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生产队的时候,一年到头只是盼着公社那支电影队,巡回来村里演一场电影。那可是让人们盼星星,盼月亮,一两个月才能看一回电影的稀罕事。多数时候是一些老掉牙的影片重复放映,但依然引发一场人们拖儿带女,倾巢而出、争相观看的盛事。
那时候的孩子们,寒暑假比较长,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星期六和星期天都不上课,也没谁利用节假日补课,更没有什么家庭作业。大人们也不催着去写作业。孩子们可真是自由自在。白天除了拔草喂羊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尽情地玩,尤其暑假里,洗澡,套知了,或者自己制作玩具。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孩子们不比现在的孩子笨,他们制作的玩具,许多就地取材,今天看来,仍让人感到十分新奇。
下面的几种玩具,看了以后,你不能不佩服那时候的孩子们的聪明才智。
一、“货郎鼓”。两只火柴盒,两颗黄豆粒,一节高粱杆即可。制作成以后,两手合掌,搓动那节高粱杆,小小的货浪鼓便快活地左右转动起来,那两粒黄豆忽左忽右摆动,撞击得火柴盒啪啪作响,实在有趣。
二、冲锋枪。一节细竹竿,一节竹劈子,在主干的正面和侧面各挖出三个孔,插入竹劈子用一根细线绳将竹劈子的前端拴上,通过竹筒内部将线与后方的扳机连起来。装子弹时,往后拉动扳机,子弹入膛。拨动扳机,子弹被弹出。子弹一般用胶泥做成球形。
三、自制大号陀螺,选一节木棍,成年人手腕粗细。将一端削成圆锥形,截下来,在尖端处楔进一颗铁定,钉帽朝外。陀螺就制成了。可以缠绕上细线绳甩出去,借助细线绳迅速脱落的惯性,那陀螺便在地上旋转起来。也有用砖头刻制的,形状与木质的相同。但因为较重,往往用细木棍绑上破布条(如同画上的神仙拿的拂尘),用来抽打,那陀螺便在不停地抽打下,滴溜溜转个不住。
四、自制小号“陀螺”。从大扫帚上截下一段粗些的竹棒,削成四棱柱形,然后将三五枚有孔的铜钱套上去,可用桃杏树上渗出的汁液粘在一起,旋转时形成合力。再用一根火柴棒粗细的实心竹棒儿,一端削成圆锥形,插入柱子孔里,锥形朝下。最后缠绕上细线,捏住露出的竹棒儿,猛地扯动细线,让陀螺迅速转动,然后放到硬地上,那小陀螺便会在原地旋转好久,很少往别处移动。或者放在一只空碗里,那小陀螺便在碗底上转动很长时间而不倒下来,因为碗底硬且滑,阻力小。
五、“滚铁环”。截一段较粗的铁丝,俗叫“豆条”,窝成圆的,两端连接起来,再用一根细木棍,用铁丝弯成马勺形,绑在细木棍上,推动铁环,人跑得越快,铁环滚动越快,越不容易歪倒。
六、橡皮鼓。用一只广口罐头瓶,上面蒙上一片儿报废的内胎,周边与瓶口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用竹筷敲打,能发出“咚咚”的鼓声。
七、独轮车。截取一段高粱杆,长一米左右,把一端一分为二;再截一段竹筷;切一片厚约三厘米左右的萝卜块,越圆越好,用截好的竹筷在中心处穿透,搅动一下,使孔洞变大一些,然后放进劈开一端的高粱杆里夹住。放在地上推就行了,萝卜轮子滚动起来,也颇有情趣。也可用缝纫机用过的线轴做轮子,上下各一个,用橡皮筋连起来,推动时,下轮转动,带动上轮也跟着转动起来。
八、土弹弓。选一只树杈,成“丫”形,将一根有弹性的皮条(剪下橡胶内胎一窄条或者气门芯若干根并在一起)扎在两个杈上。用胶泥制作弹丸,普通玻璃球大小。这样,把玩自制的土弹弓,很有成就感。
九、射水枪。用一段竹杆,一端带节,钻一小孔。另一端不带节。中间如有节,可捅通。再用一根竹筷,一端用布条缠绕,绑紧。插进竹筒里,如同注射器。抽水后,推动竹筷,里边的水便在压力下,从前端的小孔中射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