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他也有不少的婉约词,并且词的类型种类繁多,包括田园、山水、羁旅、诉怀,甚至还有不少描写爱情的词。
辛弃疾在一阙名为《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的词中,开篇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爱情佳句,那就是:“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首词,堪称是辛弃疾词中最深情之作!
一、词意解析辛弃疾二十一岁从军,一生致力于南宋的抗金事业,他在军事上与文学上皆有建树,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南宋豪放派词中的翘楚之作。
但是与此同时,辛弃疾也写过不少的婉约词,而且佳句层出不穷,还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缠绵悱恻的句子。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向谁诉”等等。
这首《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全词在辛弃疾的作品中,知名度并不算太高。但是当中的佳句,也是许多婉约词爱好者耳熟能详的,现摘录全词如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是一篇“代人赋”,意思就是说,这是辛弃疾代一位女子所作,词意是讲:
一个春天的傍晚,寒鸦掠过一片池塘,向自己的巢穴飞去。塘岸上,柳树刚吐出新芽。眼前的景色,孤寂中带了一点温柔。鸟儿都回家了,可是我的心上人,他在哪儿呢?假如人间少一点点离别的恨,我们的头发就不会白了吧?可现实是,我已肝肠寸断,热泪难收,我思想起他,再度爬上了小红楼。明知道隔着山峦看不着他了,我还是身不由己,倚阑眺望。
佛家有七苦,其中之一就是“爱别离”。《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思君令人老”的说法,因为与爱人分离时间太久,长久地相思,最终抑郁成愁,便愁白了头。
辛弃疾这首词,用字凝练,不过语言比较平实,在他众多作品中只能算是中等的水平。可是“不信人间见白头”,依然成为了经典佳句。这是因为他在运技上采用了“大巧不工”的方式,直接戳准了读者的心思。
红颜白发,为爱情而折损容色,是一般女子不能接受的。女子爱惜自己的容貌,胜过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比起对心上人的思念来说,自损容颜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过,如果这世上少一些离恨,她们就不必白头了吧,而这也就是女性读者最想要的。
除此之外,这一首词写“寒鸦归巢”反衬女子的孤寂,写“杨柳新绿”却透着春天的希望。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词意淡然而悠远。
二、辛弃疾与“《鹧鸪天》”《鹧鸪天》是一个词牌名,可惜曲调失传。古代人说:鹧鸪的叫声像是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因此鹧鸪调,最适合用来写相思离情。辛弃疾非常奇怪,我们看他作的豪放词,再细细想他那金戈铁马的青年时代,很难想象,如此一个铁血男儿,也会写出那么多缠绵婉转的爱情诗篇。
有人统计,辛弃疾一生写了620首词,其中《鹧鸪天》就有63首,超过了十分之一!在他写的这些《鹧鸪天》中,有不少都是写相思情深的作品。虽然冠以“代人赋”的名义,说是替别人写的,但是很难说不是写自己的心声。
一个人的创作,都是从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出发。假如他没有体会过离别相思的苦楚,就不会萌生出“若教眼底无离恨”的想法了。辛弃疾不光爱写相思、离恨,还特别爱“白发”。他的词中,动不动就要变“白发”。比如“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春风不染白髭须”,“多情白发春无奈”等等。
这大约是因为他仕途不顺,抱负难申,遇上了很多愁情和烦事,最后抑郁成结,渐渐染白了头。所以他在“代人赋”里,才会感叹:假如少一点分别的忧愁,我就不信,我头发会白了。
看到白发就犯愁的,其实不止他一个人。李白也曾作《将进酒》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因为白发象征着衰老,象征着人生余下来的时间不多了。所以难怪,有人怀疑辛弃疾这一首“代人赋”其实就是代他自己作的词。在古时候,诗词作者,经常在作品中自比妇人,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辛弃疾少年时代,也曾挥斥方遒,于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他的毕生心愿就是领兵北上,恢复中原。可是,他的梦想与愿望,就这样在奏折之中,一年又一年地流失。贬官,复用,再被弹劾……等到南宋铁血宰相韩侂胄上台之时,再想要任用他,他已经年老多病,卧床不起了。
他看着镜子中,齿摇发脱的沧桑老者,那还是自己吗?那么多白头发,都是因为暗恨山河破碎,不能统一才“恨”出来的呀!如果没有这种遗恨,我就不会衰老得这么快吧!很想领兵去打仗,或者是想站到城头上,去看一看,北边的景况如何了。明明知道看不见,可是就是忍不住倚阑眺望。
结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我们鉴别一首词是否优秀,就要看它当中描述的内容,是否可以被无差别地引用到不同的场合。诗词的内容越“不具体”,可以用到它的场合就越多。那么,它传播的范围就更广,它的生命力也就更强。
辛弃疾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见白头”就是这样,无论你当它是“代人赋”,还是自叙;无论它讲的是爱情,还是借以抒发爱国情怀,其实都说得通。
辛弃疾一生词作,佳句颇多。当中的意义,大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慢慢地咀嚼,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