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文章,很多人开导说,你离开有生活保障的体制,去过着四处打工,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是你不谙世事,直道而行,不懂逢迎和变通的结果,我认为说的对。

  一个成年人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应当知道并且愿意承受所选择的结果,这是心甘情愿的,

  我明白,我只要愿意去迎合、邀宠、拍马屁,绝对不会比一般人做得差,比如开会给领导提意见“领导您最大的缺点,就是工作太投入,不注意身体”,这类话我会说,肯定说的还带有诗意,让领导如沐春风。

  但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我离开体制的的几十年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自食其力是最大的快乐。

  整个打工生涯中也曾有过短暂的,春风得意的时候,那些不说。

耕读传家坚韧留芳(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1)

  我人生最灰暗的时期大约有三年,这三年住在兰州,每天跑印刷业务,住在月租300元简陋的地下室,每月的收入两千元左右,还要供养一个大学生,每月寄给儿子生活费600到800元,剩下的就是自己所有费用的开销。

  很多同学会常来看我,说我是乐天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怨天不尤人,每天照样感到很快乐。

  我深知一个正常的人,只要能吃苦,愿意付出,生存下去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儿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总是不如意,我告诉他,你毕业了我每月给你的生活费告停,你只要愿意付出,暂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先去餐馆打杂洗碗,包吃住还是有2000多的工资,先生存下来再说。

  我有任省级常委的同事、和国企任高管的同学,但我从来没有去出面求他们。

  自食其力是我自己和对家人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人生必须遵循的宗旨,因其能使人心安理得,也最符合天道、人道。

  世间很多丑恶现象、坑蒙拐骗、谋财害命等诸多犯罪行为,如当事人均能遵循自食其力的原则,不侥幸求非分之财、贪身外之物,上述现象起码会减少一半以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过几年的摔打磨砺,儿子现在成为一家风投公司的总经理,还有自己投资的事业。

  曾国藩就提倡“耕读传家”,并且身体力行。

  几千年的中国农耕社会,绝大部分人靠土地生存,这是谋生的根本,一个农民只要认真“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就足以养家糊口,当然兵荒马乱年代除外。

  除了耕种就是读书,读书明理为主,或者可以开启通往名利之途。

  曾国藩认为,穷人读书穷不久,富不读书富不长。家有书香后辈子孙必贤。

  我在最困苦的时候也要每天看书写字,不是强迫自己,不是装模做样,是习惯爱好,是乐在其中,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打工之余能够满足基本生存所需,业余时间就是读书。

  在兰州期间,闲暇之余给《西部商报》一个栏目写时评,当时陆续写了大约几十篇,每篇稿费百元左右,练笔的同时充实了生活,也可聊补无米之炊。

  当时该栏目的编辑叫屈正洲,对他的帮助我至今感激。

  一个人在当今的环境下,要生存真的不难,没有一技之长者,愿靠出力气谋生也不难。

  儿子刚出校门,在应聘连连受挫的时候,我说你愿意吃苦,就去买个电瓶车送快递,每月收入有时上万,现在的农民工每天的收入也不低于200元,稍有专长月入上万,须能承受风吹雨淋的艰辛。

  古人认为读书以明理,除此之外还有个功用,应当是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如果读了大学,家长花了十几万,毕业连学费都赚不回来,还失业在家啃老,那这个书基本算是白读了。

  一个人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就可以不忮不求,正道直行,优哉游哉,俯仰于天地之间。

  还有什么必要媚上邀宠,过着没有自我、没有骨头的生活。

  人生态度不同,有人愿意自食其力,有人就是热衷被人包养。

  柴静的给某作家的书作的序中,一段话我记忆深刻:“这个年头处处都是精致的俗人——不是因为不雅,而是因为无力,没有骨头。还好“礼失,求诸野”,遗失的道统自有民间传承,江湖还深埋了畸人隐者,诗酒一代。”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有些人可以被收买,有些人不可以,如宋教仁就不接受袁世凯的天价筹码的收买。

  没有人不可以被收买,只是看你的筹码高低。

  本文来自凯迪社区原创作者:松竹散人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