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教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看待教材中的一处小问题(1)

分析教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看待教材中的一处小问题(2)

分析教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看待教材中的一处小问题(3)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材里,编者收录了著名散文家梁实秋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当然从文章内容、表达技巧方面看,它都堪称写人记事的经典之作,因此,成为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但文中有一处小问题还是让老师和学生倍感困惑。文章开头写到: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的情感”。有学生就会质疑,“大约”和“左右”不能连用,这句话明显属于语病。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该如何解释呐?我相信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是名家的失误,名人也会犯错误的。”这样处理问题似乎没有不妥之处,但令人困惑的是:一者、散文大家梁实秋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博览群书,见解精到,著作颇丰,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二者、如果有语病,那 编者为什么不进行修改而长期让它存在下去呐?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只有持着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首先,这种“大约”和“左右”并存的现象,古已有之,屡见不鲜。比如:初中课本中选了一篇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里面就有这样一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其中的“可”和“许”就当“大约”和“左右”解释,意思相近。再比如: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聂小倩》一文写到:“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其中的“可”和“余”也是当“大约”和“左右”讲。

我们能说柳宗元和蒲松龄写的都是病句吗?,当然不能。“大约”和“左右”连用,无非是强调不确定之意,因此,在古代这种用法非常普遍。追溯梁实秋的生平年代,我们不难发现,他本人所接受的文化中肯定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因此,在他的写作话语里也就打上了古代文人写作习惯的烙印。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也不少见。如在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再比如大文豪鲁迅,在他写的很多小说里都有不少通假字存在,这些字课下都有注释,当然不能把它们看作是错别字,因为这是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实秋并没有犯语法错误,而恰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再者说,1898年,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本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在这本著作中作者马建忠也没有提出“大约”和“左右”连用属于语病。

由此可见,在那个特定年代里,梁实秋的这一句话没有任何问题。

但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的进一步规范,“大约”和“左右”连用就会被视为“语意重复”。这种语病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多有涉及。比如辨析病句题中有这样一项: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改变或者破坏了一半的林地,剩余的森林有大约70%左右因伐木遭到毁损;80%受到威胁,物种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困境。再比如:2014年安徽高考题修改病句中有这样一句,“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

因此,无论是”大约“左右”,还是“约”“以上”,它们连用都属于语意重复,应该删去其中的一处。从这个角度上讲,梁实秋的这一句话的确是个病句,但编者没有进行修改,是尊重原作还是有其他想法,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里,我想对编者提个建议,真心期望你们能像对待鲁迅的文章那样在课文下作个注释,或者干脆把文中的“大约”和“左右”删去其中的一个,不然,这个让师生困惑的难题还会一直存在下去,不能消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