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发展之你我见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的国家工业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大意是:为什么中国的汽车工业要走这样一条道路(指合资),要把“狼”放进来呢,其目的跟“放蛊”一样当时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显然还没有具备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实力,有随时被吞并和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正所谓一颗苍天大树的长成必定要经得起大风大浪和风吹雨打奇瑞汽车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发展环境里一路走过来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奇瑞奖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奇瑞奖项(奇瑞发展之你我见)

奇瑞奖项

奇瑞发展之你我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的国家工业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大意是:为什么中国的汽车工业要走这样一条道路(指合资),要把“狼”放进来呢,其目的跟“放蛊”一样。当时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显然还没有具备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实力,有随时被吞并和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正所谓一颗苍天大树的长成必定要经得起大风大浪和风吹雨打。奇瑞汽车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发展环境里一路走过来的。

奇瑞,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走的步伐也是跟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正走在西方跨国汽车企业已经耗费百年时间走完的路。特别是近十年来,外资的蜂拥而上,内部的市场挤压,让奇瑞走得尤是艰辛和困苦!

而如今面对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中国车市,奇瑞的压力非常之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成本价格的飞涨与国产汽车高性价比优势的矛盾,也有奇瑞汽车技术型路线与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大流不同步的矛盾,还有奇瑞下游的销售商、上游的供货商、乃至于奇瑞车间工人的待遇与奇瑞汽车当前的市场销售低迷状态的矛盾等等。这一些列的问题都摆在奇瑞面前,困扰着奇瑞。

如何才能让奇瑞汽车继续生存下去,实现盈利,走出现在的低谷?

首先,应当是决策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路线问题。说到奇瑞,不得不说尹同跃以及奇瑞的高层,他们带领奇瑞在过去二十年里发展路线方面发生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信心满满,到全面占领市场,大搞宏远规划实施多品牌战略,再到之后的压缩战线,集中力量正向研发,继续埋头搞技术和科研……这个应该可以看做奇瑞汽车自我发展成熟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意义就用“破釜沉舟、涅磐重生”来形容吧。尹同跃的思想,是坚持要走技术型路线的。从他带领奇瑞汽车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中间无不是扮演着一名汽车科研者、技术工程师甚至于汽车工人的角色,他不是商人,不是李书福、也不是王传福,他就一汽车科班出身,对汽车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汽车人。奇瑞的发展,离不开他的一手操办。就从目前奇瑞的发展状况来看,技术型的路线并没有走错,虽然目前暂时陷入了一个僵局,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生产企业,注定是长不大的。

为什么这样一个走正确道路的车企在中国市场却又吃不开,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大家也清楚吧。借用某媒体的一句评论:“这是一个浮躁的市场,一个物质化的相当庞大的市场”。

如果因为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依靠一两款车型而走红了市场,奇瑞也照着葫芦画瓢来个走量未尝不可?也是可行的,但是要看清楚,奇瑞走技术型路线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

技术型路线的着力点要去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也就是消费者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感受得到的技术,才是当前需要走量的根本,忽略了这个,我看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在当初,作为汽车行业的世界各大巨头品牌,无一不是带着自家的看家本领来到中国的,带给中国消费者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力,有的省油、有的可靠、有的美观、有的耐用......等等,并且经过时间的积累,依靠这些形象名词,已经牢牢站稳了市场。其实际意义,其实就是品牌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胜过了投资在中国的几十上百亿的固定资产,这个才是真正的发展动力,是无价之宝。打造这个影响力的,不仅仅是这些品牌本身自有的积淀,关键还在于品牌后面的科技实力,也就是技术。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品牌再大,也不过会是昙花一现。因此,技术型路线这个是丝毫动摇不得的,无论你奇瑞想怎么样获得市场,唯一的致胜法宝还是要能让消费者实实在在,感触和体会得到的技术!

在研发和生产领域,奇瑞的技术没有用在刀刃上,或者说是技术还没有全面覆盖产品的技术“G点”。 如何抓住市场和消费心理的“G点”,就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实际问题,最快的速度产生经济效益。说白了,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要有先和后、轻和重、做到有的放矢。搞传动系统,就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口碑竖起来了啊,奇瑞发动机的研发是成功的。那下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哪儿?

奇瑞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汽车的内外观设计、模具的工艺、模块化集成和零配件的供应质量,观点是否正确,有待各位评论。

目前,奇瑞在生产领域的一些管理体制的转变是成功的。曾经的一线牵,也就是“线”式生产模式,转化成“块”式生产模式,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这样改,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做到更“专”、更“精”,对工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果工艺不提高,还会依然沉没在“有里子没面子”的怪圈里。不过,最近的几年,从客户以及市场的评价上来看,总体要比过去好的多,虽然销量不是很理想,但这个品牌的信任度还是呈上升的趋势。这个趋势,来之不易。

其次,品牌的经营。这个是奇瑞的短板。品牌战略,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的工程。奇瑞品牌形象的打造应该走务实性的低调路线。品牌的整体形象,以稳重、体贴、务实、关爱为核心内容,而不要贪求高端、豪华。从过去瑞麒品牌的经验教训,决策层应该看的很清楚了吧。这个,说得难听点,就是奇瑞高层贪大好功、心态急躁的表现!这个思想不除去,还会害了奇瑞的,会走冤枉路,浪费时间和精力。

不是说奇瑞就只能是一个廉价的代名词,在这个问题上,依然还是需要自信,任何一个奇瑞人,首先要从心理上克服这一点,尤其是高层。说这个话,或许有点掩耳盗铃了,但是,从近几年品牌经营的举措来分析,问题就是出在高层上,一班子人臆想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所谓高端化措施来重塑品牌形象,成功了么?没有!

那么,奇瑞品牌的形象要从哪里做呢?唯一可行的,仅仅就是苦练内功!品牌,首先是从质量起步的,这个质量包含的内容太广泛。

把奇瑞品牌比喻成一个人吧。这个人首先要健康,包括心理的身理的。心理上,心态要好,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乐观、宽容、进取等等;身理上,最起码四肢健全,头脑好使,身体各器官都正常,额外的就是勤奋、刻苦、认真、踏实。如果能够以这样的标准来打造奇瑞产品,塑造奇瑞品牌,这个品牌打造不会是难事,它只是一个时间的长短问题。炼好了内功,把自身的问题解决掉了,质量持之以恒的把好关了,何愁销量?何愁品牌廉价?何愁进军高端?

再往细处说,无非是奇瑞产品的配件质量、钣金工艺、外观设计、质量监测、终端服务等等一系列流程上的问题。功夫,就要往这方面下。

最后要讲的就是企业管理问题。奇瑞公司,不是私人企业,这就难免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尤其是来自行政主管部门的影响。这个,不是我乱说,只要不是民营企业,就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你的主体不是董事会,是隶属于某个行政主管部门的二级机构。从这一点来看,现代化的运营模式肯定无法彻底。这就会导致,在人员的管理、机制的运行、效能的利用等方面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方面,奇瑞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抓管理、搞生产;另一方面,还得兼顾来之外界的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因此,很难将企业生产完全纳入市场化轨道。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当前我国众多的非私营企业的通病,在市场经济改革还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我看这个管理以及机制的落后,还会维系相当长一段时间。

企业管理,是企业运转的规则。我相信,只要奇瑞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经营奇瑞,未来的路一定能越走越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