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视频

每到清明,新建镇七甸村重力自然村的杨建平一家都要在中堂摆下一张方桌,摆上果品、菜肴等,祭奠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牺牲的父亲杨洪芝,中堂的木墙壁上挂着一张烈士的画像,略显稚嫩的脸庞,眉清目秀,穿着解放军军装。

少年英雄杨靖宇(少年英雄杨洪芝)(1)

杨洪芝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他牺牲后几年,当他的大妹妹杨子娟生了一个儿子时,父亲杨炉奎主张把这个孩子过继到杨洪芝名下当儿子,取名为“杨建平”。

“父亲牺牲时只有18周岁,我外公生前一直想到台州椒江去看看他,但路远不便,只有每年在家里对着那个方向祭拜。”说到这里,杨建平哽咽了。

清明节前夕,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登了烈士寻亲的信息,其实缙云这方和烈士的亲属一直有关注和联系。4月5日,记者跟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去看望了杨建平。

杨洪芝,新建镇七甸村重力自然村人,《杨氏宗谱》记载生于1936年11月18日(农历),名为“鸿枝”。1953年2月在本县入伍,1955年1月18日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英勇牺牲,被追记二等功一次,安葬于台州椒江的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内。

“2005年解放一江山岛50周年时我们去过椒江,我终于踏上了父亲为之流血牺牲的热土……”杨建平说从小他就知道父亲是位英雄。

少年英雄杨靖宇(少年英雄杨洪芝)(2)

时间逆流而上,回到了1955年1月18日。这天上午8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向一江山岛发起进攻。杨洪芝所在的60师178团3营10连奉命参加战斗。杨洪芝人小但志气高,又机智灵活,临战前调任连部通讯员,负责在战斗中用信号枪和旗语与上级联络。

炮声隆隆,下午2时29分,突击连队登陆成功,随即向203高地发起冲锋。站在显眼处手拿信号旗的杨洪芝成了敌人的活靶子,他遭到敌人火力射击,左臂负伤流血不止。

“立刻撤离火线!”司务长下令。

但倔强的杨洪芝没执行命令,依然坚守岗位。之后又2次中弹。他的双腿因中弹不能行走,但他用手在地上爬,跟着部队一起前进。

连长下了三道命令让他原地等待救援,但决意不退,紧跟着部队,一步一步艰难地爬行着,誓死要完成自己的联络任务。

疼!真疼啊!杨洪芝分明感到了钻心的疼痛,但他爬行的双手一刻也没停下。

下午3点48分,南北一江山岛的四个制高点全部被我军占领,红旗插上了203高地。

在漫山的硝烟中,突然,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爆炸掀起的大堆土石将杨洪芝深深地掩埋。

第二天,打扫战场的部队把深埋在泥石堆中的杨洪芝遗体挖出,只见他一手紧握红蓝两面小旗,一手紧握枪支,两脚已被岩石砸得血肉模糊。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恸哭,遗体运回海门,并安葬在椒江烈士陵园的青山上。

少年英雄杨靖宇(少年英雄杨洪芝)(3)

鉴于杨洪芝烈士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功绩显著,部队党委决定:追记二等功一次,并号召全体指战员向杨洪芝烈士学习。

走进解放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可以看见他,手拿信号旗,随时准备向前冲,纪念馆为他塑像,让他永远活在18岁!

少年英雄杨靖宇(少年英雄杨洪芝)(4)

在杨碧钟心里,堂叔杨洪芝永远活着,“我今年80岁了,他比我大6岁,86岁了。”坐在中堂的凳子上,杨碧钟宛然看见一位少年正在认真地编着竹篾。“他小时候学做篾,还没学出师就报名参军了。他常在这儿做篾活。”杨碧钟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正月,叔侄俩去里西岩(一处地名)玩,他就要堂叔背他,堂叔二话不说,背起他就爬山,“有100多米长的路吧。”

后来,杨碧钟去读书,杨洪芝去参军,两人就没联系了。得知杨洪芝牺牲时,杨碧钟很难过,又很敬佩他,“他人很忠实,这和他后来在部队英勇无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一脉相承的。”

少年英雄杨靖宇(少年英雄杨洪芝)(5)

杨家的家风好,父亲为人正直,解放初是农会长,村里人都叫他“农会长”,不叫名字。他曾把大儿子送去参军,但因为身体原因又回来了。

受烈士精神的影响,杨建平的儿子杨镇长大后也去参军。从小他就听着烈士故事长大,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

如今,杨镇退伍回家,在一家厂里上班。每次回家,他总是要到中堂那瞻仰下爷爷的遗像。现在,他有了一双女儿,他要把爷爷的故事讲给她们听。

少年英雄杨靖宇(少年英雄杨洪芝)(6)

杨建平一家

“生活在英雄曾经生活过的房子里,挺好的。”杨镇说。

杨家老房子外面有条小路,通往村口,时已四月,草青青,树绿绿,流水淙淙,一年又一年,它们一直在等着一位少年回来……(来源:缙云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