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皇帝最后什么情况(皇帝三个儿子的命运不同)(1)

图片源自网络

《琅琊榜》真的是百看不厌的一部剧。什么时候重刷,都有同样的感动和不一样的启迪。

曾经沉浸于霓凰与梅长苏的重逢,这是爱情的美好;曾经沉浸于蔺晨与梅长苏的相惜,这是友情的珍贵;曾经沉浸于聂风与梅长苏的相认,这是同生共死的情分;曾经沉浸于飞流与梅长苏的相伴,这是兄弟的深情;也曾经沉浸于萧景睿与言豫津的相知,这是知己的情谊……

其实,《琅琊榜》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就是因为剧中把每个人物,哪怕是配角,都塑造的惟妙惟肖、有血有肉吧!

琅琊榜中皇帝最后什么情况(皇帝三个儿子的命运不同)(2)

图片源自网络

今天是由于“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感悟。

朋友大清早就感叹说自从自家的大宝和小宝,明明是同爹同娘,怎么就性格脾气相差那么大,一个静一个闹,一个脾气火爆一个性格温吞……

昨晚正好重温《琅琊榜》,就忽然想起大梁皇帝的三个儿子:太子、誉王和靖王,不也是妥妥的不一样吗?

只不过,在皇权天下的时代,皇帝儿子的成长史,大约都是透着血和泪、相争和阴谋的历史吧!而《琅琊榜》中,三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能够清晰的看到其母的身影。

琅琊榜中皇帝最后什么情况(皇帝三个儿子的命运不同)(3)

图片源自网络

【太子】

太子生性贪婪、懦弱;从私炮坊一案和动辄就去找母妃哭诉等行为,就可以窥见一斑。

而他的母妃,越贵妃,则属于胆大狂妄、无视人伦礼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强势个性。

从最初为了拉阵营而企图使用“情丝绕”来对付霓凰、即便东窗事发也敢无理辩三分;到私炮坊爆发时,一边痛斥儿子的贪婪,一边迅速想主意找对策;最后即便被贬,依旧为想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正因为这样强势的母亲,才会带出懦弱的孩子;正因为自身心思不端(排除异己),欲念太强(扶子上位),溺爱太重(处处筹谋),才会让本就是一宫太子的孩子,把手里好好地一幅王炸打坏了……

越贵妃对太子,多为高高在上的训斥、积极地筹谋划策,但她也总是会身不由己的挡在太子的前面,企图为他挡风遮雨。

琅琊榜中皇帝最后什么情况(皇帝三个儿子的命运不同)(4)

图片源自网络

【誉王】

誉王生性阴冷、执拗、极端,为达目的誓不罢休,却偏要端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做派,若非如此,怎会成为林殊复仇链上重要的一环?

他是自幼长在皇后身边的亲王,与言皇后虽非亲生母子,但总是要同甘共苦、福祸相依的一对养母养子关系,不管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皇位),还是要面对共同的敌人(越贵妃母子),他们除了同仇敌忾,都别无选择。

只是正因为誉王深知自己是养子,总有“名不正言不顺”的自卑感在作祟,也因此他总想自己做的更好一些,一路与太子明争暗斗,各有千秋,只不过他要上位,所以比太子会更辛苦一些。

言皇后作为后宫主母,本应是人中龙凤的尊崇,可惜自古三千后宫,佳丽如云,皇后也不过就是一个尊称罢了。再加上娘家虽也尊贵,但亲兄弟言阙心灰意冷,所以娘家无依;也正因为此,她更渴望誉王能够上位,这样她未来的日子才会更加稳固。

她对誉王抱以厚望,所以把压力都释放在誉王身上,才成就了誉王在“自大与自卑”中不断变化的性格,而身世大白之后,在败局未定的情况下,宁可孤注一掷(逼宫造反),也要拼个你死我活。

皇后对誉王,总是站在他的身边,给他人脉,为他筹谋,但最终还是需要誉王自己去努力争取。

琅琊榜中皇帝最后什么情况(皇帝三个儿子的命运不同)(5)

图片源自网络

【靖王】

萧景琰本是最不被皇帝看好的一位皇子,只因为人刚正不阿,不懂得委婉逢迎。生母静妃有生性淡薄名利,不争宠,也不愿去争。

所以最初她会任由靖王带兵打仗、保家卫国,虽辛苦,但不涉及朝政,不陷于党争;做一对安安静静的母子就好。

也正因为是靖王这种个性,才能够成为京城里最亮的那颗星——林殊的至交好友吧!

命运之手也好,梅长苏背后的推波助澜也罢,最终还是把萧景琰有幕后推到了台前,成为竞争上位的一员。

与此同时,可以看出静妃才是真正心思细腻、有勇有谋的人。一袭花香,就把皇帝的心缓缓又牢牢的抓住,无关情爱,只为靖王助力罢了。

也正是这样的神助攻,才能成就靖王的功成名就吧!

作为母亲,可以隐忍,也可以爆发;教会孩子正直、善良、重情义;也为孩子的前途添砖加瓦,默默守护。

静妃对靖王,更多的时候是站在靖王的后面,看他冲锋陷阵,看他侠肝义胆,默默的为他准备一箪食,但靖王却心中很是安然,不管是静妃还是自己,安全感满满。

琅琊榜中皇帝最后什么情况(皇帝三个儿子的命运不同)(6)

图片源自网络

虽然《琅琊榜》仅仅是一个故事,但故事里的事,本就是源自生活的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管是故事里,还是生活中,真正地爱孩子,就是要培养他独立的人格、坚强的个性、百折不挠的精神,还要让他学会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安于平凡,但又拥有足够的实力。

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我们看过的每一部剧,只要用心,都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启迪;学会学习,勤于思考,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一路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