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吃货,自然深谙“不时不食”的番禺饮食文化精萃冬至将临,在林林总总的应节食材中,笔者想起了有“大石三宝”之称的其中一“宝”——慈姑因为从小到大,脑海中“慈姑烧肉”这道菜与农历新年是划上等号的而慈姑的最佳尝味期(收获期)正是12月底至翌年2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生不过四菜一汤?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生不过四菜一汤(当造慈菇食不宜迟)

人生不过四菜一汤

作为土生土长的吃货,自然深谙“不时不食”的番禺饮食文化精萃。冬至将临,在林林总总的应节食材中,笔者想起了有“大石三宝”之称的其中一“宝”——慈姑。因为从小到大,脑海中“慈姑烧肉”这道菜与农历新年是划上等号的。而慈姑的最佳尝味期(收获期)正是12月底至翌年2月。

慈姑又名茨菰。番禺种植慈姑历史悠久,有古诗记曰:“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鉏耰女下机。掘得茈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我区的慈菇主要产区为洛浦街的东乡村、沙溪村、洛溪村。洛浦出产的慈菇个体较大,品质特优,近年更荣登番禺“十大名特农产品”之列。

在李时珍眼中,慈姑俨然慈母:“慈姑一根岁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其叶像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在番禺人眼中,慈姑寓意多子多孙,过去多以慈菇比作男丁并赠予新嫁的女子,寄愿“来年生个慈菇丁”。对于食客而言,形象、寓意都可以忽略,味道才是关键。

慈姑的球茎扁圆形,肉质较坚实,皮和肉均呈黄白色,含丰富淀粉质,稍有苦味。因其味甘而带苦,并不是人人懂欣赏,尤其是怕苦的小孩。作家苏童的短篇小说《茨菰》中,乡下姑娘彩袖用瓷片刮过的茨菰和在无人的厨房偷吃过的茨菰烧肉都隐隐透出悲苦之味。但在笔者看来,苦是彩袖的,慈姑烧肉却是好吃的。

慈姑因其稍有苦味的特质,所以与肉一起烧才是“最佳拍档”。慈姑烧肉、慈菇炒瘦肉、慈菇炒腊肉、慈菇焖牛肉、干锅慈菇鸡、沙锅慈菇焖鹅……笔者吃得最多的,也是最家常的慈姑烧肉:慈菇去皮洗净捞出控水(慈姑记得要去尖芽,不然带苦味),五花肉切块备用;热锅下油,油热后下五花块煎至出油且四周金黄后下姜蒜末炒香;加入辗碎的冰糖末炒至上色,调少许老抽炒匀;下入处理好的慈菇,烧到慈菇熟烂后调入盐调味,收汁后撒上葱花即可。

番禺民俗文化专家屈九在《家乡滋味》一书中介绍,番禺以前还有一味著名小吃——慈菇饼,做法是先将慈菇去皮,将之在沙盘磨成慈菇浆,将此浆加上少许精面粉,再加些虾米粒,半肥瘦腊肉与粉捞匀,用瓦匙勺一勺一勺铺平煎熟。但因做工烦琐,早已淡出酒楼食肆。笔者作为吃货的资历还不够深,未曾尝此美味。

慈菇不仅可作蔬菜,而且还有药用功能。鲜慈菇切碎,加上适量的冰糖和豆油煎煮,临睡前服用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咳血。另外,将慈菇捣烂与生姜汁调匀,涂敷于皮肤肿痛处,有消炎、退肿、止痛之效。

不管你是爱上慈菇的味道还是作用,现在正逢慈菇上市,“食”不宜迟。

(李敏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