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西突厥之后,大唐帝国的边锤,已经距离长安1万多里远了。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这么远的距离已经到了帝国扩张的极限。

所以,大唐对边疆的统治并不稳定,总有那么几个刺儿头,会时不时地出来挑战一下唐朝的铁拳。

两年之后的661年,一向对大唐服服贴贴的回纥部落的老大死了,他的侄子比粟毒夺权了汗位。

这是一位精神小伙,当然是属于精神病的那种精神。他瞅了一圈邻居,发现大唐正在痛扁高句丽,便自以为唐军无暇西顾,可以趁机撸一把。

于是就带着手下的铁勒九姓武装上访了。

如果放在一般的朝代,比粟毒的这种想法的确没有错,同时两线作战的确是兵家之大忌。但是对于正在迅速扩张的大唐而言,别说两线作战了,三线作战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时,苏定方和契苾何力正在南北夹击高句丽,刘仁轨正在平百济(下一篇开始讲)。同时分兵揍两个国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是在两线作战了。既然比粟毒也来了,那就三个一起揍吧。

六大总兵救薛仁贵(薛仁贵三箭定天山)(1)

公元661年10月,李治在兵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又派出了两路大军杀向了回纥。

第一路,由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担任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担任副大总管,作为主力从南边进攻比粟毒。

第二路,由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总管,作为辅攻,在西南面围堵比粟毒(仙萼在今天外蒙古的色楞格河流域)。

六大总兵救薛仁贵(薛仁贵三箭定天山)(2)

相信大家已经在这群人当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薛仁贵。

这位老哥在公元645年,李世民痛扁高句丽时,穿着奇装异服(唐书记载是白袍)闪亮登场过一次之后,至今已经整整16年了,是时候再次隆重出场了。

薛仁贵,其实应该叫薛礼,他的字是仁贵,以字行于世,所以大家都叫他薛仁贵。

六大总兵救薛仁贵(薛仁贵三箭定天山)(3)

公元614年,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属于标准的官N代。从小他就是想吃红糖吃红糖,想吃白糖舔白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这种生活没有持续多久,他爹就死了。于是薛少爷就变成了小薛,他家就沦落为了种地为生。但我估计,即便是种地,他也应该是个小地主,世代为官的家庭不可能没有一些家产。

种地的时候,薛仁贵也没有展现出什么突出的才能。像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讲的,拜李靖为师,房屋被烧,到柳员外家做苦力谋生等等,除了名字是真的以外,其它全都是瞎编的。30岁以前的薛仁贵干过啥,史书一点记载都没有。

我们只知道,公元644年,已经而立之年的薛仁贵空有一身武艺,但依旧一事无成。

正常人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做的肯定是反思自己,然后出去找个工作或者创个业,努力地干出一番事业。

但是薛仁贵却不走寻常路,搞起了歪门邪道。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根本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老祖宗们不显灵。

于是,他就叫来了一群老道,在村里看了几遍风水,准备给老祖宗们挪挪窝,最好可以挪到一个冒烟的地方。

眼看这位有志青年就要投身风水事业,他老婆柳氏终于坐不住了。不过柳氏并没有像大多数人的老婆那样,动不动就骂自己老公没有出息,相反她还说了两句非常经典的话:

1、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

2、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

结过婚的男人肯定已经看出来这两句话为什么经典了。这女人忒懂事,知道好男人是夸出来的。

她没有说自家老公不行,而是说“高世之材”;她没有说,你赶紧老老实实找个正经工作吧,而是说“求猛将”;她没说,人不行,迁坟有鸟用,而是说“富贵还乡,葬未晚”。

虽然她是在阻止老公的愚蠢行为,但自始至终,她全都是用鼓励的话在阻止,薛仁贵听了怎么可能不受用?

有这样的妻子,男人想不成功都难啊。

于是,薛仁贵立刻反省了自己,放下了锄头,就到招兵处报道去了。

第二年6月,李世民亲率大军正在驻跸山和高军死磕。关键时刻,还是一名小兵的薛仁贵,身穿奇装异服斜刺里杀了出来,只见他一边大喊大叫,一边挥刀乱砍,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终于把高军打了个大败亏输。

从此李世民就记住了这个奇装异服爱好者,这个我们之前讲过,详细内容可看《第85篇:李世民亲征高句丽(2)20年后,战狼再现》,现在我们继续讲接下来的故事。

此战结束以后,李世民特意召见了薛仁贵,对他的英勇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朕不喜于得到了辽东,而喜于到了你啊。”

当即李世民就把他升为了四品的右领军中郎将,镇守宫城玄武门,并赐给了他二匹战马以及生口10人。

注意,这里的生口不是牲口,而是特指战俘和奴隶。战争是残酷的,无论何时,亡国的人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只有大国崛起,才有小民的尊严。

此时的薛仁贵才31岁,无论怎么看,前途都是一片大好。

但奇怪的是,在之后的10年里,薛仁贵竟然又一次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一点冒泡的机会也没有。一直到公元654年,李治已经坐了5年的皇帝之后,他的机会才再一次来临了。

当年夏天,长安城内酷热难耐,李治溜达到了陕西宝鸡的万年宫,也就是当年隋文帝建造的仁寿宫避暑。有一天晚上,李治正在闷头呼呼大睡,突然之间天降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大水夹裹着泥沙很快就冲到了万年宫的北门。

如果不出意外,相信用不了多久,李治就要为我们上演一出“李鱼跳龙门”的大戏了,跳过去那就继续当龙,跳不过去就真的变成了鱼。

但是,我们知道意外肯定是要发生的,薛仁贵恰好就在这里当门卫。

当大水来临的时候,其他门卫撒开丫子就跑了个无影无踪,完全忘记了还在宫里睡觉的皇帝老儿。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不负责任,毕竟皇帝没了可以再立一个,但是自己的小命没了,这辈子也就这一次,人都是怕死的动物。

可是,薛仁贵与所有人都不相同,在他看来身上的责任要远远的大于自己的生命。皇室对他有知遇之恩,让他从一个种地的小伙,变成了四品的高官,他必须懂得感恩,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他完全不顾生死,一边大声骂着那些逃跑的人,一边冒着被淹的危险爬到了高处,向着宫内不断地大喊大叫。

不久之后,宫里的人终于听到了薛仁贵发出的警报。李治赶紧带着老婆孩子就往高处跑,这才避免了成为鱼的可能。但是,宫中仍然被淹死了3000多人。

第二天,李治看着那些横七竖八的尸体,又回想起了昨晚的遭遇,不由地一阵头皮发麻百感交集。他特意把薛仁贵叫到了跟前,好好的表扬了一番他的忠心,并赏赐给了他一匹御马。

按照一般的道理讲,薛仁贵对李治有救命之恩,他的春天怎么着也该来了。

但是,现实却非常的残酷。可能是李治贵人多忘事,也可能是他觉得这位老哥当门卫挺好的,所以在之后的整整3年里,薛仁贵依然是个门卫。唯一不同的是他已经从小薛慢慢的变成了老薛。

公元657年,坐了10几年冷板凳的薛仁贵,终于坐不住了。43岁了,再不出征就干不动了啊。

当年李治让苏定方率军出征西突厥,薛仁贵眼红的不得了,他赶紧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疏,表示大军出发之前,可以释放西突厥一个部落的俘虏,收买这个部落的人心,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本着谁出主意谁干活的原则,薛仁贵相当然地认为,这个好差事怎么着也要轮到自己头上。但是,他又错了,李治只是同意了他的想法,仍然没有让他随军出征。

薛仁贵很郁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气得估计又想迁祖坟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他的这道奏疏已经让李治充分的认识到了,他已经从一介武夫,变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将。

这个人已经被埋没的太久了,是时候去建立自己的功业了。

公元658年,在消灭了西突厥之后,李治终于准备东征高句丽了。但是在大军征讨之前,李治决定先派出几支小分队,到辽东烧杀抢掠一番,削弱一下高句丽的实力。

当年夏天,李治让曾经跟随李世民剿灭刘黑闼的老将程名振为主帅,薛仁贵为副帅征讨高句丽。

已经饥渴难耐的薛仁贵,没有辜负李治的期望,在今天的辽宁浑河一带大败高句丽军,斩敌3000余级。

公元659年,李治再次命令薛仁贵跟随老将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人征讨高句丽。这一战薛仁贵出尽了风头,每一仗总是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向披靡。

不过在石城他们终于遇到了一根硬骨头,高句丽军中出现了一位猛人,此人武艺高超,骑马射箭玩得贼溜。就在唐军向前冲锋的时候,他箭无虚发,连续射杀了10几名唐军,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不敢上前交战。

薛仁贵看到后大怒不已,和我比箭,你还嫩了点。他顾不得个人的安危,单枪匹马就冲了过去。这货见有人冲来,急忙弯弓搭箭,朝着薛仁贵就连射了几箭。

薛仁贵啊的一声大叫,顺利地躲了过去。眨眼之间,就已经冲到了这位老哥的跟前,只见他举起右手,一把就将这人薅到了马下。随后调转马头,硬是把这人给生擒了回来。

高句丽军见状,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上前阻拦。随后唐军趁势掩杀,再次大胜而归。

几个月之后,薛仁贵又在黑山大败契丹军,生擒了契丹国王阿卜固和一大帮的大臣,把他们全部押到了东都洛阳受审。

连续几次出手不凡,李治大喜不已,终于将薛仁贵提拔为了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而此时,距离薛仁贵第一次升官,已经整整15年了。

由此可见,运气和实力同样重要,当运气不佳的时候,即便你是天才,也只能是虎落平阳,默默无闻。

所以,当我们面对人生中大部分困难的时候,完全不必灰心丧气,只管做你应该做的事情,那个一飞冲天的机会,迟早会落在你的身上。

再之后就是我们上文中讲过的内容了,661年比粟毒反叛,李治决定同时三线作战,命令两路大军杀了过去。

临行之前,李治为了鼓舞士气,特意在皇宫之内设宴招待了这群既将出征的将士。酒足饭饱之后李治突然心血来潮,表示自己听说古代射箭高手,能穿透七层铠甲,不知道薛仁贵能不能射穿五层。

薛仁贵倒也谦虚,没有像各种演义里那样,大喊七层算个鸟,他要射九层。实际上,他就按照李治的意思,弯弓搭箭嗖地一声,直接射穿了五层。

尽管没有古人的成绩辉煌,但李治仍然大吃一惊,当即命人赏赐薛仁贵一副坚甲。

几个月后,郑仁泰和薛仁贵长途跋涉了几千里,终于到达了位于外蒙古的天山(今杭爱山)。他们本来以为,比粟毒肯定会赶紧逃跑,这一仗要打很长时间,但没想到,这货竟然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二愣子,看到唐朝大军杀了过来,他不躲不闪召集了九姓铁勒的10万骑兵就硬杠了过来。

更猛的是,唐军还没有出击,比粟毒就精挑细选了几十名骁勇善战的骑兵,杀到了唐军的阵前,强烈要求被砍。

薛仁贵惊呆了,打了这么多年仗,从来就没有见过像比粟毒这样,敢主动挑衅唐军的,此时不砍还更待何时?

薛仁贵也不想欺负这几十个人,所以,带了几个人就杀了出去。还没等这群人反应过来,他一边骑马一边射击,连续三箭射死了三位刚刚还在嗷嗷直叫的“骁勇之士”。

剩下的几十个人倒也是真正的好汉,他们看着同伴的尸体,没有像我们想像中那样,吓得落荒而逃,而是充分发挥了“好汉不吃眼前亏的精神”直接下马投降了。

唐军惊呆了,还有这种操作?比粟毒更加惊呆了,还有这种操作?

就在双方都惊讶不已的时候,薛仁贵率先反应了过来,这分明是10万头猪啊。于是,他一声招呼就率先冲了过去,其他正在看热闹的唐军也幡然醒悟了,纷纷奔出营寨就逮猪去了。

虽说比粟毒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奈何手下是一群巨怂巨怂的猪啊。所以,他看见唐军冲了过来,10万大军也不管了,撒开丫子就往北边跑了。

薛仁贵在后面一通猛砍猛追,追过了荒原、追过了沙漠,活捉了九姓中的三个首领,这才率军而回,比粟毒也成了失踪人口,从此杳无音信。不知道哪个善于拍马屁的战士,在回军的路上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从此“三箭定天山”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武艺高强,声威服人的大将。这个名传千古的故事,也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奋勇向前、砥砺前行。

不过,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不太美好的尾巴。

薛仁贵在追击叛军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带着投降的俘虏,留在后方又怕他们叛变,于是就把他们全部坑杀了。并且他又接收了不少贿赂,还把俘虏过来的铁勒族女人纳为了已有。

主帅郑仁泰看到薛仁贵立此大功羡慕不已,有几个部落向他投降。他不但拒绝了他们的投降,还把他们的女人抢了过来,赏给了出征的将士。于是,这些部落纷纷四散而逃。

有人向郑仁泰报告,这些人在逃跑的过程中,把牛羊马匹丢的到处都是。郑仁泰大喜不已,挑选了一万四千名骑兵,脱掉了铠甲,向这群牛马羊拼命地冲了过去。

但可悲的是,这条消息是假的,他们穿过了大沙漠,一直到达了仙萼河(今色楞格河),粮食吃光了也没有看到任何敌人。

在回军的路上,这群饥饿的将士不得不杀掉了战马食用。但是,即便如此粮食仍然不够食用。最后,他们不得不向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战友举起了屠刀。等回到军营的时候14000人,被吃得只剩下了700人。

真的是无言以对,一将成名万骨枯,这又何止是万骨?

只能说战争的残酷向来如此。每一场让人热血沸腾的胜利,背后都有着无数战士的鲜血。亡国者,男人被杀,女人被淫。可胜利者,不一样是血流成河?

但令人绝望的是,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战争,就像毛主席所说的:“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的。”

如此,我们所能做的,除了不怕流血的胜利,好像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