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秦腔演员何振中

雍郊马道 秦声戏语 2018-10-30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1)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2)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早上,我在北京的东四旅馆的一个房间里找到了著名的秦腔演员何振中同志。他一看见我进门,便大踏步迎上来,笑容可掬地紧握着我的手。何振中同志身体结实,精神健朗,浑身都透出西北人民所特有的热情爽朗,纯厚朴实的气质。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3)

我们的谈话是从苏育民同志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且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谈起的。何振中同志说:“苏育民的意见就是我们的意见。”接着他就谈到这次筹划拍摄秦腔影片的事情。何振中同志遗憾地说:“这部片子是去年十月间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要拍摄的,可是拖到现在已半年多了,电影还没拍成。”我忙问是什么原因。他说原因很多,关键在于剧本的改编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问题,到现在还没得到解决。这次决定拍摄的是秦腔的优秀传统剧目“游西湖”。陕西省党委很重视这件事。决定由苏育民,刘毓中,何振中、冯玉模四人担任舞台演出的导演,并请专人负责改编剧本。但是,剧本改编的结果,把李慧娘和卢凤英合成了一个人物。先演“红梅阁”,裴瑞卿和李慧娘在后花园私定终身,后演“游西湖”。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李慧娘长期为妾的身份,因此也就削弱了她为了追求幸福和爱情,挺身出来向贾似道斗争的勇敢的性格;由于卢凤英这个人物删去了,也削弱了裴瑞卿在红梅阁仗义挺身的性格;而且改编本是用扇子把裴瑞卿骗到贾府去囚禁,这种处理方法也是不真实的。内部招待演出之后,文艺界普遍有意见。何振中同志对我说:“我们四个导演对改编本也有意见。可是改编者坚持己见,我们艺人的意见不被重视,我们四人都为此事感到苦恼。”他认为,改编者把卢凤英这条线索去掉了,是教条主义地接受“十五贯”的改编方法的结果,错误地以为凡是整理情节复杂的传统剧目,就得把许多线索砍去,只留下主角这条线索。因此,在西安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自从出了十五贯,全国到处乱掐线。”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4)

何振中在《探窑》中饰演王宝钏

自从去年全国剧目工作会议以后,陕西省各报刊展开了关于秦腔改革的讨论。去年七月政协西安市委员会也召开了“关于秦腔改革问题”的座谈会。现在已引起社会人士的普遍注意。讨论的中心集中在秦腔为什么落后,秦腔的风格是什么,秦腔如何改革等问题上。目前,在“西安戏剧”上正在讨论秦腔的风格问题,各有各的看法,议论纷纷。当我把这个问题向他提出来时,他沉思地说:“ 把‘慷慨激昂’看作秦腔的风格,这是目前一种此较普遍的看法。我也同意。但‘慷慨激昂’仅是秦腔的一部份。秦腔除了能表现‘慷慨激昂’的感情而外,也能表现‘缠绵悱恻’,‘轻松活泼’的感情。像秦腔传统剧目‘拾玉镯’、‘柜中缘’等都不是表现‘慷慨激昂’的,难道它们不是秦腔么? ”何振中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展开讨论。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5)

何振中在《黑叮本》中饰演李艳妃

何振中同志肯定地说:“秦腔不论内容或形式都要改革,这一点我是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的。老戏并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好的,要为人民服务,不合理的糟粕就非去掉不可。”他还特别强调说:“ 不但戏要改革,人也要改造。

何振中同志认为秦腔落后的原因是很多的。解放前,秦腔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秦腔不但得不到发展,许多好东西反而都流失了,如乐队的领头“二弦”和能够表现慷慨激昂的“大号”都去掉了。再加上解放后,某些新文艺工作者的粗暴和一些青年演且对遗产的不重视,就逐渐使“秦腔落后了”。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6)

秦腔中已经弃置不用的“马号”

秦腔的改革主要要依靠新文艺工作者和老艺人的团结合作,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把秦腔推向繁荣的境地。何振中同志谈到这里,举了两个此较突出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西安市戏曲艺术辅导室派了一个叫王征的干部到尚友社去辅导。王征的特点是尊重遗产,团结艺人。他和社里的男女老少的关系:都搞得很好。排传统剧目“三上轿”时,他在尊重艺人的基础上,帮助艺人,启发艺人,老艺人很高兴。排“刘莲英”的时候,他又善于运用传统表演方法启发演员表演现代生活。西安市戏曲艺术辅导室同时还派了一个干部到易俗社的实验剧团去辅导。他在剧团里虽然热情负责,但在思想上不够尊重遗产,又没有认真学习过戏曲的基本东西,所以他改编“周仁献嫂”时,竟轻易地把秦腔原有的传统剧目“周仁回府”中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性格全部抹掉了。这出戏演出后,文艺界、艺人都有意见。前后两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新文艺工作者只有尊重遗产,与艺人紧密合作,才能做好戏曲工作。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7)

何振中在《游西湖》中饰演李慧娘

何振中同志主张“在发挖传统剧目的同时,也要注意表演艺术的发挖”。他忍为每个老艺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这是一笔丰富的可贵的遗产。像“游西湖”中“杀裴生”的一场戏,就不是现在一般青年演且所能胜任的。何振中同志说着说着就站了起来,表演“裴生受吓”的身段;只见他吓得全身发抖,软瘫无力,好像混身上下的骨头架子都散了似的。动作虽然简单,若没有较深厚的功劲是做不出来的。再如李慧娘在公堂上吹火的一场戏,演员在口中合着一包松香,一口气要喷射九灯二蜡,在舞台上造成极强烈的戏剧效果。这也是秦腔这个剧种所特有的绝技,目前还只是何振中同志一个人掌握了这种技术,另外像已故的前辈艺人曾建堂的拿手戏“张公背婆”,也有着极精彩的表演艺术,可惜现在再也不能看见了。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8)

秦腔传统《游西湖》剧情简介

何振中同志在唱腔上是有很高的修养的,他历来都注重唱腔的锻炼。他说,秦腔的特点在于唱,秦腔的唱腔非常丰富,优美。秦腔的老前辈们都很重视唱工。秦腔的一位老前辈说,演虽唱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台下观众是否叫好,而在于演且用真实的感情吸引观众,让观众听得发了呆,连咳嗽都不敢出声。遗憾的是,近几年来,秦腔的老腔老调已少得可怜了。新戏的唱腔又都是四六句,人物的思想感情无法表达出来。秦腔失去了秦腔的特点,枯燥无味,这就难怪观众不爱看了。像最近才在舞台上恢复的“十三腔”,非它不能表现出“游西湖”中卢凤英的少女怀春的感情。

可是,有一些青年演员看不起老艺人,甚至让老艺人去剧场收门票;他们很不重视对秦腔遗产的学习。像尚友社有些青年演员,不重视唱腔的锻炼,早上也懒得练功,有些人甚至不懂秦腔的基本东西,在台上连马鞭都不会拿。自去年全国剧目工作会议以后,这个情况才得到改变。现在青年演具比较尊重老艺人,井能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些青年人早上都认真地练功,练唱,他们认识到没有真正的功劲,就谈不上表演艺术。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9)

何振中在《二进宫》中饰演李艳妃

谈到现在的青年演员学习问题,何振中同志很自然地回想起他幼年科班学戏的情景。何振中同志幼年丧父,家庭贫苦,十三岁的时候,由一个乡亲带他入臻苓社学戏。当时科里的老师王果,张海牛,曾健堂等都是秦腔著名的老前辈。臻苓社的老师们极重视唱腔的锻炼,他们说:“唱戏凭嗓子,鞋匠凭鞋底。”何振中同志在科里是很苦的,每天晚上十二点才睡,第二天早上一早就起来练功,吊嗓子,接着就练大段的唱和练大段的白,三年从未间断过;老师要求他们能文能武,能“正”能“小”,唱腔练功并重。他入社学习三个月后,便登台演戏,他演的头一出戏就是“花亭相会”。

一直到今天,何振中同志在舞台上演了三十五年的戏,但是解放前的这几十年是一段多么漫长、痛苦的黑暗岁月啊!那时马鸿奎,马步青经常把当时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名的艺人“请”去演戏,实际上就是把他们囚禁起来。何振中同志向我叙述在一九三五年发生的一件事。那时他被属步青“请”到武威县“民乐社”演戏。当时长征的红军正经过他们演出的县份。何振中同志一边回忆,一边愤怒地说:“马步青怕我们跑,在我们住的周围站上岗,几十杆枪跟着我。一天晚上路过十川河时,我和另外两个艺人跳到河里潜水逃跑。马步青知道了,派了一营兵来追。我们三人连夜跑入少数民族地区才算脱险。”何振中同志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沉默半晌,然后才接着说:“我连这次,共逃跑过雨次,每次都差点丧了命。自那次逃回陕西后,我就心灰意懒了,社会太黑暗了,我找不到出路,咬了咬牙,我就把老婆孩子撇下,独自跑上华山做道士去了。……在华山住了二十天,,日本鬼子打到风陵渡,家里的人上山劝我回去,我看到家中几口嗷嗷待哺,才又不得不下山来演戏。”我深深地被他的经历感动,其实这不仅是何振中同志一个人的遭遇,中国成千上万的艺人都曾经走过这段悲痛,曲折的斗争道路。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10)

何振中在《赶坡》中饰演王宝钏

何振中同志三十五年来,几乎跑遍了西北各省的各个县、市的剧场,剧社。他在兰州办过振兴社,在宁夏办过觉民社,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后辈演员;何振中同志的戏路子很宽,无论唱工或做工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他的三十五年的舞台生活中,创造过许多不同性格的动人的妇女形象,像“玉堂春”里的苏三,“五家坡”里的王宝钏,“黄河阵”里的三肖, “游西湖”里的李慧娘等,都为西北人民所赞誉。何振中同志是将近五十岁的人了,头上已依稀长出了白发,但他的精神还很年青,生命力还很旺盛,这次在北京开完剧目工作会议以后,他还要赶到兰州去巡回演出。他希望有机会到北京来作汇报演出。总之,为了秦腔的革新与繁荣,为了他所从事的戏剧事业,他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贡献了出来。

(原文为游默于1957年发表在《中国戏剧》杂志)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11)

阅读 869

在看

精选留言

写留言

  • 4
  • 吴雨®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12)

  • 扮相真好
  • 5
  • 作者
  • 唱的也好,下回发唱段
  • 5
  • 秦之人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13)

  • 就艺术成就而言,何振中先生跟李正敏是旗鼓相当的两座巨星。李正敏先生以“敏腔”驰名,何振中的“何家腔”也风靡一时。在表演上,李正敏先生不善大幅度表演的戏,何振中却以大幅度戏驰名。由于何振中先生在30年代那个西安秦腔的盛世,往往奔走于甘陕之间,积极促进两地艺术交流,因此 西安的秦腔造势活动他基本都没有参与,因此,没有留下如李正敏那么多的历史资料。但是,何先生声震两地的地位却李先生却也不及。只是世事闹人,阴差阳错,何先生声望在新媒体时代远不及李先生,这实在不公。
  • 5
  • 芦笛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14)

  • 这篇文章透露了很多信息,如干部与艺人的矛盾,内行领导外行、,秦腔五十年代剧目、技巧的断层……以及《游西湖》为什么没有拍成电影。
  • 4
  • 秦之人

秦腔演员雷振中简历(访秦腔演员何振中)(15)

  • 建国初,新生得政府树立了几个秦腔招牌任务,他们是封至模、苏育民、刘毓中、何振中等人。这些老艺人也受宠若惊,他们拥抱新政府,响应政府号召,身体力行,投入“改人,改戏”活动中。尤其他们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挚爱,积极献言献策,期望艺术春天的到来。苏育民作为全国政协代表,进京之前,他做了广泛调研,并同刘毓中,何振中,封至模等人起草了大会发言稿,发出了老艺人对戏曲现状的声音。当时在北京反应很好,还被《人民日报》发表了。但是,回到陕西后,苏育民面对的是马建翎“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的责骂,由此,苏育民早到了围攻。此时,何振中先生竟然上北京声援苏育民,并且主动分担责任。虽然由此,他和苏育民都遭受了不公平批斗,这也是他似乎声望不及李正敏等人的原因。但是,这种古道热肠,这种凛凛风骨仍然是戏曲人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