了7个字。那么,文中的“花炮”是谁呢?“花炮”本名花永喜,“炮”是说他枪法好,曾经在剿匪斗争中立过战功,也是小说里早期积极参加革命的农民,还曾经担任过民兵队长。那么,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怎么会被大家嫌弃呢?还是来看看原文:

老花打算远,学会耍尖头(东北方言,取巧、占小便宜的意思),都是为了张寡妇。从打跟张寡妇搭伙以后,他不迈步了。张寡妇叫他干啥,他就干啥,张寡妇不叫他干的,谁也不能叫他干。屯子里人都知道:他们家里是张寡妇说了算。 ……老花坐炕沿,半晌不吱声。他是四十开外的人了,要说不老,也不年轻了。跑腿子(东北方言,光棍)过了多半辈子,下地干活,家里连个做饭的帮手也没有,贪黑回来,累不行了,还得做饭。自己不做,就吃不上。他想起这一些苦楚,低着头,不敢违犯张寡妇,怕她走了。从这以后,他一切都听屋里的,他不干民兵队长,也不再上农会了。

也就是说,花炮怕老婆,老婆不许他出来工作,他就真的不出来了。我必须说,不少中国小说存在“直男癌”通病,不跟阎婆惜接近的宋江是“好男儿”,一听娶媳妇就发火杀人的赵云也是“好男儿”,像花炮这样放弃事业回家陪老婆的自然只能是“没出息”了。花炮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很有代表性,虽然“剪刀手”删节后并不影响阅读,但也拦住了一些学生们的好奇心——比如说我。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大家一定读过《我的叔叔于勒》,当时难免要对这位卖生蚝的穷老头生出一丝怜悯。可当我们走出童年的天真,不难发现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与“冷酷的现金交易”恐怕不是任何制度的专利。

那个“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父亲身上”的女人,和《麦琪的礼物》中剪去秀发换表链的德拉一样,都经历着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窘境,只不过双方在相似的忍耐中,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前不久,神舟十二号顺利发射升空,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课文《太空一日》引发了很多人关注。文章的作者是杨利伟,2003年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其实,这篇文字被选入课文已经过去数年,很多深受震撼的读者,恰恰都是曾见证过十八年前神五升空,却又不曾在课本中读过这篇杨利伟回忆的80后、90后。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10)

当然,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现代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和实施,甚至我们认为的经典文章整篇的被替换了。

对于80、90后熟知的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故事、散文等著作,在现在的孩子们的语文课本中却不见了。这其中不乏《背影》、《满江红》、《故乡》等经典著作。

像《谁是最可爱的人》、《黄继光》以及《刘胡兰》这三篇课文,可以说得上是一代人的记忆,每当我们读到这三位英雄人物舍身为国的壮举之时,都会被其深深的感动。正是这些课文启蒙了我们家国情怀,因此对于我们而言是影响非常深远的。然而,像这样的文章却在新编的教材中遭到了删除!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11)

《背影》离别时分总是略显感伤,朱鸿钧也要多关心儿子几分,种种细节在朱自清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背影》一文是朱自清在1925年时写的。

但由于这篇散文中写到了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过铁道的描写,近年就有人跳出来说朱鸿钧违反了交通规则,不适合学生阅读,从而要求删除《背影》一文,一时间众人喧哗。

除此之外,南宋名将岳飞被认为破坏民族团结,不属于民族英雄,从而也被删,课本中的《满江红》再不是岳飞所写的那篇《满江红·怒发冲冠》。

语文课本哪些文章被下架(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12)

还有鲁迅的文章,同样遭到了被删除的命运,只因其内容晦涩难懂,并且不符合当今的社会情况,不知道新一代学子还能不能学习到鲁迅所写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