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轰轰烈烈走向理性有序的一年经过两年多的大浪淘沙,创业者、创业服务机构逐渐归于理性,“互联网 ”创业也由人尽可为变得人尽小心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双创”,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双创格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双创格局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轰轰烈烈走向理性有序的一年。经过两年多的大浪淘沙,创业者、创业服务机构逐渐归于理性,“互联网 ”创业也由人尽可为变得人尽小心。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双创”。
《经济》:今年两会多次提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深度解读“创新创业”的含义?
方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在当代中国,创新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各行各业都在用。创新本来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按照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解释,创新是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去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的行为。后来,新熊彼特学派解读为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在我看来,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同时它还包括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鼓励创新,也就是允许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创业者可以用企业家精神和更加开阔的思维去经营自己的事业,让创新的思维贯穿创业始终。
赵振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要选择好创新载体,创新载体不是别的而是企业。固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是创新主体,但最主要的创新载体一定是企业,因为没有企业,再好的创新也只能在实验室里睡觉而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为创新提供好的环境特别是容忍失败、容忍求新追异的社会文化环境。创新就会失败,因为只有反复地试错,才能有正确诞生。每一项重大技术诞生的背后都排列着无数的失败。颠覆性技术不是一时脑子发热凭空产生,而是长期技术进步的积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胜无以至大胜,只有无数小的技术变革才能最终达到颠覆性技术。创新就是否定,否定就会惹来非议,这就要求必须创造能够容忍失败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滕纯(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创业不能仅仅被视为创办一个企业,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创造性地开拓或者破坏旧有规则,需要针对性地教育,以促进社会的创业氛围,培养创业者。
胡乃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从就业政策的一系列转变上来看,就业和创业的壁垒将变得越来越易击破,也将会越来越市场化。我国就业政策目前出现了多方面的转变,就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转变。中国传统就业趋势是偏向第二产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对第三产业的大力倡导,使得就业方向也发生了改变,逐渐朝着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方向发展。由于“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大众的创业势头因承载了互联网时代的便捷性而逐渐高涨,各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兴行业崛起,传统行业也纷纷投身互联网的大潮,企图从中分一杯羹,而这些“互联网 ”的新行业大多属于第三产业,有着巨大的用工需求。
另外一个转变是,促进就业的政策越来越灵活多样。我国曾经对就业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存在争议,但是现在,国家则倾向于市场主导创造就业岗位,而国家则会根据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政策支持,比如宏观上的财政货币政策,微观上的专业培训和税收、财政、土地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国家开展的针对就业的服务,比如户口、档案及对具体行业的政策上的支持。甚至出台了允许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或事业单位研究人员停职3年下海创业的政策,且在3年之后允许其回来继续任职,期间工作岗位、人事关系等都不变,以创业带动就业。
《经济》:针对“双创”,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以提供支持呢?
吴启迪(教育部原副部长):两会刚刚开过,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不仅要创新发展,而且要绿色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 ”计划的引导下,职业教育要积极投入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服务 “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努力。
王洪林(北京市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研究所副所长):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才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思想创新还是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付出,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合法保护就会使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历史实践表明,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的国家,其创新能力普遍较差,很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科技发展较好的国家同时也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同样印证了上述观点,前些年我国许多行业如电器、计算机等的发展主要靠借鉴和学习已有的技术,虽然有过一段发展状况较好的时期,但是能够在国际上立足的自有民族品牌和自主创新成果少之又少。那时我国虽有专利法,但执行力度不够。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对侵权行为的严厉打击,大量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树立了很多优秀民族品牌。所以设立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所必须的。
滕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2015年以来,从发展众创空间到打造规范统一的共享共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到建立总规模为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不断清除创新创业的束缚和羁绊,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方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创业创新。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四众”新模式、新业态。
2015年12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时指出,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65万人,就业创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他强调,要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一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二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三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四是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建立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的长效机制。
胡乃军:国家在贷款、税务、工商等方面都给予了创业者以支持,尤其体现在税务和贷款方面。
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在2014年从两万调到了三万,也就是说每个月营业额在3万元以下的小商户都是不用纳税的。这对于刚创业的小规模纳税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惠。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够进行定向优惠,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一些创业基金的成立就证明了这点。另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就业政策也正在从大城市逐步渗透到中小城市。
《经济》:创新创业教育应如何开展?其重点都有哪些?
王炽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理事长):最近都在提倡创新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以后几乎每天都在谈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是创新驱动发展,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教育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计划经济时是资源驱动发展,以后是投资驱动发展,现在就是创新来驱动发展。全国都在提创新创业,所以从最基本的教育层面就要开始适应社会的发展,改掉我们教育体制的弊端。因为教育也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也会导致高等教育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校园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校园风气也会发生改变。
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其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不能强迫学生主要搞创业,而忽视就业。马云、俞敏洪的创业经历和人生经历可以作为一个例子给学生们讲,但是他们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也是经过反复摸索、反复失败才有今天的成绩。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包括教育学生转变思想,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
王佐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如果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建设一所学校的重点,那就是人才、器材、教材,这是课表上的课程,还有就是校园文化,这是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学校里面就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现在对显性课程研究的比较多,但也不一定充分,隐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而言力量弱的多,值得提高重视。
季明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首先,必须加快终身学习立法。教育法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至今已达20年之久,必须刻不容缓地推出终身学习法,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大国列为国家法定目标,并且明确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以及各类组织对于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定责任。其次,在全社会鼎力普及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是“学习大国”的重要思想基础。第三,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普通学校改革。贯穿终身学习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增强学校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将有利于促进各类教育自觉地走向融合,扩大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机会。第四,把推进终身学习列为高等学校重大责任。虽然中央早已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列为战略目标,但是,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高等学校对此不重视。第五,切实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大国的重要基础,要加快扩大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的覆盖面,迎接我国学习型社会全面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第六,坚定不移地办好开放大学。这不仅是多建设些一般意义的“大学”,更是加快推进老电大战略转型,加快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进而建设学习大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最后,要鼎力建立国家学分认证制度。这是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大国”的一项核心制度。对于统一教育质量标准,提高、确保教育的质量,充分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其流通、共享乃至确保教育的均衡、公平,加快教育信息化,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和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效率,创新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模式,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特别是对于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搭建各级各类教育深度融通的“立交桥”、落实学习大国的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刘铸(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再定位(培养标准)、再设计(课程体系)、再扩展(实践环节)才能与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走向融合。在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当前行业、产业发展对于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为出发点,借助于专家委员会,在行业实践专家、理论研究专家共同商定的职业能力需求标准基础上,结合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学科、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以此架构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模块群,并具体化为某个知识点和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完全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一个“需求倒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制机制制定模式。
具体可以分为传统方式修订和全新式修订两种。其中传统方式修订是基于传统的培养方案,改良式修订,即深挖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运用创新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鼓励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设定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学模块,运用成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团队研究性学习,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录制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共享课程。面向各专业学生征集相应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本土化案例,开展校内外案例征集活动,从而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各类专业教育中都能进教材、进头脑、进案例、进课堂,开展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复合式协同创新。
全新式修订是基于全新的理念,进行的颠覆式修订。即成立由高校学科建设专家、行业专家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首先建立标准职业人模型,梳理知识和能力构成,反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倒推方式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高校应以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应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需求紧密对接;应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标准,并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
《经济》:创业服务机构如何更好地为创业者提供帮助?
蔡本睿(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会长):“智汇城”是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汇城”在为促进产业发展、服务创新创业,汇集了众多要素。在政策方面,房山区在人才、科技创新、科技文化小微企业等方面有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大学生及有志创新创业人才从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工作;在打造高端服务平台方面,“智汇城”精心搭建了科技条件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孵化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专家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协同创新研发平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和服务保障等十大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科技研发、交流沟通、创业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等全方位服务和保障支撑;在营造创业空间方面,“智汇城”通过租赁与建设并举拓展物理空间,建立科技创新种子遴选、科技创业苗子培育、小微企业成长孵化、科技企业发展加速等多级创业孵化体系。(本刊记者孙赫泽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