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熟知,《楚汉传奇》是高希希导演的,这是其《三国》之后的又一个心血巨作。根据高希希导演的阐述,《楚汉传奇》是对我国历史正剧的一种全新摸索。在电视剧《楚汉传奇》中,项羽的扮演者是何润东,其之所以选择何润东来饰演西楚霸王,那是为了还原历史。
历史正剧,关于人物的塑造,因为角度不同所以争议颇多。
《楚汉传奇》似乎是将何润东版的项羽定型成了一个失败者,以横眉怒目、凛若冰霜的形象及含蓄的历史角度,再现了西楚霸王项羽,既有万夫不挡之勇,又有重情重义的一面。
电影《鸿门宴》中,冯绍峰出演最帅气的西楚霸王,但美中不足缺少了些狂野。
虽说冯绍峰将项羽形象演绎的栩栩如生,但仍有一些差强人意。
因为冯绍峰版的项羽更像是一部柔情的偶像剧,其神光内聚,不怒而威的英雄气概还是表现的相当精彩。
《鸿门宴》的西楚霸王与以往版本的项羽则有着较大的区别,冯绍峰所扮演的项羽不仅仅体现了一种霸气,还运用了情感筹码,诠释了与亚父范增之间的心里纠结;
并以一个全新的视野增加了与虞姬之间的感情戏,通过年代背景的衬托及情感状态的特点,进行了更深一层的剖析,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个霸气硬汉的铁血柔情。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让刘邦统帅的诸侯联军在垓下(安徽灵璧县附近)给包了饺子。
众叛亲离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束手无策的形势下,带着千余人的亲兵突出重围。但这次突围行动很快就被汉军察觉,不久,汉军的追杀小分队便蜂拥而来。
项羽的千余亲兵通过奋勇厮杀,于次日抵达乌江西岸(安徽和县乌江镇)时,誓死效忠于项羽的千余精锐,仅剩二十多人。
此时,项羽的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渡过吴江而归。
因为在乌江岸边,乌江亭长檥船待,静候项羽登船。
并对项羽言道:
"谓羽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亡以渡。"《汉书.卷31》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会有身处困境的经历。而西楚霸王项羽望着身旁寥寥无几的卫士,心灰意冷。
他不清楚自己为何要舍弃部队,突破汉军包围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人在没有了目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意志,剩下的似乎只有无尽的悲伤。
所以,曾经豪气冲天的项羽以失落懊丧的语气说道:
"羽笑曰:"乃天亡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而西,今亡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哉?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汉书.卷31》
古籍释文:
天意若亡我,渡江又有何意呢?
况且,八千江东子弟随我项羽渡江西进,现在却无一人随我而归,只有我自己渡江返回。
就算家乡父老哀怜我,依旧尊我为王,但我又有何颜面见他们呢。
即使江东父老什么也不说,项羽我也心中有愧。
言毕,项羽对亭长说道:
"吾知公长者也,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千里,吾不忍杀,以赐公。"《汉书.卷31》
然后,命近卫骑兵下马,与汉军展开最后的搏杀。豪横数载的西楚霸王手持利器斩杀数百汉军后,身负重伤,遂取剑自刎。
项羽之死,令很多的文豪不惜笔墨为其辩论、争执。
其中,宋朝著名的大诗人李清照被项羽的人格操守所影响,在《夏日绝句》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感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可是,唐朝大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诗云说出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胸襟宽广才是一个男人应有的气度。
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必要自杀,毕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也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是,宋代王安石则以为,即使项羽能回到江东后,似乎也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了。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亭》
不过,清朝何士颙诗云:
"忍辱从来事可成,英雄盖世枉伤神。但知父老重羞见,不记淮阴胯下人。"
诗云之意,就是指项羽成为失败者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是项羽"能伸不能屈"的性格所导致的。
性格左右命运,渡江归江东并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
"但知父老羞重见,不记准阴胯下人。"通过这两句诗云看出,何士颙将项羽与韩信做了对比。
世人皆知,韩信当年在淮阴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时的韩信无所事事、不稼不穑,左邻右舍也瞧不出韩信哪里与众不同,更不会相信他未来会平步青云、蛟龙得水。
可是,谁会知道,韩信内心深处的雄心壮志。
想当初,恶少的胯下之辱,不仅仅是让他颜面无存,韩信心中的痛、心里的苦,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这是一种别人无法想象的一种苦衷。
然而,韩信却包羞忍耻,能伸能屈,最后,功成名遂,一代战神变成了西汉开国功臣。
试想一下,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勇敢的面对眼前的挫折,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反过来看,西楚霸王项羽则不同,其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故无法蒙受委屈和耻辱,也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
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中,楚军陷入刘邦联军天罗地网的时候,项羽还拥有气盖山河之势。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不得不说,一贯自大的项羽,由始至终都是觉得自己是一个能降龙伏虎,所向无敌的人。
难道,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也会失败吗?
殊不知,于性格而言,项羽与韩信是有差异的,与刘邦也是千差万别。
略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荥阳之围"汉王刘邦被项羽军团重重包围在荥阳(河南荥阳)的时候,谋士陈平献计,纪信做了替死鬼,刘邦才得以在数十名亲兵的保护下自荥阳西门逃脱的一段历史。
"荥阳之战"刘邦惨败,可是他却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万念俱灰。
因为,在刘邦的思想意识里,人生短暂,但困难重重,挑战不断,只有不惧艰险,知难而进,直到"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壮士兮守四方"。
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偶尔失败也很正常。
因此,刘邦每经历一次挫败后,总能正视失败,整顿力量,卷土重来。
显而易见,无论是谁,只接受成功、不接纳失败,只想称霸、不甘屈人之下的人,是无法在凶险的环境中成为一代枭雄或一方霸者。
最终,"能伸不能屈"的项羽,以一个失败者的角色黯然离场。
项羽以失败告别了战场,自然也就证明了刘邦与韩信的最后胜利。
刘邦与韩信在楚汉相争中,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除了战争的一些主观因素外,二人能伸能屈的性格,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因素。
试想,汉王刘邦与项羽的数次较量中,曾遭受了多少次的失败,曾多少次在项羽面前低头折节、降心相从。
所以说,人生在世,要学会面对失败。因为只有从容承认失败,坦然面对失败,懂得忍辱负重,善于在各种挫败中,分析自身的不足,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在成败得失后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