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把杜甫中年至他死去时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记录整个“安史之乱”的史书。如果把杜甫一生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见证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对当时历史现象的记录,往往比官方的唐史更加详细,更加真实。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遭遇(杜甫的后半生一场安史之乱)(1)

杜甫的写作成就于安史之乱,没有安史之乱,他可能也就是个二流诗人。杜甫被迫走进安史之乱,将周身的感觉器官全部打开,记录下自己的颠沛经验,将自己的文字提升到日月精华的程度,同时解除了王维式的语言洁癖,靠近、接触、包纳万有。

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遭遇(杜甫的后半生一场安史之乱)(2)

公元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了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前出塞》,总计九首。

这个时期还是大唐王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大唐王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大家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前出塞》第六首表达自己的军事观点,这是一篇能超越唐朝当下,甚至超越几个世纪的军事论文。结果并未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三年之后,安史之乱大爆发。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遭遇(杜甫的后半生一场安史之乱)(3)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当时的长安在叛军的野蛮蹂躏之下,繁华不再,他因此写下了《哀江头》、《春望》等伤心至极的诗篇。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遭遇(杜甫的后半生一场安史之乱)(4)

《春望》是杜甫登高望远的作品,诗人先用远望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国破”、“草木深”的场景。经历战争后的唐朝国土,如同垂危的老者一般,已经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作者以“草木深”三个字,刻画了人烟稀少,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诗人看见凋敝的情景,内心非常难受,不禁流下了纵横之泪。杜甫不禁感慨,唐朝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

杜甫同年五月份带家人从奉先出发,想逃到白水,临行之前,他的小儿子饿死了。他伤心欲绝,追忆长安十年的感受和儿子饿死期间的沿途见闻,写下了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遭遇(杜甫的后半生一场安史之乱)(5)

杜甫在逃亡的路上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获。此时的杜甫正四十五岁,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

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是年冬,杜甫从华州去洛阳办事,一路上亲身感受到人民所受战争之苦及其对安史叛军的痛恨,写下了光照千古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遭遇(杜甫的后半生一场安史之乱)(6)

虽然杜甫的官不大,但他的朋友圈其实是很高大上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裴迪、元结……交往的朋友一半以上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还是觉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他终其一生,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作,其中大部分都是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到结束的8年时间里。他用他的诗歌记录下了整个安史之乱的过程,以及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就像是一位“战地记者”,亲眼见证每一个历史细节,并把它们还原出来。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遭遇(杜甫的后半生一场安史之乱)(7)

如果说盛唐时期造就了李白,那么中唐时期唐朝的逐渐衰落也造就了杜甫,杜甫羡慕钦佩李白,但杜甫独有的忧天悯人树立了他与李白不一样的诗风,心忧天下,忧悯苍生!

注: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著的名篇佳作有‘三吏三别’,《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

,