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尚鸳鸳”,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又名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经年近70,而今天,距离她的著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在中国出版已经五年,距离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已经两年。两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两年前,她的书在各大书店进门大厅处被争相阅读的盛况。 阿列克谢耶维奇一度是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之一,那时候,她就已经是传统意义上的“奶奶”了,但不知为什么在我的脑海深处,她一直是以“妈妈”的形象存在,她的书,也像是一个绝望的母亲,为了她那些深陷黑暗,饱受苦难的儿女奔走呼号的血泪控诉。阿列克谢耶维奇,一个柔弱女人有着值得让世界为她鼓掌的温柔与坚定,她用温情描绘世界,坚定不移地行走在纪实文学的最前沿。 她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后随父母迁往白俄罗斯,并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此后的她是记者也是作家,她犀利地报道实情,也细腻地描绘感情。她的书以纪实的角度展现出人们最真实的遭遇与情感。 她的书记录灾难。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给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失去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至今,因这场灾难而死去的人已有几十万之众。时为记者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他们中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她不顾自身安危,深入一线,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写成了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以此将受灾人民的声音展现给全世界关注切尔诺贝利的人,借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她的书也描述战争。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一批批二十多岁的俄青年也不得不进入战场,目睹战争的残酷,甚至战死。《锌皮娃娃兵》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展现战争的残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战火中的痛苦折磨,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伟大的爱情……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不同于男人们描述;这些女兵的回忆,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不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决心写下她的作品前,有没有考虑到这对于她自己的影响,如果没有,她真是太粗心了—— 90年代的她一度无法在自己的祖国立足: 因为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残酷揭露了战争中的种种阴暗,她的书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 她自己曾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幸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 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 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旅居它国长达十年,直到2011年,63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才回到祖国的明斯克居住。 2015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表彰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他们这样评价她的作品:多种声音的作品,一座记录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 对于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译者、著名翻译家高莽评价道:她自己没经历过战争,通过采访真实还原战争中的小细节,写出了最真实的战争。 有人说,相对于其他诺奖获得者,相对于陪跑多年却从未获奖的村上春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笔稍逊一筹,有人说纯粹的文学不该掺杂太多政治色彩,有人质疑她的获奖,甚至质疑她的写作,有人说……而我想说,人们总说得太多,了解得太少,做得更是微乎其微。 阿列克谢耶维奇,无愧于诺奖。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缺点(阿列克谢耶维奇)(1)

(全文完)

本文作者“尚鸳鸳”,现居成都,目前已发表了30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尚鸳鸳”关注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