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群美育儿
初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我背着小包,走在小区安静的小径上漫步。突然,一声声不和谐地哭声打断了我的怡然,那是孩童的哭声,有些撕心裂肺,令人焦躁不安。哭声离我并不远,我顺着小径走上前去,看到一个约莫四、五岁的男孩,他手里拉着身边母亲模样的女子的包包带子,哭得很是激动。“你给我放开带子,被你扯得难受!别哭了!从早上哭到了现在,烦死人了!”母亲模样的女子约27、8岁,明显的情绪焦躁,像头快爆发的狮子。
男孩依然没有停止哭泣,女子无法,从包包里摸出一颗糖来,给了孩子。男孩接过糖,松开了手里一直抓着的包包带子,将糖剥下糖纸,放进了嘴里。哭声停止了,小区终于安静了。我在一旁诧异于女子的凶悍,也觉得小男孩的馋猫模样煞是可爱。
为什么孩子的哭声会让母亲觉得更烦躁?
进化心理学英国科学家Morten L Kringelbach说,婴儿和孩子的哭声,能给人类的大脑带来特殊的刺激,尤其是父母,小朋友的哭声能让他们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觉难受。
在远古时代,动物与人一样,幼小的动物总是寻求父母亲的庇护,在一有风吹草动,便草木皆兵的野外生存,幼小的动物总是用呼救或者哭声来吸引父母亲的注意和保护。而远古的人类也是同样如此,小婴孩的哭声总是让父母更加受到刺激,进而提起精神应对外来的危险,采取各种行动。再进而,肠绞痛、冷了饿了、生病难受了、摔倒了、尿了、不高兴了……小婴孩们有的是哭喊的本事来吸引大人的关注和安慰。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后果就是父母们对于孩子的哭闹声高度紧张,不仅是妈妈,爸爸也是同样如此,在孩子更小的时候,比如刚满月时,孩子的一声嘤咛,都能让父母们如临大敌,高度重视。是不是尿裤子啦?是不是拉粑粑啦?有没有不舒服?是不是饿了?
试想,父母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带大孩子,怎么能对孩子的哭声不敏感,不紧张,不头疼呢?
闺蜜就曾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孩子2岁的时候,她和孩子一起睡觉,自从有了孩子,她的睡眠变得越来越轻。一点风吹草动,就能惊醒她。这天,孩子先睡着了,闺蜜也很累,不一会儿,她也睡着了。没过多久,闺蜜便梦见自己在一片废墟中使劲挖着,她的孩子据说压在里面了。挖了些时候,可是还是见不到孩子的一只手,闺蜜觉得不对,她隐约在梦里能听见孩子的哭喊声,为母则刚的她奋力让自己醒了过来。看看孩子,原来孩子被被子闷住了鼻子,已经有些窒息了,她赶紧将被子掀掉,才避免了一场祸事的发生。
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对孩子如此关注,也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哭闹不太理性:
1、 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无动于衷,放任不管。据研究,这样反应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通常比较冷漠,对周遭发生的事情不太关注,很难融入情境中去。
2、 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会谩骂,打压。这样反应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畏首畏尾,胆小怕事,要么天不怕地不怕,没人管得了他。
3、 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会尽情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用玩具、零食满足他,让他不再哭闹。这样反应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娇气矫情,会利用哭闹来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孩子哭闹时,父母怎么做才是最明智的呢?
1、 不要忽视爱的表达和力量。当孩子哭闹时,父母把孩子轻轻搂进怀里,轻轻的抚摸他,并且细心细语得柔声安慰他。
2、 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和他讲讲道理。当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也就听得进父母的话了,此时,再和他讲讲哭闹是不对的,也是没有用的,讲一些道理给他听。
3、 如果孩子坚持哭闹,就等他哭够了再说。有些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坚持哭闹。那么就等他哭够了,发泄够了情绪再说。
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说过,在小朋友早期的成长中,“哭”能在爸妈和孩子间引发依恋情绪。当一个父母总以耐心和爱心安抚和引导哭闹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便会对父母产生信任、依赖和安全感。
也许唯一能解释这一切的就是,爱是唯一的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