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前文,同感共情中的同病相怜情结,会严重阻碍咨询关系,使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同感共情泡沫化,也会导致来访者对咨询师关系和过程产生阻抗。

从根本上讲,“同病相怜情结”可能是咨询师个人成长中某些未完成冲突或未完成事情的作用,它使咨询师本能地过分同感共情,来访者的某些感受。

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是什么病(同感共情中同病相怜情结的危害)(1)

陷入咨询师反移情的泥潭,从而丧失对咨询关系的中立性与公正性。接下来,详细记叙一下同病相怜情结的危害:

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以己度人,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知对方的感受,会丧失心理咨询的客观性。

最初学习心理,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这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放像镜子一样放到了外部世界。

一个人心里有什么,就会在世界上看到什么。现代社会信息超载,物质丰裕,想要什么样的东西,想看到什么,都有。

那么,什么会经过你的过滤机制进入到内心呢?这取决于你心里希望什么进入内心,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你觉得世界是好的,就是好的,你觉得世界是糟糕的,就是糟糕的。

这是投射性认同最经典的解释。还有一个解释是,我看到的一个案例,人会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

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是什么病(同感共情中同病相怜情结的危害)(2)

其中最经典的应该是主题统觉测试。心理学认为,人的心境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就会看到什么。同一张模糊的照片给不同的人,他们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解读。

第一次看到时很惊讶:为什么一样的照片给10个人,会有10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这是一种辅助了解人的测试。

投射性反移情

它是说,将自己当年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爱与恨移情到来访者面临的重要他人身上,会丧失心理咨询的中立性。

既然是投射,就可能会投射正向的感情,比如亲密舒适,喜欢,欣赏,愉悦,也可能投射负向的感情,比如怨恨,讨厌,愤怒,恐惧,焦虑,沮丧,无助等等。

在咨询中,咨询师向来访者投射了自己负面的情感。不用想,这一定会影响咨询效果,是非常不专业的表现。

说明咨询师有心结,心里有个疙瘩没有解开,没有被看到。其实生活中的反移情非常常见,昨天还听家庭关系老师郁辉辉解读说:

一件事情让你这么愤怒,20%是因为当下发生了这件事,80%的可能是当下发生的这件事,让你想起了曾经有过的一种情绪或感受。

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是什么病(同感共情中同病相怜情结的危害)(3)

于是把这种情绪投射到了这段关系中,投射到了对方身上。其实在恋爱初期,这种情况很常见,对方做出一个行为,我们会有美好的解读,两个人都会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

然后等时间长了,会有幻想破灭,遇见真实的那个人。在这个时间段会发生的,是反移情,是两个人刀兵相见。

过分热情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诉表现出过多、过快的理解,反而令对方不自在,制造同感共情泡沫。

在我看来,感情是慢慢的、一点点加深的,欲速则不达。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太快了不好,过分热情会很累。

说到过分热情,我总会想起《扪心问诊》中保罗的样子,他是一个内敛、冷淡,甚至有些冷漠的中年人。

想象一下,如果有个医生见到我特别热情,我可能会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可能会觉得这个医生有问题,因为医生每天见到的患者太多了,所以他的阅历,他的经历,没有办法让他很热情。

无论多么热情的心,遇到冰冷的现实,都会熄灭,都会冷却。所以如果有一天,我面对某个来访者特别热情,且不是第一位来访者。

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是什么病(同感共情中同病相怜情结的危害)(4)

那么我就需要谨慎,这种反常里有着什么样的反移情,是我心里的哪个心结没有完成,没有解开。遇到这种情况,我需要的是探索自己。

总结

当我们看到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悲伤,这种悲伤是和那个孩子的自体相符合或类似的,小孩这时候也感到悲伤。

由于看到小孩的那个人认同和感受到那个小孩的悲伤,他们在比这在彼此的自体感受上是一知或类似的,这就是一致性反移情。

拉克尔强调,一致性反移情是心理咨询关系的双刃剑,它既可以强化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同感共情,也可以误导咨询师过分关注自身的未完成冲突。

也有学者指出:“没有潜意识层面的反移情,就没有同感共情,就没有分析本身。”甚至将同感共情视为“正常的”反移情。

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是什么病(同感共情中同病相怜情结的危害)(5)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同感共情,是因为有可以被来访者投射激活的原始客体关系。因此,没有对一致性反移情的理解,是很难达到真正的同感共情的。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需要咨询师治疗师,能对此反移情,有很敏锐的洞察力,并将其作为理解来访者的重要方式或途径。

这段话的意思是:同感共情可能是正常的反移情,就是来访者身上的情绪,我认同,我们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没有那么清晰的分别,一定是反移情,或一定是移情。在咨询中有移情一定是好事,证明来访者在展示自己的问题。

反移情有着重要的价值,绝对值得重视。需要观察,需要留意,需要洞察。

谢谢你的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